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格丹诺夫在中国: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沉没的声音” 被引量:6
1
作者 胡一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3-120,160,共8页
波格丹诺夫是与列宁同时代的俄国思想家。长期以来,波氏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既没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没有被纳入其他思潮的谱系之中,成为一种"沉没的声音"。通过系统发掘... 波格丹诺夫是与列宁同时代的俄国思想家。长期以来,波氏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既没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没有被纳入其他思潮的谱系之中,成为一种"沉没的声音"。通过系统发掘和梳理史料,可以发现,施存统、周佛海、张伯简等人对波氏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进行了大量的译介和传播,而以陶希圣为代表的"新生命派"在社会史论战中也大量运用了波氏思想。波格丹诺夫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影响非常之大,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学者构建中国社会史、社会发展史话语体系和判定中国社会性质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影响至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格丹诺夫 经济科学 张伯简 新生命派
下载PDF
跨界政策网络与区域治理:我国地方政府合作实践分析 被引量:55
2
作者 锁利铭 杨峰 刘俊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43,共5页
基于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文章指出区域合作治理的实质就是个体理性的地方政府为克服交易成本障碍互相连接,构建相互依赖的可持续合作网络,从而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本文在政策网络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将区域因素加入了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 基于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文章指出区域合作治理的实质就是个体理性的地方政府为克服交易成本障碍互相连接,构建相互依赖的可持续合作网络,从而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本文在政策网络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将区域因素加入了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中,界定了跨界政策网络的形成机理与结构状态。通过"9+2"泛珠三角合作区的案例,指出它是建立在信息共享基础上的"弱关系"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打破原有行政隶属,通过代理人的传递作用,连接了不同的参与者,从而保障制度性集体行动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政策网络 区域治理 区域合作
原文传递
1949—1956年毛泽东关于民生问题的思想和实践 被引量:2
3
作者 郑云天 《党的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43,共6页
从1949年到1956年,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新生政权,毛泽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思想并付诸实践,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保障人民公共安全。这些思想和实践契合了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 从1949年到1956年,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新生政权,毛泽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思想并付诸实践,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保障人民公共安全。这些思想和实践契合了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做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与政治革命同步、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工业建设的大局之间寻求平衡,并实现了毛泽东亲力亲为与中央领导集体群策群力的有机统一。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民生问题的一些思想在实践中出现偏差,但依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民生问题 基本生活 文化教育 公共安全 巩固政权
原文传递
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后国民党的舆论战 被引量:2
4
作者 夏清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2018年第1期88-98,共11页
1943年5月,共产国际执委会提议解散共产国际。国民党随即利用这一契机,发动了一场长达半年的宣传战。随着蒋介石对国际、国内局势判断的变化,国民党最终确定将舆论的矛头直指中共。在统一部署下,相关舆论通过重新阐释这一国际事件,使之... 1943年5月,共产国际执委会提议解散共产国际。国民党随即利用这一契机,发动了一场长达半年的宣传战。随着蒋介石对国际、国内局势判断的变化,国民党最终确定将舆论的矛头直指中共。在统一部署下,相关舆论通过重新阐释这一国际事件,使之转化为中国的"内政"问题,同时配合以军事行动,要求中共也随之解散。由于蒋介石对国际、国内局势的误判,这场由国民党主动发起的反共攻势遭致国内外的普遍反感,最终在美国的督促下被迫收场。在世界大战背景下,过度阐释的"民族主义"被国民党工具化为"民族至上"的口号,原本用以团结、凝聚国人的口号反而成为肇始分裂的原因,最终将国民党拖入了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国际解散 第三次反共高潮 民族至上 日俄关系
原文传递
安子文蹲点二十里铺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路子达 《北京党史》 2017年第6期23-32,共10页
目前学界有关"四清"期间领导人蹲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64年9月以前几个极具影响力的"四清经验"上。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1965年9月至1966年4月在河北省正定县二十里铺公社二十里铺大队的"四清"... 目前学界有关"四清"期间领导人蹲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64年9月以前几个极具影响力的"四清经验"上。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1965年9月至1966年4月在河北省正定县二十里铺公社二十里铺大队的"四清"蹲点经历,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安子文领导工作队分四个阶段开展当地"四清"工作。在"四清"的准备阶段,工作队宣讲政策、帮助村民秋种、培养积极分子;清经济阶段,工作队解决干部"四不清"问题;清政治阶段,工作队进行"民主革命补课";建设阶段,工作队整顿党支部,稳固运动成果。对待干部"四不清"问题、进行阶级成分划分、组织生产建设三方面内容,体现了安子文蹲点对《二十三条》的坚决贯彻。与其他著名"四清经验"相比,安子文的蹲点更为中规中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子文 领导人蹲点 “四清”经验 《二十三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