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近视性屈光参差者调节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4
- 1
-
-
作者
徐丹
吕帆
阎静
徐菁菁
-
机构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近视眼研究所
-
出处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10-812,共3页
-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602168)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人才基金(RC9606)
温州市科技局基金(S2002A034)
-
文摘
目的分析近视性屈光参差者双眼的调节参数和正视者是否有差异,探讨这些调节参数的差异是否是导致个体屈光状态近视化发展的诱因。方法选取40位受试者,正视者右眼20只,屈光参差者20位,其中屈光参差者高度数眼20只,屈光参差者低度数眼20只,在屈光完全矫正的基础上用主观的测量方法测量其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和调节滞后量。结果三组间的最大调节幅度AMP以及负相对调节NRA无显著性差异,正视组的正相对调节PRA为(-5.462±1.2651)D,屈光参差组的PRA为(-3.350±1.7404)D。近视性屈光参差组PRA结果明显低于正视组(P=0.026)。正视眼的主观调节滞后量为(0.2375±0.2218)D,屈光参差的高度数眼滞后量为(1.2875±0.4389)D,而屈光参差的低度数眼的调节滞后量为(0.2250±0.2913)D。对于屈光参差者,两眼间调节滞后量值差异明显,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9.519,P〈0.0001),高度数眼的调节滞后远远大于低度数眼的调节滞后。结论屈光参差者的高度数眼表现出更多的主觉调节滞后量,近视的发生与该眼有更大的调节调节滞后相关。
-
关键词
屈光参差
调节滞后
正相对调节
-
Keywords
Anisometrope
Accommodation lag
PRA
NRA
-
分类号
R778.11
[医药卫生—眼科]
R778.1
[医药卫生—眼科]
-
-
题名近视者持续近距离工作时的调节反应波动
被引量:5
- 2
-
-
作者
徐丹
陈曦
阎静
姜俭
瞿佳
吕帆
-
机构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近视眼研究所
-
出处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0-55,共6页
-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602168)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人才基金(RC9606)
+1 种基金
温州市科技局基金(S2002A034)
温州市科技局重大课题(S2002A002)
-
文摘
目的分析不同的屈光度组在持续的近距离工作中调节反应的波动,探讨近视者是否对模糊像有较高的感知阕值;分析持续高水平的调节反应可能是导致近视进展的诱因。方法41位受试者分为3组,正视组14人,稳定性近视组13人,进展性近视组14人,运用开视野式红外验光仪测量受试者的基础调节反应,并在持续1h规范近距离工作中,每30s作调节反应的连续测量。记录个体的基础调节反应值和近距离工作中的调节反应波动曲线,比较不同屈光度组在持续近距离工作中的调节反应波动量。结果不同屈光度组的调节反应在近距离工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屈光度组在持续近距离工作中的调节反应曲线均呈现出上升,平稳然后再下降的趋势,而进展性近视组在近距离工作的后阶段不能迅速回复到基准值,而是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正视组的调节反应对基准值的偏离为(0.0826±0.2410)D,近视稳定组和近视进展组在近距离工作中的调节反应对基准值的偏离分别为(0.1905±0.3619)D和(0.1336±0.3030)D。各组之间的偏离在统计学上无显著的差异,但稳定性近视和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反应对基准值的偏离有高于正视组的趋势。有8位受试者在持续近距离工作中出现了调节超前现象,其中近视者占了7位。结论在持续近距离工作中,调节反应呈现出震荡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感知性焦深或模糊阈值的大小。近视者需要作出更大的波动来引导调节反应跨越其增大的焦深。
-
关键词
近视
调节
眼
-
Keywords
Myopia
Accommodation,ocular
-
分类号
R686
[医药卫生—骨科学]
-
-
题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被引量:3
- 3
-
-
作者
徐丹
张扬
瞿佳
吕帆
-
机构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近视眼研究所
-
出处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年第6期31-31,116,共2页
-
基金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b07043)
-
文摘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推动了该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结合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提出开展合作交流项目应立足国情,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创造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交流合作
国际化
质量
发展
-
分类号
G64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