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本《東觀漢記》襲用姚本和聚珍本佚文考——以文津閣《四庫》本《東觀漢記》的標注爲綫索
1
作者 郭偉濤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60,共35页
東漢朝廷組織編撰的《東觀漢記》,不遲於元末就已散佚淨盡,清代姚之駰和《四庫》館臣先後輯集兩個本子,後者在收入《四庫全書》之外,還印成聚珍本,廣爲流行。姚本和聚珍本都未注明佚文出處,今人吴樹平輯録的《東觀漢記校注》因此襲用了6... 東漢朝廷組織編撰的《東觀漢記》,不遲於元末就已散佚淨盡,清代姚之駰和《四庫》館臣先後輯集兩個本子,後者在收入《四庫全書》之外,還印成聚珍本,廣爲流行。姚本和聚珍本都未注明佚文出處,今人吴樹平輯録的《東觀漢記校注》因此襲用了65條來自兩者的佚文。今見文津閣《四庫》本《東觀漢記》幾乎每一條佚文都標注文獻來源,依託文津閣《四庫》本,可以發現這65條佚文中,有35條來自《永樂大典》,30條輯自他書。分析可知,只有19條出自《東觀漢記》,其餘有24條是《大典》誤録范曄《後漢書》、謝承《後漢書》、張璠《後漢記》或《册府元龜》等文獻,有11條誤輯自俞安期《唐類函》或陳禹謨本《北堂書鈔》,有11條則是姚之駰或《四庫》館臣誤輯自《太平御覽》、袁山松《後漢書》或司馬彪《續漢書》等文獻。這19條可以信據的佚文,應從更爲原始的古書和《大典》而非姚本或聚珍本中輯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東觀漢記》 姚之駰輯本 聚珍本 吴樹平輯本 文津閣《四庫》本
下载PDF
甲骨文“弦”字補釋——兼談“弦”與“幻”的關係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子楊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8,共14页
通過排比梳理古文字形體,可把兩種尚無確釋的甲骨文形體統一起來,一併釋作“弦”。不少學者釋作“彈”的甲骨字形應釋作“弦”,甲骨卜辭“弦”用作“庪縣”之“縣”。從字形和用法兩個方面,可確認甲骨文中有“弦”無“彈”。此外,本文... 通過排比梳理古文字形體,可把兩種尚無確釋的甲骨文形體統一起來,一併釋作“弦”。不少學者釋作“彈”的甲骨字形應釋作“弦”,甲骨卜辭“弦”用作“庪縣”之“縣”。從字形和用法兩個方面,可確認甲骨文中有“弦”無“彈”。此外,本文還討論了古文字“弦”與“幻”的關係問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考釋
下载PDF
宋代礼图文献研究价值及“以图释礼”的核心目的
3
作者 李卿蔚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9,共14页
宋代礼图文献的研究价值及其中的图释性质,多年以来始终未得到准确评价,后世多以出土器物形制为据,认为礼图属于臆造产物,其中图释不可信,但此类观点有失公允。据对聂崇义《新定三礼图》的分析可知,书中礼器的形制来源大多有所依凭。礼... 宋代礼图文献的研究价值及其中的图释性质,多年以来始终未得到准确评价,后世多以出土器物形制为据,认为礼图属于臆造产物,其中图释不可信,但此类观点有失公允。据对聂崇义《新定三礼图》的分析可知,书中礼器的形制来源大多有所依凭。礼图与出土实物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以图释礼”的本质属性,创作礼图的核心目的是解读三礼文献,不在于复原三代器物。因此,后代学者多以出土器物证礼图之正误,又以图释正误与否来评判其书之优劣,这种思路是不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图文献 三礼文献 礼器 《新定三礼图》
原文传递
周人所受“大命”本旨发微 被引量:5
4
作者 程浩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50,165,共11页
“受天之命”是周人在宣称统治合法性时反复强调的核心概念。从清华简《程寤》等文献来看,“大命”是借由“太姒之梦”的机缘,由文王、武王从皇天上帝处获得的,后代周王对“大命”亦有天然的继承权。“大命”的本旨不止于灭商代殷,而是... “受天之命”是周人在宣称统治合法性时反复强调的核心概念。从清华简《程寤》等文献来看,“大命”是借由“太姒之梦”的机缘,由文王、武王从皇天上帝处获得的,后代周王对“大命”亦有天然的继承权。“大命”的本旨不止于灭商代殷,而是以替上天治理所降下的疆土人民为主要内容。清华简《厚父》的“古天降下民,设万邦,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乱下民之慝’”一句,以及又见于《成人》篇的相关异文,就是时人对“大命”本旨的直接描述。由上述诸语可知,受“助上帝乱下民”之大命的,除了君王天子外,还包括辅佐其治政的公伯臣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周鼎革 大命 受命 《厚父》 《成人》
下载PDF
申论子弹库帛书《四时》之四神--战国文献中四时四方神的“天神”“地祇”两系说 被引量:4
5
作者 贾连翔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46,共8页
子弹库帛书《四时》中的四时神名应释为“青[阳]■”“未〈朱〉明■”“翏黄难”“■(湛)墨■”,与《尔雅·释天》的“青阳”“朱明”“白藏”“玄英”当属同一系统。它们源于天象,在神祇系统中当属“天神”,且已具有明显的阴阳五... 子弹库帛书《四时》中的四时神名应释为“青[阳]■”“未〈朱〉明■”“翏黄难”“■(湛)墨■”,与《尔雅·释天》的“青阳”“朱明”“白藏”“玄英”当属同一系统。它们源于天象,在神祇系统中当属“天神”,且已具有明显的阴阳五行色彩。以《吕氏春秋》等为代表的“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本是五行的职司之神(五官),也是“五祀”的祭祀对象,应属“地祇”。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作为“地祇”的“五官”通过五行与四时相配的方式,实现了向四时神性质的转化,并藉由《吕氏春秋》等文献的广为流传,逐渐被认为是四时的正神。因此,目前文献中所见的四时神,究其来源当有“天神”和“地祇”两系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时神 阴阳五行 子弹库帛书 《尔雅·释天》 天神地祇
原文传递
安大簡《詩經》賸義掇拾
6
作者 程浩 《简帛》 2023年第1期59-64,共6页
安大簡《詩經》對應今本《園有桃》篇“棘”之字作“”,結合文義與用字習慣來看,或應讀爲“李”。對應《伐檀》“廛”的字“坦”,或應讀爲量制量詞“擔”。“侯六”之下原解爲習書的字句,很可能是書手對底本誤署“侯風”的評論。
关键词 安大簡 《詩經》 《侯風》
下载PDF
清华简《五纪》中的宇宙论与楚帛书等图式的方向问题 被引量:4
7
作者 贾连翔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4-144,224,共12页
清华简《五纪》中多次出现“天”“地”“四荒”“四冘”“四梪”“四维”这一组概念,它们既有方位属性,又有神明属性,是探索当时宇宙论的关键钥匙。据简文可推知,“天”“地”“四荒”合称“六合”,可理解为一个六面体,代表宇宙总体空... 清华简《五纪》中多次出现“天”“地”“四荒”“四冘”“四梪”“四维”这一组概念,它们既有方位属性,又有神明属性,是探索当时宇宙论的关键钥匙。据简文可推知,“天”“地”“四荒”合称“六合”,可理解为一个六面体,代表宇宙总体空间;“四冘”指天之四正方向,与文献中的“四仲”相当;“四梪”可读为“四柱”或“四树”,是支天之柱,位于四隅,应即楚帛书之四树;“四维”用于表示天球方位,由于天球不停旋转,正向和隅向之间不停转换,故“四维”含有正向、隅向双重内涵。根据《五纪》的记载可推拟出一幅“天纪图”,此图具有“后帝”视角的方位特点,可帮助我们理解楚帛书、《筮法》卦位图等先秦图式的方向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四荒 六合 四树 四维 《五纪》
原文传递
叶家山邓监簋铭文考释——兼及周初的监官制度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子杨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1-137,共7页
本文对湖北叶家山M107出土的方座铜簋铭文进行了重新释读,认为铭文首字当释作“[彳登]”,即“邓国”之“邓”,并在此基础上对“邓监”以及周初的监官制度作了一定的讨论。
关键词 叶家山墓地 邓监 监官制度
原文传递
伯有父剑与楚国封君 被引量:1
9
作者 程浩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5,共4页
从形制与铭文的用字习惯来看,伯有父剑应该是一柄战国时期的楚国铜剑。器主伯有父自称“东王之孙”,所谓东王应即楚简王。其父浮君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封君,所封之地则有褒信与復地两种可能。
关键词 伯有父剑 楚简王 浮君
原文传递
由清华简《畏天用身》的“径圆”“轸方”说《老子》的“和光同尘” 被引量:5
10
作者 程浩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30,共4页
清华简《畏天用身》中与“方”连用的“■”字,从音义出发进行考虑,应以读“轸”为佳。“轸”字原指车底四面之木质结构,由于其形多为方形,因而引申出“方”的义项。《老子》中的名言“和光同尘”,从早期写本的用字以及与《畏天用身》... 清华简《畏天用身》中与“方”连用的“■”字,从音义出发进行考虑,应以读“轸”为佳。“轸”字原指车底四面之木质结构,由于其形多为方形,因而引申出“方”的义项。《老子》中的名言“和光同尘”,从早期写本的用字以及与《畏天用身》中思想的关联来看,“尘”的本字或许就是“轸”。“和其光(广),同其尘(轸)”,本义是说要和合广域、协同四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畏天用身》 和光同尘
原文传递
西周王臣附属初命王的观念与君臣彝伦的重建 被引量:3
11
作者 程浩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9-43,共15页
西周时期的周公、祭公等王朝重臣,在时王面前常称先王为“我辟”并自称“烬臣”,无论生前身后都自意为先王之臣。从文献与金文中的种种细节来看,当时的王臣确有一种附属初命之王的观念。这种君臣观念的产生,乃是源于西周实行的“策名委... 西周时期的周公、祭公等王朝重臣,在时王面前常称先王为“我辟”并自称“烬臣”,无论生前身后都自意为先王之臣。从文献与金文中的种种细节来看,当时的王臣确有一种附属初命之王的观念。这种君臣观念的产生,乃是源于西周实行的“策名委质”制度:臣子一旦经由王的“册命”而建立了“仇匹”关系,便须将身心俱付于所命之王;除非后王进行“申命”,否则其与先王的依附关系并不会因先王去世而改变。西周的这种“仇匹型君臣关系”,是周人基于宗法制对商代君臣制度进行的重要改造,尤其加强了君主对臣子的统御权。革新后的君臣彝伦,由于特别强调君臣的人身依附关系,遂成为后世极致忠君思想的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臣关系 册命 策名委质 殷周鼎革 忠君思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