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超链接以音乐为核心学科的综合课程——综合音乐课程的技术和思想平台及研制模型 被引量:27
1
作者 刘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8-81,共4页
文章分析了综合课程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中的学科价值和对下一代发展的作用价值 ,提出了基于超链接的综合课程建构技术和思想 ,以音乐为核心学科的关联课程研制模型 。
关键词 音乐教育 综合课程 信息技术 超链接 核心学科 课程研制模型
下载PDF
神经音乐学及其研究切入点的动议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沛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29-31,共3页
本文分析了 2 0世纪最后 1 0年音乐心理学走向脑神经科学的趋势 ,提出“神经音乐学”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并举例阐释了神经音乐学研究切入点的动议。
关键词 脑科学 音乐心理学 神经音乐学
下载PDF
基于身心和谐原理的音乐表演运动机能康复体系──“亚历山大技术”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丁东红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56-58,共3页
本文介绍了“亚历山大技术”的缘起和发展 ,扼要述评了“亚历山大技术”在音乐表演过程中 ,使运动机能与心理机能得以和谐发展和康复的一般概念和方法及其发展价值。
关键词 “亚历山大技术” 音乐表演 运动机能 心理机能 音乐艺术 艺术形式
下载PDF
世纪之交的美国音乐教育战略——《豪斯赖特宣言》:前瞻2020年音乐教育的观念与行动纲领 被引量:41
4
作者 刘沛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35,共7页
本文围绕美国新近推出的《豪斯赖特宣言》 ,回顾了20世纪后期美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跨世纪改革的战略举措 ,评述了豪斯赖特研讨会和宣言的背景和前景 。
关键词 美国音乐 音乐教育 研讨会 体现 背景 行动 前瞻 观念 评述 后期
原文传递
走向功能音乐教育 被引量:62
5
作者 保罗.哈克 刘沛 《人民音乐(评论)》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32-36,共5页
实用主义哲学,曾经是美国音乐教育在两个世纪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理念.18世纪歌咏学校的教学,不是"为音乐而音乐"的,而旨在加强教会的仪式.19世纪初,音乐教育进入公立学校课程,当时,洛威尔·梅森为波士顿学校委员会对音乐教... 实用主义哲学,曾经是美国音乐教育在两个世纪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理念.18世纪歌咏学校的教学,不是"为音乐而音乐"的,而旨在加强教会的仪式.19世纪初,音乐教育进入公立学校课程,当时,洛威尔·梅森为波士顿学校委员会对音乐教育进行论证,其基础完全立于音乐对智力、身体和道德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这是当时的标准.20世纪上半叶,实用主义哲学是儿童中心教育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成为巩固和捍卫学校音乐地位的最基本的原则--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公民教育、责任感教育、合作教育、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这样,我们的主张并不是"为音乐而音乐",而是"音乐为每个孩子",音乐为了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教育 美国音乐 仪式 身体 发展过程 思想基础 基本理念 道德 学校 实用主义哲学
原文传递
解读古代中国的“忧郁感” 被引量:7
6
作者 顾彬 肖鹰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9-92,共4页
文章以范仲淹《岳阳楼记》等中国古代文献为主要对象,讨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忧”、“愁”和“忧患意识”等概念的文化内含,及其与现代西方文化中相关概念的差异。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忧郁”(melancholy)是西方文化进入现代历史运动中... 文章以范仲淹《岳阳楼记》等中国古代文献为主要对象,讨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忧”、“愁”和“忧患意识”等概念的文化内含,及其与现代西方文化中相关概念的差异。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忧郁”(melancholy)是西方文化进入现代历史运动中的产物,科学的发展和人与宗教的分裂是忧郁产生的两个基本根源;尽管古代中国有这些情感色彩相近于“忧郁”的概念,但由于中国封建文化的独特背景,它未具有现代性文化内含的“忧郁”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国 现代西方 忧郁
原文传递
黑夜意识和女性的(自我)毁灭——评现代中国的黑暗理论 被引量:25
7
作者 沃尔夫冈.顾彬 赵洁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53,67,共7页
文章对黑暗/夜的概念在中国语境中的演绎进行了调查:首先对黑暗(darkness)和黑夜(night)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使用加以评说,然后讨论其在现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使用,最后着重讨论女作家翟永明(1955-)和她将女性精神理解为“黑夜意识”(noctur... 文章对黑暗/夜的概念在中国语境中的演绎进行了调查:首先对黑暗(darkness)和黑夜(night)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使用加以评说,然后讨论其在现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使用,最后着重讨论女作家翟永明(1955-)和她将女性精神理解为“黑夜意识”(nocturnalconsciousness)的观点。文章认为人们只有从夜里才能看到黑暗,从黑暗中才能见到光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 黑夜意识 女性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