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受体与眼科疾病
1
作者 刘珂 秦波 邹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42-1046,共5页
核受体是人体中含量最丰富的转录因子之一,通过与相应的配体及其辅助调节因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在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细胞分化、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及体内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核受体... 核受体是人体中含量最丰富的转录因子之一,通过与相应的配体及其辅助调节因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在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细胞分化、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及体内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核受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也是核受体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核受体产生的作用贯穿于眼球的发育、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眼科肿瘤等眼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难治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和某些癌症,如前列腺癌和乳腺癌中已有核受体相关靶点药物进入临床,其研究前景可见一斑.相信不断发现相关核受体与眼科疾病的关系能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利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也能在治疗上带来新的启发,使靶向治疗成为现实,甚至让个体化用药成为可能.本文主要就核受体的基本背景及其与眼科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受体 眼科疾病 靶向治疗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缺氧损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2
作者 任静 秦波 +2 位作者 邹畅 何靖 刘身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4-409,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雷帕霉素(Rapa)可延缓人大脑细胞的衰老,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时脑组织代谢活动,对中枢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视神经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属于中枢神经组织,但Rapa是否可对外伤后RGCs具有保护作用尚不清楚。目... 背景研究表明雷帕霉素(Rapa)可延缓人大脑细胞的衰老,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时脑组织代谢活动,对中枢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视神经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属于中枢神经组织,但Rapa是否可对外伤后RGCs具有保护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Rapa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缺氧损伤大鼠RGCs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大鼠RGC-5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及50、100、200、400和600 μmol/L CoCl2组,于细胞培养后24 h和48 h采用细胞生长分析系统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采用200 μmol/L CoCl2处理细胞以诱导建立RGC-5细胞缺氧损伤模型,然后将培养的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不同浓度Rapa干预组,Rapa干预组在缺氧模型细胞培养液中添加Rapa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1、0.4、1.6和6.4 μmol/L,处理细胞24 h。采用细胞生长分析系统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采用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采用JC-1染色技术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促凋亡基因bax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200 μmol/L CoCl2作用RGC-5细胞后24 h细胞相对存活率为(70.51±5.00)%,与正常对照组的(100.00±3.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功构建细胞缺氧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0.1、0.4、1.6、6.4 μmol/L Rapa干预组细胞存活率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904,P=0.000),其中0.1 μmol/L Rapa干预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0.1 μmol/L Rapa干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4%、37.7%和25.3%,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分别下降了0.4%、6.3%和1.4%。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0.1 μmol/L Rapa干预组细胞中bax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1±0.21、3.52±0.30和1.66±0.20,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034,P=0.000),其中模型对照组细胞中bax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0.1 μmol/L Rapa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apa可对CoCl2诱导的缺氧RGC-5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下调细胞中促凋亡分子bax的表达,并提高RGC-5细胞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与否对2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电图明视负波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朱远飞 赵铁英 成洪波 《中华眼底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4-367,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与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ILMP)手术对2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视网膜电图(ERG)明视负波(PhNR)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临床确诊为2期IMH的23例患者2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采用... 目的对比观察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与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ILMP)手术对2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视网膜电图(ERG)明视负波(PhNR)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临床确诊为2期IMH的23例患者2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裂孔(MH)直径;闪光ERG检测PhNR振幅。将患眼随机分为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组(A组)及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手术组(B组),分别为11例11只眼、12例12只眼。A、B组患眼平均BCVA(t=0.96,P=0.350)、MH直径(t=3.21,P=0.580)及PhNR振幅(t=0.98,P=0.35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眼均行闭合式25G微创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B组患眼同时联合ILMP。手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3个月。对比分析手术前后A、B组患眼BCVA、MH闭合及PhNR振幅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3个月,A组11只眼中,MH解剖闭合10只眼,占90.9%;MH未闭合1只眼,占9.1%。B组12只眼MH均解剖闭合,MH解剖闭合率为100.0%。两组患眼的MH解剖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2)。手术后3个月,A、B组患眼平均BCVA分别为0.69±0.24、0.65±0.22;两组患眼之间平均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P=0.722)。手术后3个月,A组患眼PhNR振幅为(36.6±7.4)μV,较手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P=0.472);B组患眼PhNR振幅为(27.1±12.4)μV,较手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P=0.002)。手术后A、B组患眼PhNR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P=0.042)。结论与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手术治疗IMH会明显降低PhNR振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电描记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