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髂动脉内膜损伤后PDGF-BmRNA在血管壁原位表达增强 被引量:6
1
作者 季军 方卫华 +1 位作者 司履生 令文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03-605,共3页
目的 :探讨内膜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S)增殖的体内机制。方法 :用球囊导管损伤兔髂动脉内膜建立VSMCS增殖模型 ,以自行设计、合成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β(PDGF -B)cDNA探针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损伤后不同时期VSMCS表达PDGF -Bm... 目的 :探讨内膜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S)增殖的体内机制。方法 :用球囊导管损伤兔髂动脉内膜建立VSMCS增殖模型 ,以自行设计、合成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β(PDGF -B)cDNA探针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损伤后不同时期VSMCS表达PDGF -BmRNA与VSMCS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内膜横断面积增加关系。结果 :血管损伤后VSMCS表达PDGF -BmRNA增强 ,计数内膜 (0 2 5mm×mm)× 4面积中PDGF -BmRN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 1、2和 4周的 31 93± 14 6 3 ,2 6 5 0± 9 2 5和 2 4 85± 13 6 5。其表达与VSMCS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内膜面积的增加密切相关。结论 :血管内膜损伤后VSMCS自泌性产生PDGF -B是VSMCS增殖和内膜增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设计的探针为原位研究兔VSMCSPDGF -BmRNA的表达提供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损伤 PDGF-B 原位杂交 MRNA VSMCS
下载PDF
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mRNA的表达 被引量:7
2
作者 衣为民 季军 +1 位作者 令文萍 李忠红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年第5期309-311,共3页
目的 应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β(PDGF β)cDNA的反义寡核苷酸作为药物 ,在体抑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s)增生 ,为人血管再狭窄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 ,用自行设计合成的PDGF βcDNA的反义寡核苷酸片段作为药... 目的 应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β(PDGF β)cDNA的反义寡核苷酸作为药物 ,在体抑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s)增生 ,为人血管再狭窄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 ,用自行设计合成的PDGF βcDNA的反义寡核苷酸片段作为药物 ,在体原位观察对VSMCs表达PDGF βmRNA、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内膜增生的影响。 结果 这种反义寡核苷酸药物显著抑制球囊损伤后 1周内膜VSMCs表达PDGF βmRN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抑制率分别为 88 4 0 %和 93 4 4 %。 结论 设计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可以通过下调VSMCs表达PDGF βmRNA抑制内膜增生 ,为转基因防治人血管再狭窄提供体内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寡核苷酸 抑制 血管平滑肌细胞 增殖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 MRNA 表达
下载PDF
IFN-γ对血管内膜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内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季军 方卫华 +1 位作者 司履生 令文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为临床应用γ干扰素(IFNγ)防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动物模型,动态观察体内给予重组γ干扰素(rIFNγ)对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vSMCs) 增生和内膜形成的抑制... 目的:为临床应用γ干扰素(IFNγ)防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动物模型,动态观察体内给予重组γ干扰素(rIFNγ)对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vSMCs) 增生和内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rIFNγ可显著抑制1 周和2 周时内膜面积,抑制率分别为60-00% 和66-67% ;抑制1 周和1 个月时内膜vSMCs 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抑制率分别为88-50% 和58-89% 。结论:IFNγ通过抑制vSMCs 的增生减少内膜的形成并可能用于临床防治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PTCA 血管内膜损伤 干扰素
下载PDF
左心房原发性黏液瘤1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何霞 季军 +1 位作者 令文萍 陈小玲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94-396,共3页
目的分析左心房原发性黏液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点,探讨其组织来源、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4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组织病理学表现和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4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男性3例,女性11例,年... 目的分析左心房原发性黏液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点,探讨其组织来源、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4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组织病理学表现和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4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男性3例,女性11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50.2岁;黏液瘤均位于左心房。除1例没有临床症状外其余均有胸闷、心悸、气促。镜下大量黏液样基质中可见散在或灶状分布的肿瘤细胞,细胞呈星芒状、梭形、圆形或卵圆形,核深染,局部可见多核瘤细胞。免疫组化:14例vimentin均(+),SMA灶性(+),Ki-67(-);6例calretinin灶性(+)。结论左心房黏液瘤可能起源于原始多潜能间叶细胞,可向平滑肌分化;但部分细胞calretinin(+)。组织病理结合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该瘤复发率较低,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房 黏液瘤 临床病理
下载PDF
转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干扰性小RNA防治兔血管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季军 姬尚义 +1 位作者 令文萍 何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3期4021-4022,共2页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 mRNA特异性dsRNA对兔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构建PDGF-B干扰性小RNA(siRNA)表达载体并转染兔髂动脉内膜,观察血管内膜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DGF-B mRNA的变...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 mRNA特异性dsRNA对兔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构建PDGF-B干扰性小RNA(siRNA)表达载体并转染兔髂动脉内膜,观察血管内膜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DGF-B mRNA的变化;形态测量内膜厚度和内膜面积。结果:PDGF-B siRNA显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PCNA、PDGF-B mRNA和内膜增生。结论:构建的PDGF-B siRNA可抑制实验性血管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细胞 平滑肌 再狭窄 PDGF—B siRNA
下载PDF
心原发性卵黄囊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何霞 季军 +1 位作者 令文萍 陈小玲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4-35,共2页
目的分析心原发性卵黄囊瘤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发生于心的肿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研究,结合文献探讨其病理组织特征。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呈立方、柱状,核深染,大小不一,有异型。瘤细胞形成微囊、乳... 目的分析心原发性卵黄囊瘤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发生于心的肿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研究,结合文献探讨其病理组织特征。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呈立方、柱状,核深染,大小不一,有异型。瘤细胞形成微囊、乳头状结构,可见SD小体、透明小体及出血、坏死。免疫组化显示CK、PLAP、AFP和AAT(+),PAS亦(+)。结论心原发性卵黄囊瘤非常罕见,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肿瘤 卵黄囊瘤 内胚窦瘤
下载PDF
心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7
作者 何霞 季军 +1 位作者 令文萍 陈小玲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4期197-199,211,共4页
目的 探讨心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3例发生在心脏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结果 2例患者为女性,1例为男性,年龄20 - 60岁... 目的 探讨心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3例发生在心脏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结果 2例患者为女性,1例为男性,年龄20 - 60岁,平均年龄35岁;均发生在左心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表现为胸闷、心慌、气促和呼吸困难.镜下瘤组织主要由梭形、卵圆形细胞构成,呈束状、席纹状或不规则排列,并有数量不等的多核巨细胞及少量炎症细胞,坏死多见.免疫组化:3例vimentin(+)、CD68局灶(+),l例SMA局灶(+).结论 心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非常罕见,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肿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临床病理
下载PDF
转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质粒预防狗冠脉搭桥术吻合口再狭窄 被引量:6
8
作者 季军 张浩伟 +1 位作者 张宗久 令文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683-168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质粒预防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吻合口再狭窄。方法建立狗冠状动脉搭桥术吻合口再狭窄模型,构建tPA基因质粒并制备tPA基因缝线,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以超声波辅助转染心肌细胞和吻合口血管平滑肌细...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质粒预防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吻合口再狭窄。方法建立狗冠状动脉搭桥术吻合口再狭窄模型,构建tPA基因质粒并制备tPA基因缝线,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以超声波辅助转染心肌细胞和吻合口血管平滑肌细胞,采用常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以及形态测量方法观察对吻合口局部血栓形成、血管内膜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DGF-BmRNA表达以及内膜增生的影响。结果成功转染tPA基因并显著抑制血管内膜细胞表达PCNA和PDGF-BmRNA,抑制率分别为75.16%和87.01%;显著减少局部血管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和吻合口血栓形成,使吻合口狭窄率显著减少70.30%。结论转染tPA表达质粒在可抑制猪实验性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吻合口再狭窄,这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 再狭窄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
下载PDF
转染PDGF-B反义核酸和tPA基因预防狗冠脉搭桥术吻合口再狭窄 被引量:3
9
作者 季军 计乐群 +1 位作者 张一凡 令文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103-2107,共5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质粒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反义核酸预防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吻合口再狭窄。方法:建立狗冠状动脉搭桥术吻合口再狭窄模型,构建tPA基因质粒并设计合成(PDGF-B)反义寡核苷酸,在冠状动...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质粒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反义核酸预防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吻合口再狭窄。方法:建立狗冠状动脉搭桥术吻合口再狭窄模型,构建tPA基因质粒并设计合成(PDGF-B)反义寡核苷酸,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以超声波辅助转染心肌细胞和吻合口血管平滑肌细胞,采用常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以及形态测量方法观察对吻合口局部血栓形成、血管内膜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DGF-B mRNA表达以及内膜增生的影响。结果:成功转染tPA基因和(PDGF-B)反义核酸;2种基因联合应用显著抑制血管内膜细胞表达PCNA和PDGF-B mRNA,抑制率分别为65.01%和81.75%;显著减少局部血管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和吻合口血栓形成,使吻合口狭窄率显著减少62.63%。结论:联合转染tPA表达质粒和PDGF-B的反义寡核苷酸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猪实验性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吻合口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再狭窄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下载PDF
白蛋白纳米t-PA基因涂层支架的研制及其抗血栓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霞 季军 +1 位作者 陈小玲 胡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3-18,共6页
目的制备白蛋白纳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涂层支架,观察其预防实验兔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的效果。方法用不锈钢支架为龙骨模拟血管基底膜主要成分(透明质酸+Ⅳ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配制涂层液涂于金属... 目的制备白蛋白纳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涂层支架,观察其预防实验兔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的效果。方法用不锈钢支架为龙骨模拟血管基底膜主要成分(透明质酸+Ⅳ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配制涂层液涂于金属支架表面;制备t-PA基因质粒白蛋白纳米粒,并将其连接于涂层表面,制备成白蛋白纳米t-PA基因涂层支架。用球囊导管损伤兔髂动脉内膜制备血管内膜增生模型,将上述涂层支架植入局部血管,并用治疗性超声辅助转染。分别于术前,以及术后1、2和4周取血检测t-PA、D-二聚体含量及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体视镜和常规病理观察支架植入血管堵塞及血栓形成情况。形态测量法测量内膜厚度及面积,判断内膜增生。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壁t-P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成功制备纳米t-PA基因涂层支架。涂层支架植入血管后可见血管壁高效表达t-PA,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伴随t-PA及D-二聚体含量的增加,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变化。结论 t-PA基因涂层支架可减少兔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而未影响全身凝血。将支架术与基因治疗同步完成,为该纳米基因涂层支架的研制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涂层支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白蛋白纳米粒 血栓形成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转染PDGF-B mRNA的反义寡肽核酸抑制兔动脉再狭窄 被引量:2
11
作者 季军 司履生 令文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2-524,共3页
目的:探讨反义寡肽核酸在体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用合成的反义寡PNA作为药物以超声波辅助转导局部血管壁细胞,分别用原位分子杂交和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GF-B mRNA和PCNA表达;用形... 目的:探讨反义寡肽核酸在体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用合成的反义寡PNA作为药物以超声波辅助转导局部血管壁细胞,分别用原位分子杂交和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GF-B mRNA和PCNA表达;用形态测量法检测血管内膜厚度和面积。结果:PNA显著抑制损伤后1周内膜VSMCs表达PCNA和PDGF-B mRNA,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率分别为84.19%和63.95%;显著减少血管内膜厚度和面积。结论:反义寡PNA可阻止兔VSMCs增殖及内膜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狭窄 血管平滑肌细胞 肽核酸类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下载PDF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发生机制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季军 令文萍 《广东医学》 CAS CSCD 1998年第6期440-441,共2页
对134例风湿性二尖瓣切除标本进行了瓣膜及心肌间质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广泛的胶原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性和分布紊乱,弹力纤维破坏以及钙化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显著病理特征之一。此等心脏胶原基质网的重建是病变发生、发展的主... 对134例风湿性二尖瓣切除标本进行了瓣膜及心肌间质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广泛的胶原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性和分布紊乱,弹力纤维破坏以及钙化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显著病理特征之一。此等心脏胶原基质网的重建是病变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 病理学
下载PDF
靶向转纳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预防兔动脉支架血栓的形成
13
作者 季军 屠洪 +4 位作者 吴大方 何霞 刘强 陈小玲 令文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9期23-29,共7页
目的观察构建的白蛋白纳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超声微泡靶向载体体内转染兔髂动脉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效果。方法用球囊导管剥脱兔髂动脉内皮并安置裸金属支架,制备血管支架内血栓形成和血管内膜增生模型。构建高表... 目的观察构建的白蛋白纳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超声微泡靶向载体体内转染兔髂动脉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效果。方法用球囊导管剥脱兔髂动脉内皮并安置裸金属支架,制备血管支架内血栓形成和血管内膜增生模型。构建高表达t-PA基因质粒,制备載t-PA基因白蛋白纳米粒,实现与白蛋白超声微泡连接成的超声靶向转基因载体。在超声场作用下(1 MHz,1.5 W/cm2,6 min)实现t-PA基因靶向转染支架血管。用多克隆抗t-PA抗体间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壁和周围组织t-PA表达。术后1、2、4和8周取静脉血检测t-PA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常规病理观察支架血管血栓形成。形态测量法测量血管内膜厚度和面积,判断内膜增生。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平滑肌细胞表达的PCNA,判断其增殖状态。结果靶向转基因后可见局部血管壁和周围组织表达t-PA抗原,并伴静脉血t-PA和D-dimer含量增加,有效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血管内膜增生。结论超声靶向转白蛋白纳米t-PA基因获得支架血管壁和周围组织t-PA有效表达,成功地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血管再狭窄,为人冠状动脉支架术预防血栓形成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术 血栓形成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白蛋白纳米粒 超声微泡
下载PDF
兔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TNF-αmRNA表达的空间分布
14
作者 衣为民 季军 +3 位作者 李忠红 龙娟 彭长农 令文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5期67-70,共4页
目的研究TNF-αmRNA在实验性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不同部位表达的特点。方法结扎兔前降支近端,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TNF-αmRNA在梗死区、梗死周边区及梗死区对侧左室、左心房、右室和右房的表达。结果在整个观察期内可在梗死区、梗... 目的研究TNF-αmRNA在实验性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不同部位表达的特点。方法结扎兔前降支近端,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TNF-αmRNA在梗死区、梗死周边区及梗死区对侧左室、左心房、右室和右房的表达。结果在整个观察期内可在梗死区、梗死周边区梗死、梗死区对侧左室及左心房检测出TNF-αmRNA表达,在右室和右房无表达。结论AMI早期兔心脏的梗死区、梗死周边区梗死、梗死区对侧左室及左心房存在TNF-αmRNA表达;左室及左房非梗死区TNF-αmRNA表达的机制可能与心肌梗死后左室和左房壁张力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心肌梗死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巨噬细胞量及功能的改变在鉴别渗出液性质中的意义
15
作者 季军 令文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1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胸腔积液 鉴别诊断 巨噬细胞量
下载PDF
气动隔膜泵搏动体外循环动物模型的建立
16
作者 王湘 李刚 +3 位作者 张锐 姬尚义 季军 叶小青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3-335,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用气动隔膜泵施行搏动体外循环的可行性,并观察该装置对犬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气动驱动装置、气动隔膜泵、膜肺及体外循环管道建立搏动体外循环回路,连续运转3d后检测搏动体外循环装置的稳定性及测定相关参数;并将20条... 目的探讨用气动隔膜泵施行搏动体外循环的可行性,并观察该装置对犬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气动驱动装置、气动隔膜泵、膜肺及体外循环管道建立搏动体外循环回路,连续运转3d后检测搏动体外循环装置的稳定性及测定相关参数;并将20条成年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实验组施行气动隔膜泵搏动体外循环,对照组施行滚压泵平流体外循环,连续转机6h,比较两组犬肝、肾功能及细胞结构变化。结果气动隔膜泵搏动体外循环装置性能稳定,聚氨酯隔膜能耐受高强度连续工作,影响搏动灌注效果的因素包括驱动的正负压力、搏动频率及占空比。两组犬转机后6h,尿素氮(BUN)、肌酐(Cr)、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较转机前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BUN(t=1.622,P〈0.01)、Cr(t=1.599,P〈0.01)、AST(t=1.970,P〈0.05)、ALT(t=1.363,P〈0.05)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动隔膜泵的设计符合体外循环原理;气动隔膜泵搏动体外循环方式是可行的,在较长时间的体外循环过程中,其对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优于平流体外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隔膜泵 搏动灌注 体外循环
原文传递
Interferon-γ inhibits in situ expression of PDGF-β mRNA by smooth muscle cells in injured rabbit arteries after transluminal balloon angioplasty
17
作者 季军 司履生 +1 位作者 方卫华 令文萍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7-30,104-105,共6页
Objective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interferon-gamma (IFN-γ) to inhibit the restenosis after successful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Methods A rabbit vascular restenotic model was constructed and... Objective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interferon-gamma (IFN-γ) to inhibit the restenosis after successful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Methods A rabbit vascular restenotic model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intimal smooth muscle cells (SMCs) were observed by monitoring their expression of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and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β chain mRNA (PDGF-β mRNA) at the indicated time points. Results IFN-γ could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PCNA by intimal SMCs one week after denudation, when counting 200 intimal cells for PCNA-positive reactions with an inhibitory rate of 88.50% (P<0.001). IFN-γ could downregulate in situ expression of PDGF-β mRNA by these cells as we calculated the average number of PDGF-β mRNA positive cells per square millimetre area at ×400 magnification with reduced rates of 86.85% in 1 week group (P<0.001), of 93.66% in 2 week group (P<0.001) and of 52.92% in 4 week group (0.02<P<0.0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local production of PDGF-β by vascular intimal SMCs via an autocrine mechanism may be responsible for continuous proliferation of these cells and the formation of neointima after injury. This could be inhibited by IFN-γ through down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PDGF-β mRNA. These results provide an in vivo basis for IFN-γ to be used clinically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stenosis after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tenosis · smooth muscle cells ·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 PDGF β mRNA · interferon gamm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