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吞咽康复、电刺激联合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婷 李美纯 +1 位作者 胡洪燕 余东亮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21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加强行吞咽康复训练、低频电刺激治疗及冰刺激治疗对吞咽功能和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80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单纯采用吞咽康复训练方案治疗(对照组,n=40)... 目的探讨临床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加强行吞咽康复训练、低频电刺激治疗及冰刺激治疗对吞咽功能和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80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单纯采用吞咽康复训练方案治疗(对照组,n=40)与加行电刺激、冰刺激方案治疗(观察组,n=40)对吞咽功能、总有效率、呼吸功能、神经功能缺损造成的影响展开比较。结果两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吞咽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的降低,但相较对照组,观察组降幅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经评定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呼吸功能指标PEF、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改善,但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改善幅度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下降,但相较对照组,观察组降幅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在行吞咽康复基础上,联合行电刺激、冰刺激治疗,可显著增强吞咽功能,呼吸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非常重要开展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康复 电刺激 冰刺激
下载PDF
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步态对称性及神经网络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肖湘 毛玉瑢 +4 位作者 赵江莉 吕衍春 李乐 徐光青 黄东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04-1108,共5页
目的:评估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VR+BWSTT)后步态对称性的远期变化及其神经机制。方法:8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3周VR+BWSTT前后各做一次三维步态检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其中7例患者训练后3个月复查了三维步态和DT... 目的:评估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VR+BWSTT)后步态对称性的远期变化及其神经机制。方法:8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3周VR+BWSTT前后各做一次三维步态检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其中7例患者训练后3个月复查了三维步态和DTI。对以下参数进行前后对比: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步长不对称性、下肢各关节活动范围不对称性、下肢Fugl-Meyer评分、病灶中心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和FA指数(病灶中心FA值/健侧对应区FA值)、ADC指数(病灶中心ADC值/健侧对应区ADC值)。对FA指数、ADC指数与下肢Fugl-Meyer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和下肢Fugl-Meyer评分在训练后改善(P<0.05),且持续至训练后3个月。步长不对称性和下肢各关节活动范围不对称性在训练后无改善(P>0.05)。训练前ADC指数与训练前后下肢Fugl-Meyer评分的变化值有相关性(P<0.05)。结论:VR+BWSTT可改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步态的时间不对称性和下肢Fugl-Meyer评分。ADC指数可预测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减重 虚拟现实 下肢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和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局的关系 被引量:21
3
作者 肖湘 黄东锋 +2 位作者 曹黎明 梁斌 陈川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96-698,共3页
目的:评估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与急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对上肢运动康复潜能的预测作用。方法:27例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行正中神经SEP检测,评估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评分、美国国... 目的:评估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与急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对上肢运动康复潜能的预测作用。方法:27例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行正中神经SEP检测,评估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其中22例患者3个月后再次评估以上量表。对正中神经SEP N20的振幅、潜伏期与急性期及3个月后的各项量表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患侧正中神经SEP的N20潜伏期较健侧延长,振幅较健侧减低(P<0.05)。患侧正中神经SEP N20消失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其患侧上肢FMA评分和MBI低于N20可引出者(P<0.05)。22例患者3个月后患侧上肢FMA评分和MBI较急性期增高(P<0.05)。急性期患侧正中神经SEP的N20潜伏期与3个月后患侧上肢FMA评分负相关(P<0.05)。结论:急性期脑卒中患侧正中神经SEP N20消失者上肢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较差。正中神经SEP N20潜伏期可预测急性期脑卒中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 上肢 预测
下载PDF
虚拟现实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4
作者 肖湘 黄东锋 梁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49-1053,共5页
目的:评估虚拟现实训练(采用Kinect体感交互技术)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其神经电生理机制。方法:35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虚拟现实上肢康复训练,对照组接受作业治疗。每次训练均为... 目的:评估虚拟现实训练(采用Kinect体感交互技术)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其神经电生理机制。方法:35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虚拟现实上肢康复训练,对照组接受作业治疗。每次训练均为40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4周。在训练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的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UE)、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Barthel指数,同时检测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对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FMA-UE、NIHSS、改良Barthel指数、正中神经SEPN20和P25的振幅、潜伏期进行训练前后组内及组间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侧正中神经SEPN20和P25的潜伏期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患侧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FMA-UE提高幅度更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患侧正中神经SEPN20和P25的振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虚拟现实训练在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方面较作业治疗有优势。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正中神经SEPN20和P25的潜伏期在4周康复训练后缩短(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运动 虚拟现实 体感诱发电位
下载PDF
虚拟现实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经颅磁刺激评估 被引量:5
5
作者 肖湘 黄东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756-2761,共6页
背景:脑卒中后上肢的运动功能缺陷可能与从皮质到肌肉的神经驱动减少有关。目的:旨在通过经颅磁刺激获得的运动诱发电位以及临床指征变化,探讨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招募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 背景:脑卒中后上肢的运动功能缺陷可能与从皮质到肌肉的神经驱动减少有关。目的:旨在通过经颅磁刺激获得的运动诱发电位以及临床指征变化,探讨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招募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参加为期4周的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虚拟现实训练或作业治疗。在干预前后进行2次评估,包括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经颅磁刺激产生的运动诱发电位和Kinect系统所采集的实时运动评估。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训练前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训练后两组患者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训练前显著增高(P <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增高幅度更大(P <0.05);(2)试验组患者的实时运动评分在训练后均有提高;(3)经颅磁刺激评估结果表明,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的皮质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但两组波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4)结果表明,虚拟现实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虚拟现实训练可能通过促进神经传导途径的重建提高脑卒中后上肢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磁刺激 虚拟现实 运动功能 上肢 康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