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引导式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冼彬强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1期124-126,178,共4页
目的探讨引导式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引导式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 目的探讨引导式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引导式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精细运动能力评估量表(FMFM)评分、总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比较两组的MMSE、FMFM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MMSE、F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满意度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行引导式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患儿的认知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智力,改善运动功能,提升治疗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式康复训练 脑瘫患儿 生活质量 满意度
下载PDF
运用三维超声VPQ技术评价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黄熙畅 叶思婷 +5 位作者 戚芷琪 孟令萃 周婷 周俊合 赵琳 符文彬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6期1229-1233,共5页
目的:通过三维超声VPQ技术客观评价针灸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斑块结构变化。方法:门诊招募4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组各20例,每周治疗2次,共3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双侧颈动脉斑块总体积(PV)、灰阶中位值(GSM)、内中膜厚度(I... 目的:通过三维超声VPQ技术客观评价针灸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斑块结构变化。方法:门诊招募4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组各20例,每周治疗2次,共3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双侧颈动脉斑块总体积(PV)、灰阶中位值(GSM)、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治疗后PV较前减小,而假针组较前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左侧GSM较前升高,而假针组较前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右侧GSM治疗前后差值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也有升高趋势。结论:针灸疗法可以减小颈动脉斑块体积,稳定斑块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针灸 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
下载PDF
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患者血管弹性的影响
3
作者 黄熙畅 赵琳 +7 位作者 张建兴 叶思婷 孟令萃 周俊合 周婷 戚芷琪 周鹏 符文彬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617,共7页
目的:观察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将6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12例,脱落1例)、假针灸组(25例,脱落5例)和针灸组(25例,脱落3例)。针灸组予针灸治疗,包括①针刺:百会、印堂、人迎、内关、阳... 目的:观察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将6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12例,脱落1例)、假针灸组(25例,脱落5例)和针灸组(25例,脱落3例)。针灸组予针灸治疗,包括①针刺:百会、印堂、人迎、内关、阳陵泉;②精灸: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花(膈俞、胆俞);③皮内针:心俞、胆俞。假针灸组予安慰针刺、艾灸和皮内针治疗,穴位同针灸组。以上两组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12周。空白组不进行干预。3组均予饮食及生活方式宣教。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3个月后极速脉搏波速度,包括收缩初期脉搏波速度(BS)和收缩末期脉搏波速度(ES),以及各时点血脂水平和血小板计数(PLT),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针灸组治疗2个月和3个月后双侧BS值、ES值均下降(P<0.05);与空白组比较,针灸组治疗2个月后双侧ES均下降(P<0.05),治疗3个月后双侧BS与ES均下降(P<0.05);与假针灸组比较,针灸组治疗3个月后左侧BS与左侧ES均下降(P<0.05),针灸组左侧整体下降幅度优于右侧。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和组间血脂水平、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3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针灸疗法具有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患者动脉弹性的作用,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弹性 针灸 极速脉搏波技术
原文传递
针刺通过调控PI3K/Akt/mTOR通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龙春 李晓晔 杜小华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51-856,共6页
目的:探讨针刺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改善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非穴组和针刺组,每组18只。采用永久性双侧颈动脉结... 目的:探讨针刺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改善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非穴组和针刺组,每组18只。采用永久性双侧颈动脉结扎法制备VD大鼠模型。针刺组针刺"百会"和双侧"足三里",非穴组针刺两个固定非穴点,均每天1次,针刺6 d,休息1 d,连续2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和空间记忆能力;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以及乙酰胆碱脂酶(AChE)、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活力;JC-1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线粒体膜电位(MMP)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I3K、p-Akt及mTOR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ROS和MDA含量以及AChE活力显著升高(P<0.05),西南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SOD活性、ChAT活力、MMP以及PI3K、p-Akt和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和非穴组相比,针刺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ROS和MDA含量以及AChE活力显著降低(P<0.05),西南象限停留时间延长(P<0.05),SOD活性、ChAT活力、MMP以及PI3K、p-Akt和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非穴组大鼠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缓解VD大鼠海马组织的氧化应激及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提高VD大鼠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血管性痴呆 认知功能 海马 氧化应激 线粒体膜电位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