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龙岗区新发现≥50岁患者HIV感染/AIDS流行趋势特征和定量预测
1
作者 孙春云 李刚 +1 位作者 陈小燕 魏伟泉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34-39,共6页
目的掌握≥50岁患者的HIV感染/AIDS流行趋势特征,并进行定量预测,为指导疫情防控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深圳市龙岗区2018-2023年新发现≥50岁患者HIV感染/AIDS的趋势特征,用缓冲算子序列建立灰色均值GM(1... 目的掌握≥50岁患者的HIV感染/AIDS流行趋势特征,并进行定量预测,为指导疫情防控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深圳市龙岗区2018-2023年新发现≥50岁患者HIV感染/AIDS的趋势特征,用缓冲算子序列建立灰色均值GM(1,1)模型进行趋势判定和定量预测。结果2018-2023年深圳市龙岗区新发现≥50岁HIV感染/ADIS患者271例,年均(45±11)例;男/女性别比3.44∶1,50~59岁占62.37%,职业分布较广,以家务及待业(37.27%)和商业服务(15.87%)较多,已婚或有配偶占53.51%,初中以下文化占62.36%,外市户籍占81.18%;感染途径以异性传播(71.22%)为主,非婚异性性接触史高(63.10%);发现途径以医疗机构检测发现(76.38%)为主。各年≥50岁HIV感染/ADIS患者在人群特征、感染途径和检测样本来源等分布上未呈现趋势变化(P>0.05);在当年新发现HIV感染/ADIS患者构成比呈现出增长趋势(P<0.05)。建立的弱化算子GM(1,1)灰色模型优秀,平均相对误差<2.0%,精度>98.0%,发展系数为0.05,患者数呈增长趋势,预测2024-2028年≥50岁患者年发现数将可能从62例增长至75例。结论深圳市龙岗区≥50岁HIV感染/ADIS患者在构成占比和患者数上均呈增长趋势,应重点关注≥50岁HIV感染/ADIS患者,针对老年人群加强宣传教育、制定和完善AIDS综合干预和防治体系。灰色GM(1,1)预测模型可用于≥50岁人群中HIV感染/AIDS流行趋势判定和定量预测,对风险定量评估和疫情防控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 流行特征 ≥50岁患者 灰色预测
下载PDF
基于传播动力学模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预测分析——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2
作者 俞国龙 陈思婷 +4 位作者 刘峰 林海端 叶碧莉 谢显清 金玉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CAS 2023年第6期338-343,共6页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流行态势进行预测分析,为完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龙岗区2022年12月报告的每日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据,采用综合考虑疫苗接种、年龄构成的多组传播动力学模...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流行态势进行预测分析,为完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龙岗区2022年12月报告的每日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据,采用综合考虑疫苗接种、年龄构成的多组传播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估算感染率及感染高峰时间,预测龙岗区未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流行趋势。结果 多组传播动力学模型计算结果及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效果较好(R~2=0.916,P<0.001)。预测结果显示本起疫情有效再生数(effective reproduction number, Reff)为7.13,人群累计感染率为95.46%,日感染高峰值为24.57万例,74.95%的人群感染后出现症状,日发病高峰值为15.82万例;龙岗区11个街道的人群感染率均已超过90%,其中南湾街道的Reff最高(10.20),其次是平湖街道(9.60)。结论 多组传播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与预测龙岗区新冠病毒的感染情况及感染高峰时间,为疫情防控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动力学模型 感染率 流行态势
下载PDF
16例猴痘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海端 张艳丽 +3 位作者 曾愉 黎君玉 彭春苗 徐嘉棋 《中国热带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0,114,共5页
目的研究深圳市龙岗区猴痘疫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基本特征,并综合进行分析讨论,为猴痘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6月龙岗区医疗机构发现的16例猴痘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高危暴露特点(接触对象、方式、地点等... 目的研究深圳市龙岗区猴痘疫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基本特征,并综合进行分析讨论,为猴痘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6月龙岗区医疗机构发现的16例猴痘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高危暴露特点(接触对象、方式、地点等)、发病特点及就诊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疫情防控相关讨论。结果病例均为未婚青年男性、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疾病通过同性接触的人传人方式传播,感染来源为非固定性伴,暴露地点较为隐匿,潜伏期平均值为8.42 d;病例发现方式以主动就诊为主,为68.78%(11/16);首发症状以发热为主,为56.25%(9/16);主要症状为皮疹和发热,分别为100%和68.75%(11/16);发热到出疹的时间以0~3 d为主,占比90.91%(10/11);出疹部位涉及全身多个不同部位,出疹无特殊顺序;发病到就诊与发病到被发现的时间间隔相近,分别为5.91 d和5.94 d;病例多为HIV感染者,为68.75%(11/16)。结论猴痘疫情在MSM人群中流行,通过男男性接触经人传人方式传播,但因性伴不固定且暴露地点隐匿导致溯源较难,潜伏期平均为8.42 d;症状上以发热、皮疹为主,发病至就医时间较长,症状较轻,初次就医存在漏诊现象,病例无法及时发现并管控;同时,疫情调查处置防控存在一定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痘 男男性行为人群 疫情防控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