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温度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高天欣 吕宙 +1 位作者 丁海艳 唐晓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47-550,553,共5页
肿瘤热疗是利用物理能量加热人体局部或全身,使肿瘤组织温度上升到有效治疗温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以达到使肿瘤细胞凋亡但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正常组织可以长时间耐受42~43℃高热,加热到57~60℃(蛋白质变性阈值)数... 肿瘤热疗是利用物理能量加热人体局部或全身,使肿瘤组织温度上升到有效治疗温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以达到使肿瘤细胞凋亡但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正常组织可以长时间耐受42~43℃高热,加热到57~60℃(蛋白质变性阈值)数秒后组织即开始凝结坏死,即使温度低于该值,延长加热时间也会杀死组织.特别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热疗中,靶组织的温度上升速度可以达到3℃/s,空间分辨率低于2 mm3即会产生较大的测温误差[1],因此,加热过程中对组织温度的实时检测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治疗 高温 诱发 磁共振成像 温度成像技术 综述
下载PDF
MR血管壁成像对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梗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沈宓 高培毅 +5 位作者 林燕 隋滨滨 陈硕 周剑 薛静 荆利娜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7年第6期656-660,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梗死灶位置及数目与MCA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2017年6月期间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经DWI证实,存在MCA深穿支供血区急性梗死灶的病人49例,其中男4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梗死灶位置及数目与MCA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2017年6月期间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经DWI证实,存在MCA深穿支供血区急性梗死灶的病人49例,其中男45例,女4例,年龄28~73岁,平均(55.5±10.6)岁。所有病人均于发病2周内行颅内大动脉3D高分辨MRI(HR-MRI)检查,即血管壁成像(VWI)。按照HR-MRI所示MCA有无斑块,将所有病人分为2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分别比较2组之间脑梗死病灶位置和数目的差异。结果 2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R-MRI显示MCA有斑块病人30例(61.2%),MCA无斑块病人19例(38.8%)。MCA有斑块组梗死灶最低层面为第2.5(1.0,3.3)层,MCA无斑块组梗死灶最低层面为第3.0(2.0,4.0)层,2组间梗死灶最低层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4,P=0.037)。MCA有斑块组中,深穿支单发病灶者19例(63.3%),多发病灶者11例(36.7%);MCA斑无块组中,19例均为单发病灶(100%)。2组间单发病灶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其深穿支供血区梗死灶的位置和数目有关,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深穿支区梗死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深穿支梗死 血管壁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基于医学影像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宇 李睿 +6 位作者 赵雪梅 李东海 徐文娟 刘爱华 Sia Sheau Fung Chong Winston 张宇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3-342,共20页
随着计算机成像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I)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血管类疾病的诊断,比如动脉狭窄、血管瘤、血管畸形等.除了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静态图像,先进的MRI技术还可以通过时间序列直接反映血流动力学的变... 随着计算机成像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I)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血管类疾病的诊断,比如动脉狭窄、血管瘤、血管畸形等.除了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静态图像,先进的MRI技术还可以通过时间序列直接反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基于计算机成像和三维重建技术,血流动力学的参数又可以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如何将血流动力学参数和临床诊断相结合是近年来在转化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文中将结合文献调研和作者自己的研究工作对基于医学图像的血流动力学分析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 计算流体力学 血管瘤 动脉狭窄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评估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治疗效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庄仲 彭晓刚 赵锡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3期229-234,共6页
研究显示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准确定性和定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负荷和成分特征,并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监测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效果的临床试验中。本文将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成像方法、可重复性以... 研究显示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准确定性和定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负荷和成分特征,并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监测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效果的临床试验中。本文将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成像方法、可重复性以及观察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该技术在评估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方面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他汀
下载PDF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多对比度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卢明明 彭鹏 +2 位作者 崔园园 赵锡海 蔡剑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多对比度MRI技术探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与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检测至少有一侧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症状性患者108例,其中存在颈动脉IPH患者(IPH患者)41例,无颈动脉IPH患者(无...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多对比度MRI技术探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与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检测至少有一侧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症状性患者108例,其中存在颈动脉IPH患者(IPH患者)41例,无颈动脉IPH患者(无IPH患者)6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双侧颈动脉多对比度MR血管壁成像,分析颈动脉IPH与患者临床特征。结果与无IPH患者比较,IPH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及吸烟比例显著增高(70.7%vs 46.3%,68.3%vs 47.8%,P<0.05),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显著降低(29.3%vs 52.2%,P<0.05);IPH患者的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狭窄程度显著高于无IP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之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与IPH显著相关(OR=2.80,95%CI:1.23~6.41;P=0.014)。进一步校正患者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和颈动脉狭窄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与IPH之间仍有相关性(OR=3.33,95%CI:1.06~10.45;P=0.039)。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能与IPH的发生有关,可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合理、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颈动脉疾病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与脑缺血事件相关性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潇祎 庄仲 赵锡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6期538-543,共6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斑块进展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脂质核增大、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等特征。随着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以评价斑块进展为目的的前瞻性研究越来越广泛。...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斑块进展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脂质核增大、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等特征。随着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以评价斑块进展为目的的前瞻性研究越来越广泛。大量研究表明,斑块进展与未来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本文将对评价斑块的影像学方法的可重复性以及斑块进展与未来脑血管事件相关性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并为疾病的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进展 影像学 脑血管病
下载PDF
基于多对比度磁共振颈动脉图像的配准算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吴玉霞 徐肖攀 +5 位作者 张曦 刘洋 张国鹏 陈慧军 卢虹冰 李宝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基于在血管壁增强显示方面的强大潜力,近年来多对比度核磁共振成像已成为斑块分析研究的有力工具,但其效能受到多序列图像血管不匹配的影响。为实现多序列图像的准确血管配准,在管腔分割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由粗到精的两步配准策略:先采用... 基于在血管壁增强显示方面的强大潜力,近年来多对比度核磁共振成像已成为斑块分析研究的有力工具,但其效能受到多序列图像血管不匹配的影响。为实现多序列图像的准确血管配准,在管腔分割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由粗到精的两步配准策略:先采用迭代最近点实现多对比度图像中心线的刚性配准,再采用薄板样条实现基于血管边界点的非刚性配准。在第二步配准中,为准确寻找不同序列血管边界的匹配点,创新使用形状上下文描述子对边界点进行筛选,并应用确定性退火技术进行全局优化。采用新型三维多对比度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对提出算法的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配准后不同序列的边界重合度均达到95%以上,平均表面距离0.12 mm,可有效提高配准精度,为后续斑块成分的分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磁共振图像 配准
下载PDF
基于PET动态成像的呼吸运动校正对肝脏动力学分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邵韵文 王静楠 +3 位作者 王雪竹 丁海艳 霍力 张辉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11期8-13,共6页
目的:评估基于门控的呼吸运动校正对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动态成像和肝脏肿瘤动力学分析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例肝胆癌症患者,经^(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扫描60 min,重建27帧动态PET图像(6帧20 s、8帧60 s、5... 目的:评估基于门控的呼吸运动校正对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动态成像和肝脏肿瘤动力学分析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例肝胆癌症患者,经^(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扫描60 min,重建27帧动态PET图像(6帧20 s、8帧60 s、5帧120 s和8帧300 s),采用呼吸门控等时间间隔划分6个时相,以呼气末期作为呼吸运动校正后图像。建立肝脏三房室代谢模型,以肝动脉和门静脉供血,计算肝脏动力学参数K1、k2、k3、k4、vB和Ki,评估呼吸运动校正前后的显著性差异。将肝脏肿瘤按发生位置分为顶部、中部及底部3类,按体积大小分为小肿瘤、大肿瘤2类,测量体积中心的三维位移量、体积以及最大和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ax)、SUV(mean)),计算各参数校正前后变化百分比,设计衡量位移与体积关系百分比(AVR)。结果:呼吸运动校正后,所有肿瘤位置的K1均显著增长,其整体均值从1.09±0.48升高至1.57±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5,P<0.05);除顶部肿瘤外,k3校正后均有显著性下降,整体由校正前0.064±0.038降至校正后0.047±0.02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P<0.05)。顶部肿瘤的位移量最大,达到(3.15±0.86)mm,SUV(max)和SUV(mean)增长最多;中部肿瘤的各参数变化与平均值接近。呼吸运动校正后,小肿瘤受位移的影响程度更大,体积增大(112.98±191.77)%,SUV升高、K1的增长和k3的降低与AVR的增长呈正相关。结论:呼吸运动对肝脏动力学分析有较大的影响,尤其对顶部肿瘤和小肿瘤。在肝脏PET动态成像中应用呼吸运动校正,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动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动态成像 呼吸门控 运动校正(MC) 肝脏动力学分析 肝脏肿瘤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柳洋 韩华璐 +1 位作者 赵锡海 王苇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0期1103-1108,共6页
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简称并存斑块)在亚洲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早期识别并存斑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于并存斑块的影像学诊断方... 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简称并存斑块)在亚洲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早期识别并存斑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于并存斑块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多种,其中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主要针对并存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存粥样硬化斑块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下载PDF
脉搏波成像技术检测大鼠腹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一致性与重复性研究
10
作者 宿愿 黄成武 +1 位作者 张宏 钱林学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12期12-15,共4页
目的:评价脉搏波成像技术检测大鼠腹主动脉弹性的一致性及重复性。方法:随机选取20只SD大鼠,两名研究人员应用脉搏波成像技术分别测量20只SD大鼠的腹主动脉脉搏波传导测度,获得收缩脚处和重搏切迹处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即PWVsf和PWVdn,两... 目的:评价脉搏波成像技术检测大鼠腹主动脉弹性的一致性及重复性。方法:随机选取20只SD大鼠,两名研究人员应用脉搏波成像技术分别测量20只SD大鼠的腹主动脉脉搏波传导测度,获得收缩脚处和重搏切迹处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即PWVsf和PWVdn,两名研究人员数据的一致性检测应用Bland-Altman散点图,同一名研究人员数据的重复性检测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两名研究人员测量收缩脚处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sf)和重搏切迹处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dn)的点均有95%(19/20)落在95%一致性界限内。每名研究人员检测同一只大鼠PWVsf和PWVdn的ICC均>0.75。结论:脉搏波成像技术评价大鼠的腹主动脉弹性的一致性和重复性较好,有望成为无创评价动脉弹性的动脉实验研究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弹性 脉搏波成像技术 脉搏波传导速度 重复性 一致性
下载PDF
荧光分子成像系统及重建算法研究进展
11
作者 宿涵 张久楼 +4 位作者 陈毛毛 高阳 周源 白净 罗建文 《中国医疗设备》 2016年第3期20-25,11,共7页
精准医疗是近年来围绕生物信息学、分子医学、临床诊断学、医学影像学等学科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模式,是指针对患者的病情,通过前沿技术手段精确判定疾病的成因及确定治疗方案。最终目标为在医疗相关的各个领域内提升诊断能力、医疗水平... 精准医疗是近年来围绕生物信息学、分子医学、临床诊断学、医学影像学等学科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模式,是指针对患者的病情,通过前沿技术手段精确判定疾病的成因及确定治疗方案。最终目标为在医疗相关的各个领域内提升诊断能力、医疗水平及护理效果,实现个性化医疗。荧光分子成像是实现精准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与传统的结构成像不同,荧光分子影像可以提供生物体内的功能信息,可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生物体内的生理、病理变化过程进行在体成像。本文以精准医疗为背景,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展,对荧光分子成像系统与重建算法进行了总结与综述,并阐述了其应用前景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医疗 荧光分子成像 多模态
下载PDF
老年人下肢动脉形态特征性别差异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研究
12
作者 张莉晨 韩永军 +4 位作者 卢明明 管懋彬 朱珠 蔡剑鸣 赵锡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受试者下肢动脉形态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选择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进行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无症状老年受试者85例,男性38例,女性47例,共入选下肢动脉144支,无斑块者中,男性14支,女性44支;有斑块者中,男... 目的探讨老年受试者下肢动脉形态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选择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进行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无症状老年受试者85例,男性38例,女性47例,共入选下肢动脉144支,无斑块者中,男性14支,女性44支;有斑块者中,男性50支,女性36支。回顾性分析男女性有无斑块者血管壁形态特征的差异,包括管腔面积(LA)、管壁面积(WA)、平均标准化管壁指数(NWI)、最大管壁厚度(WTmax)、最小管壁厚度(WTmin)、偏心指数(EI)及管腔狭窄程度等指标。结果无斑块者中,男性较女性LA更大,NWI更小(P<0.01);有斑块者中,男女性WTmax、WTmin、EI和管腔狭窄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男性较女性LA、WA更大[(35.8±7.7)mm^(2) vs(26.6±5.9)mm^(2),(37.2±4.6)mm^(2) vs(32.7±5.4)mm^(2)],NWI更小[(51.3±3.8)%vs(55.3±4.0)%,P<0.01]。结论男性下肢动脉斑块体积进展较女性快,而女性斑块负荷始终大于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磁共振成像 动脉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基于CARE-Ⅱ的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易损斑块分布研究
13
作者 吴曙 黄娟 +4 位作者 胡佳圆 常嫣格 焦晟 宋焱 赵锡海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15-223,共9页
目的基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估第Ⅱ期(CARE-Ⅱ)研究探讨不同性别、年龄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易损斑块的分布差异,以期为该类人群进行分层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CARE-Ⅱ研究数据库中双侧颈动脉狭窄率<... 目的基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估第Ⅱ期(CARE-Ⅱ)研究探讨不同性别、年龄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易损斑块的分布差异,以期为该类人群进行分层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CARE-Ⅱ研究数据库中双侧颈动脉狭窄率<50%的6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9例、女性228例,年龄(60.9±10.0)岁。采用MRI评估双侧颈动脉狭窄率<5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患者按照性别进行分组,根据北美症状性颈部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法,计算颈动脉的平均管壁厚度、平均管壁面积、平均标准化管壁指数、管壁体积、管壁体积百分比、狭窄程度,并评估斑块相关的病理特征。对患者年龄进行分层(≤55岁、>55岁),分析颈动脉斑块特征的性别差异。2组间临床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2组间斑块特征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轻度狭窄的颈动脉易损斑块相关的临床及影像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组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24.50±2.87)kg/m2对(23.69±3.52)kg/m2]、舒张压[(88.63±14.68)mm Hg对(84.36±10.81)mm Hg]以及吸烟史比例[(69.2%(276/399)对7.5%(17/288))]均明显高于女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6、−4.163,χ^(2)=222.008,均P<0.01);但年龄[(59.99±9.89)岁对(62.55±9.87岁)]、总胆固醇[(4.48±1.09)mmol/L对(4.91±1.14)mmol/L]及低密度脂蛋白[(2.80±0.90)mmol/L对(3.15±1.06)mmol/L]水平均低于女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8、4.720、4.152,均P<0.01)。男性组患者颈动脉的平均管壁厚度[1.10(0.96,1.26)mm对1.00(0.88,1.13)mm]、平均管壁面积[32.82(27.08,37.62)mm2对26.66(22.38,31.46)mm2]及管壁体积[1024.72(834.96,1184.12)mm3对831.64(705.22,959.57)mm3]均高于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009,−9.217,−8.847,均P<0.001);且斑块中更容易出现斑块内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薄纤维帽和美国心脏协会(AHA)Ⅵ型斑块,这种情况更多见于年龄>55岁的人群。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55岁、狭窄程度及斑块负荷是美国心脏协会Ⅵ型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267~7.891、1.014~1.061、1.175~1.311,均P<0.05)。结论在中国颈动脉轻度狭窄人群中,男性、高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负荷更大,易损斑块更多,可为该类人群的分层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磁共振成像 易损斑块 性别
原文传递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血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14
作者 崔园园 赵锡海 蔡剑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316-318,共3页
心脑血管病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导致人类死亡的所有疾病之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急性血栓栓塞。病理学上,AS易损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1)大脂质核薄纤维帽;... 心脑血管病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导致人类死亡的所有疾病之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急性血栓栓塞。病理学上,AS易损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1)大脂质核薄纤维帽;(2)斑块内出血(IPH);(3)纤维帽破裂或溃疡形成;(4)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或)新生血管化。近年来,作为易损斑块特征之一的IPH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梗死 卒中 类胰蛋白酶类 毛细血管通透性
下载PDF
轻度狭窄与无狭窄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MRI特征 被引量:13
15
作者 庄仲 刘舰 +2 位作者 李飞宇 彭晓刚 赵锡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09-1213,共5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轻度狭窄或无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高分辨率MRI(HRMRI)特征。方法对103例近期出现脑血管病症状且伴颈动脉AS斑块的患者行颈动脉HRMRI。排除图像质量差或颈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程度≥50%)者。对颈动脉斑块进...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轻度狭窄或无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高分辨率MRI(HRMRI)特征。方法对103例近期出现脑血管病症状且伴颈动脉AS斑块的患者行颈动脉HRMRI。排除图像质量差或颈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程度≥50%)者。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无狭窄(无狭窄组)与轻度狭窄(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1%~49%)颈动脉AS斑块的负荷及成分特征差异。结果最终86例患者共155支颈动脉血管纳入研究,轻度狭窄组24支,无狭窄组131支。无狭窄与轻度狭窄组颈动脉管腔面积[(53.40±15.29)mm^2 vs(41.30±11.57)mm^2,P<0.001]和最大管壁厚度[(2.16±0.90)mm vs(3.30±1.25)mm,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管壁面积[(31.69±6.80)mm^2 vs(32.80±9.33)mm^2,P=0.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存在中度风险斑块、高风险斑块者分别占10.69%(14/131)、6.11%(8/131)和20.83%(5/24)、20.83%(5/24)。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与管腔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r=0.430,P<0.001)。结论无狭窄或轻度狭窄的颈动脉血管仍存在发生不稳定斑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嵇 赵辉林 +4 位作者 曹烨 刘晓晟 赵子周 赵锡海 许建荣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2期1320-1323,共4页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测定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梗塞体积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检查,测量颈动脉管腔狭窄率和斑块负荷(最大管壁厚度及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评价斑...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测定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梗塞体积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检查,测量颈动脉管腔狭窄率和斑块负荷(最大管壁厚度及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评价斑块成分(坏死脂核,出血,钙化及纤维帽破裂),测得DWI急性脑梗死体积,计算OR值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结果:症状侧颈动脉狭窄程度、最大管壁厚度、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和斑块内出血、钙化和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症状侧(P值均<0.05);症状侧颈动脉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与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体积有较强的正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0.327,P<0.05)。斑块内出血和钙化是较强的急性脑梗死暴露因素(OR值分别为2.4和2.1,P值均<0.05)。结论: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斑块特征存在差异,且与急性脑梗死存在相关,提示这些特征可能为斑块不稳定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RESPIRATORY MOTION ESTIMATION USING VIBRATION MODEL AND REDUCING MOTION BLUR THROUGH DECONVOLUTION 被引量:3
17
作者 许全盛 袁克虹 +2 位作者 于丽娟 王文志 叶大田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2010年第1期88-96,共9页
The respiratory motion leads to significant motion artifacts of th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image, thus influencing diagnoses and treatments in the radiation oneology. The existing approaches to correct... The respiratory motion leads to significant motion artifacts of th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image, thus influencing diagnoses and treatments in the radiation oneology. The existing approaches to correct motion artifacts involve using gating devices and/or four-dimensional (4-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However, they have the disadvantages of high CT dose and high computational burden. Hence, a sinusoid vibration model is presented to simulate the respiratory motion. The motion extent and the direction are derived from the Radon transform of the cepstrum of the blurred image. Then, two typical deeonvolution algorithms, i.e. , Wiener filter (WF) and the Richardson-Lucy (RL) algorithms are used to eliminate the motion blur according to the estimated parameters and their de-blurring results are compared. Experiments on both synthetic and phantom images show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presented model for identifying vibration modeled respiration motion and reducing the motion blur. The method has advantages of safety, convenience, and economy. And it is promising to correct the motion artifacts of the non-gated PET i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ed tomography (C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respiratory motion motionblur deeonvolution
下载PDF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倩 蔡剑鸣 +3 位作者 赵锡海 蔡祖龙 赵绍宏 杨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41-1244,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对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123例,行CACS扫描及颈动脉MRI检查。将患者分为高CACS组22例(CACS≥400分)和低CACS组101例(CACS<400分)。记录颈动脉形态学指标...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对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123例,行CACS扫描及颈动脉MRI检查。将患者分为高CACS组22例(CACS≥400分)和低CACS组101例(CACS<400分)。记录颈动脉形态学指标:管腔面积、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管壁厚度、管壁标准化指数;颈动脉斑块包括:钙化、富含脂质的坏死核、斑块内出血及斑块表面破裂。进行Spearmans相关性分析。结果高CACS组颈动脉整体的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和管壁厚度明显多于低CACS组(P<0.05)。CACS与颈动脉的管壁面积、管壁厚度、血管总面积和管壁标准化指数呈正相关(r=0.521、0.556、0.215、0.377,P<0.05,P<0.01)。颈动脉斑块钙化和富含脂质坏死核的出现概率与CACS明显相关。结论 CACS与颈动脉的斑块负荷、斑块内成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CACS对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斑块内成分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ROC曲线 预测
下载PDF
单、双侧颈动脉出血性斑块磁共振影像特征对比 被引量:6
19
作者 崔园园 陈潇祎 +5 位作者 马露 卢明明 姚国恩 杨家斐 赵锡海 蔡剑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讨含斑块内出血(IPH)的单、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行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44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IPH。将患者按单、双侧IPH分为两组。比... 目的探讨含斑块内出血(IPH)的单、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行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44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IPH。将患者按单、双侧IPH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和纤维帽破裂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双侧IPH组患者的年龄(66.6±9.4岁vs 73.7±9.0岁,P=0.027)、最大斑块厚度(6.3±1.9 mm vs 5.0±1.3 mm,P=0.035)和溃疡的发生率(50%vs 13.3%,P=0.025)明显高于单侧IPH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OR=6.5,95%CI 1.5~28.7,P=0.014),模型1校正性别后,两者仍具有显著相关性(OR=5.7,95%CI 1.1~29.2,P=0.036)。然而,模型2中额外校正年龄(P=0.131)或最大斑块厚度(P=0.139)后,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与单侧IPH患者相比,双侧IPH患者的年龄较轻、斑块负荷更重、溃疡发生率更高。双侧IPH患者的斑块易损性明显重于单侧IPH患者,需要临床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粥样硬化 斑块出血 斑块破裂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儿童鞍区肿瘤的视觉传导通路DTI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罗斌 苗素华 +5 位作者 何乐 赵亚鹏 徐成伟 朱晋 张庆辉 张玉琪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3期129-131,共3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估儿童鞍区肿瘤的视神经受损情况。方法对24例儿童鞍区肿瘤(其中视交叉胶质瘤12例、鞍区颅咽管瘤7例、三脑室畸胎瘤2例、下丘脑错构瘤2例、斜坡脊索瘤1例)病例进行DTI和DTT...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估儿童鞍区肿瘤的视神经受损情况。方法对24例儿童鞍区肿瘤(其中视交叉胶质瘤12例、鞍区颅咽管瘤7例、三脑室畸胎瘤2例、下丘脑错构瘤2例、斜坡脊索瘤1例)病例进行DTI和DTT检查,计算双侧视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显示的视交叉位置形态以及与肿瘤的空间结构关系,24例患儿可分为视交叉破坏组(12例)和视交叉压迫组(12例)。破坏组双侧视神经FA值均明显低于压迫组(P<0.05)。结论 DTI和DTT检查可以清晰的显示儿童鞍区肿瘤与视路神经纤维束的空间关系,其获得的参数FA值可以用来评价视路损伤的性质和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鞍区肿瘤 儿童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