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化阳 刘金华 刘云才 《实验动物科学》 2016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研究H1N1流感病毒感染能力及机体免疫应答反应。方法利用0.1LD50剂量A/PR/8/34(H1N1)病毒感染C57BL/6小鼠,利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IL-5、IL-6水平和CD4+效应性T淋巴细胞比例。结果3dpi小鼠肺脏病毒复制达到高峰,为107EID50... 目的研究H1N1流感病毒感染能力及机体免疫应答反应。方法利用0.1LD50剂量A/PR/8/34(H1N1)病毒感染C57BL/6小鼠,利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IL-5、IL-6水平和CD4+效应性T淋巴细胞比例。结果3dpi小鼠肺脏病毒复制达到高峰,为107EID50/g,7dpi肺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呈间质性肺炎、炎性细胞浸润;5dpi时IL-6水平达到峰值,为122pg/m L;7dpi时IL-5达到峰值,为680pg/m L;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CD4+CD44+CD62L-效应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结论结果表明PR8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脏病毒复制水平高,机体免疫应答强,适合用于进一步的免疫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N1病毒 小鼠感染 IL-5 IL-6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程思远 韩子翰 +2 位作者 郭晓欢 沈琳(综述) 彭智(审校)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520-525,共6页
肠道菌群是寄生于肠道内微生物的总称。肠道菌群受到宿主饮食和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时,肠道菌群也可以参与调控宿主免疫状态。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证实了肠道菌群与抗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具有相关性,且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提升免疫... 肠道菌群是寄生于肠道内微生物的总称。肠道菌群受到宿主饮食和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时,肠道菌群也可以参与调控宿主免疫状态。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证实了肠道菌群与抗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具有相关性,且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提升免疫治疗疗效,但是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肠道菌群与肿瘤免疫治疗现有的研究进展及不足进行了系统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免疫治疗 粪菌移植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3 p19 RNA干扰对结肠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任渝棠 姜泊 林欣 《胃肠病学》 2019年第1期10-16,共7页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不良临床结局,目前其生物治疗的靶点主要为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3(IL-23)是近期被关注的重要促炎细胞因子,临床试验显示针对IL-23亚基的单抗类药物可能使IBD患者获益。目的:应...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不良临床结局,目前其生物治疗的靶点主要为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3(IL-23)是近期被关注的重要促炎细胞因子,临床试验显示针对IL-23亚基的单抗类药物可能使IBD患者获益。目的:应用结肠炎小鼠模型,尝试采用RNA干扰抑制IL-23表达,验证其治疗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模型动物分别经尾静脉注射IL-23p19 shRNA慢病毒和对照shRNA慢病毒,同时设立不予干预的模型对照组。2周后行疾病活动指数和结肠组织炎症活动度评分,采集血清和结肠组织检测IL-23、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并检测结肠组织Th17细胞数量。结果:IL-23 p19 RNA干扰治疗能显著降低结肠炎临床和组织学活动度(P <0. 05),有效抑制IL-23表达(P <0. 05),减少结肠组织中的Th17细胞数量(P <0. 05),进而降低血清和结肠组织IL-17、TNF-α表达水平(P <0. 05)。结论:以RNA干扰抑制IL-23表达对结肠炎小鼠模型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在于抑制Th17细胞及其效应细胞因子IL-17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白细胞介素23 RNA干扰 TH17细胞
下载PDF
CD11c+F4/80叫肾脏固有树突状细胞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袁清 洪善娟 +6 位作者 袁帅 和安 李树欣 李州利 李响 朱有华 蔡明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8期495-498,共4页
目的研究CD11c+F4/80肾脏固有树突状细胞(rDC)在肾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FVB-Tg(Itgax-DTR/GFP)57Lan/J小鼠(以下简称DTR/GFP小鼠)经不同剂量白喉毒素处理18h后,检测小鼠肾脏rDC的清除效果及... 目的研究CD11c+F4/80肾脏固有树突状细胞(rDC)在肾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FVB-Tg(Itgax-DTR/GFP)57Lan/J小鼠(以下简称DTR/GFP小鼠)经不同剂量白喉毒素处理18h后,检测小鼠肾脏rDC的清除效果及小鼠体质量的变化,筛选最佳注射剂量进行后续实验。取DTR/GFP小鼠,注射白喉毒素(16ng/g体质量)18h后,建立IR模型,于再灌注24h后,检测肾功能变化、肾组织病理改变、rIX2比例及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CP-1等细胞因子变化。结果小鼠注射16ng/g体质量白喉毒素后可有效清除rDC并维持小鼠最小损伤。清除rDC后小鼠肾功能损害明显加重,血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升高(P〈0.05),病理可见肾小管组织的损伤程度与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增加,小鼠血清中TNF-α、IL-6、MCP-1等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IL-10的表达则呈显著下调(P〈0.05)。结论CD11c+F4/80-rDC在肾脏IR损伤中发挥抗炎和组织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固有树突状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 小鼠模型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