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睛明穴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徐象党 金联洲 +2 位作者 楼新法 孙淑红 蒋松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5-416,共2页
目的:探讨睛明穴的解剖结构、针刺深度和方向,为临床针刺睛明穴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48例成人尸体眼眶。结果:睛明穴直刺进针,针尖穿经的结构为皮肤、皮下组织、睑内侧韧带、内直肌、眶脂体。针体上方有眼动脉、筛前动脉及伴... 目的:探讨睛明穴的解剖结构、针刺深度和方向,为临床针刺睛明穴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48例成人尸体眼眶。结果:睛明穴直刺进针,针尖穿经的结构为皮肤、皮下组织、睑内侧韧带、内直肌、眶脂体。针体上方有眼动脉、筛前动脉及伴行的鼻睫神经通过。皮肤刺入点至筛前动脉平均距离为(18·25±4·45)mm,角度为与针体向上成(12·5±5·5)°,皮肤刺入点至视神经管前极平均距离为(43·37±7·84)mm。结论:睛明穴进针应避免向后上斜刺或偏上方深刺,以免刺破筛前动脉引起眶内出血;同时直刺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30·36mm,以免损伤视神经管前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睛明/解剖学和组织学 取穴 针刺方向
下载PDF
臀区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胡斯旺 戴开宇 +1 位作者 梅劲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为臀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臀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臀区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 目的:为臀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臀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臀区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之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结果:臀上、臀下动脉直径≥0.5mm的穿支数量分别为平均(5±2)支和(8±4)支,所有的臀上动脉和90%的臀下动脉的分支都是肌皮穿支,这些穿支的平均内径为(0.6±0.1)mm。臀上、臀下动脉穿支在皮肤的平均分布范围分别是(69±56)cm2和(177±38)cm2。臀上动脉穿支主要分布在髂后上棘和大转子的连线的内侧2/3;而臀下动脉的穿支多在臀区与臀皱褶平行的水平中部1/3处。结论:臀区的皮肤穿支密集,营养皮肤面积较大,以臀上、臀下动脉穿支为蒂设计的穿支皮瓣可用于乳房重建,骶骨、髋骨及会阴区重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上动脉 臀下动脉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乳房重建
下载PDF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崔怀瑞 吴东方 +4 位作者 唐茂林 梅劲 戴开宇 胡斯旺 陈世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4-618,共5页
目的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使用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7具行改良的明胶-氧化铅造影,3具行聚乙烯醇-氧化铋全身动脉造影。血管造影标本先行螺旋CT扫描,应用Mimics进行3D可视化。扫描后10具尸体标本... 目的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使用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7具行改良的明胶-氧化铅造影,3具行聚乙烯醇-氧化铋全身动脉造影。血管造影标本先行螺旋CT扫描,应用Mimics进行3D可视化。扫描后10具尸体标本行应用解剖,经外科平面完整地截取腹前外侧壁皮肤及皮下组织并配合X线拍摄,利用Photoshop及Scion image研究DIEP有关数据。5具普通防腐固定的标本用以层次解剖,全程追踪DIEP及其源动脉。结果外径≥0.5 mm的DIEP每侧约6支,内侧穿支约占62%,外侧穿支约占38%。DIEP在腹前正中线两侧存在丰富的横行真性吻合支;脐下4 cm范围内或脐旁两侧,有较恒定的外径≥0.8 mm的穿支。结论腹壁下动脉内侧穿支为优势血管;DIEP皮瓣设计时首选近脐穿支;DIEP皮瓣具备切取跨越正中线横行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 血管造影 3D可视化 数字解剖学
下载PDF
跟腱周围软组织血供与跟腱断裂修补术入路选择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6
4
作者 孙淑红 孙臣友 唐茂林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2期106-107,共2页
目的:研究跟腱周围软组织血供,为临床跟腱断裂修补术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经股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物成人标本上,对跟腱周围软组织血供进行解剖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跟腱被覆区的血液供应分3区:中央... 目的:研究跟腱周围软组织血供,为临床跟腱断裂修补术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经股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物成人标本上,对跟腱周围软组织血供进行解剖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跟腱被覆区的血液供应分3区:中央区、内侧区和外侧区。跟腱外侧区由腓动脉返支或腓动脉返支分出的3-4个穿支供应,穿支直径约(0.9±0.1)mm,到达跟腱外侧面腱旁。跟腱内侧区血供来自胫后动脉,此动脉分出3-4个穿动脉,直径约(1.0±0.2)mm,到达跟腱前内侧腱旁组织。内、外侧区血液供应丰富,而跟腱中央区皮下组织血液供应较少。结论:跟腱开放性修补术应避免从跟腱正中线切口入路(中央区),而采用正中线旁侧切口入路,这样能有效地降低跟腱修复术术后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 血管造影 解剖学 修复外科手术
下载PDF
人体皮动脉的解剖学定位定量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梅劲 宋铁山 +3 位作者 戴开宇 胡斯旺 Christopher R.Geddes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探索穿支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形态学定位、定量研究方法。方法:应用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术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对人体皮动脉的来源、走向及其分布范围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人体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体区域12... 目的:探索穿支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形态学定位、定量研究方法。方法:应用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术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对人体皮动脉的来源、走向及其分布范围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人体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体区域128个,计有外径≥0.5mm的穿支总数为440支,其平均外径为0.7mm,每个穿支的分布面积为36cm2,每100cm2的体表面积内有3支穿支。结论:采用血管造影与图像处理技术对穿支进行定位、定量研究,科学可靠,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动脉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图像处理 形态计量
下载PDF
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金联洲 周小兵 +2 位作者 胡斯旺 戴开宇 唐茂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0-263,共4页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6具未经固定处理的尸体,采用改良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层次解剖观测腰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6具未经固定处理的尸体,采用改良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层次解剖观测腰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软件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另选1具未固定处理的男尸,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并进行CT扫描与三维重建。结果旋髂深动脉穿支(DCIAP)的出现率为92%,平均每侧为1.6支,直径0.7mm,其穿支出现于髂前上棘后方5~10cm,髂嵴上方12~35mm之间,供血范围为31 cm2。结论旋髂深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具备穿支骨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可截取穿支皮瓣(肌皮瓣或骨皮瓣)进行游离移植或转位,用于复合组织缺损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旋髂深动脉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下载PDF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杨晓东 王建红 +5 位作者 吴东方 梅劲 刘杨武 杨锦 张根福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9-632,共4页
目的为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小腿前外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 目的为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小腿前外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结果该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7.0±3.0)支,外径(0.7±0.2)mm,蒂长(3.3±1.7)cm,穿支的供血面积(33.0±8.0)cm2。腓浅动脉起始外径(1.2±0.3)mm,干长(5.6±1.8)cm,与中、下1/3处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吻合构成一条几乎不减少口径的血管链。结论腓浅动脉与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相吻合构成的血管链供养小腿前外侧区皮肤,由此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浅动脉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数字解剖 显微外科
下载PDF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晓东 丁茂超 +5 位作者 梅劲 张根福 杨锦 刘杨武 丁建波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4-628,共5页
目的为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股前内侧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 目的为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股前内侧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该区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结果股前内侧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21.0±4.0)支,外径(0.8±0.1)mm,蒂长(4.5±2.1)cm,穿支的平均供血面积(44±4.8)cm2。将股前内侧区分为上、中、下3区,发现三个区域均有穿支供应相应区域皮肤,中1/3区是穿支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多为肌皮穿支,主要由股动脉主干,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以及膝降动脉的穿支供血。结论股前内侧区穿支丰富,穿支蒂的来源因解剖部位而不同,在中1/3区穿支出现率较为恒定,设计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内侧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数字解剖 显微外科
下载PDF
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丁茂超 毛以华 +3 位作者 陈世新 邹天乐 王建红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3-605,610,共4页
目的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安全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尸体标本2具;使用改良了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8具。后者中的2具尸体,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 目的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安全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尸体标本2具;使用改良了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8具。后者中的2具尸体,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并三维重建。然后,对10具尸体层次解剖追踪颏下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同时应用ScionImage软件对颏下动脉营养区域的表面积进行计算。结果颈前区和下颌前区皮肤和肌肉的营养主要通过: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颏下动脉、颏动脉、面动脉等几个主要动脉的穿支供应。颏下动脉从面动脉起始处的直径为(1.7±0.4)mm,沿途发出(1.8±0.6)支穿支营养颏下区的皮肤。颏下动脉营养皮肤的范围为(45±10.2)cm2。其最大的一个穿支出现于二腹肌前腹内侧缘的后面。同时,面动脉、颏下动脉、舌下动脉的穿支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本文阐述了颏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并结合重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对皮瓣血供和皮瓣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颏下动脉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扩大后路软组织修补关节囊切开线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琪 张力成 +6 位作者 杨国敬 蔡春元 汤呈宣 余汝堂 杨新东 董缪武 朱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84-789,共6页
目的研究髋后方关节囊的解剖特点及胶原纤维的分布差异,探讨能保留最佳力学强度的髋后方关节囊切开线。方法采用10个(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髋标本,男6个,女4个;年龄28~64岁。右侧10髋解剖出髋后方关节囊,将其划分为3区(Ⅰ~Ⅲ... 目的研究髋后方关节囊的解剖特点及胶原纤维的分布差异,探讨能保留最佳力学强度的髋后方关节囊切开线。方法采用10个(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髋标本,男6个,女4个;年龄28~64岁。右侧10髋解剖出髋后方关节囊,将其划分为3区(Ⅰ~Ⅲ区)9部(ⅠA~C、ⅡD~F、ⅢG~I),测量髋后方关节囊各部厚度,观察坐股韧带走行。左侧10髋选取5髋对其较厚的Ⅰ区和Ⅱ区进行Masson染色观察和胶原纤维含量分析。采用自愿捐赠的冰冻新鲜尸体标本2髋与固定标本比较,设计最佳的切口线并临床应用。结果各部髋后方关节囊厚度分别为:ⅠA(2.30±0.40)、ⅠB(4.68±0.81)、ⅠC(2.83±0.69)、ⅡD(2.80±0.79)、ⅡE(4.22±1.33)、ⅡF(2.50±0.54)、ⅢG(1.57±0.40)、ⅢH(2.60±0.63)、ⅢI(1.31±0.28)mm,具有不均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G部和ⅢI部的平均厚度较ⅠB部和ⅡE部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较薄弱的两部在Ⅲ区,坐股韧带主干经过较厚的ⅠB部和ⅡE部。Masson染色可见ⅠB和ⅡE部的绿色面积明显较Ⅰ、Ⅱ区其余4部大。各部胶原纤维含量分别为:ⅠA20.34%±5.14%,ⅠB48.79%±12.67%,ⅠC19.87%±5.21%,ⅡD17.57%±3.56%,ⅡE46.76%±11.47%,ⅡF28.65%±15.79%;各部胶原含量亦具有不均一性(P<0.01),ⅠB部和ⅡE部与其余4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鲜冰冻标本的厚度和坐股韧带分布特点经观察与固定标本无明显差别。在标本上设计并应用包括大部坐股韧带主干且连带部分臀小肌束的髋后方关节囊切开线。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扩大后路软组织修补虽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但术后脱位率仍未完全消除;优化关节囊切开线,保留最佳力学强度部分,使坐股韧带发挥其固有生物力学功能,具有较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后方关节囊 坐股韧带 胶原纤维 全髋关节置换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及腹壁浅动脉皮瓣的血供解剖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吴东方 庄跃宏 +2 位作者 王建红 崔怀瑞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9-623,628,共6页
目的针对下腹部皮瓣及皮下组织的血供分区尚存在争议,对血供分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使用改良的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技术,灌注10具新鲜尸体标本。经螺旋CT扫描后,应用交互式医... 目的针对下腹部皮瓣及皮下组织的血供分区尚存在争议,对血供分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使用改良的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技术,灌注10具新鲜尸体标本。经螺旋CT扫描后,应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对腹壁下动脉及其穿支和腹壁浅动脉进行3D可视化研究,并对下腹壁区域皮肤及皮下组织等进行层次解剖与X线摄像。结果腹壁下动脉有3种分支形式,当其分为2支或3支时,发出相对应的内、外两排穿支。腹壁浅动脉的解剖变异度较大,但均与腹壁下动脉穿支间有丰富的吻合。结论腹壁血供传统分区的争议与术中选择内排或外排穿支有关。当术前确认腹壁浅动脉管径较大,且所需组织量不超过半腹部时,腹壁浅动脉皮瓣是一种很好的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腹壁下动脉 穿支 腹壁浅动脉 血管造影 3D可视化
下载PDF
尺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沈忠飞 梅劲 +1 位作者 陈加俊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0-642,共3页
目的 为尺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10具动脉铸型标本。取新鲜成人尸体25具(50侧),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前臂内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 目的 为尺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10具动脉铸型标本。取新鲜成人尸体25具(50侧),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前臂内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 格式输入Mimics 图像工作站,对尺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该区共有外径≥0.5mm 的穿支(7.0±2.0)支,外径(0.6± 0.2) mm,蒂长(2.7±1.4)cm,单穿支的供血面积(26.0±7.0)cm2。尺动脉除在远端发出粗大的尺动脉腕上皮支,在肱骨内上髁以下8~10cm处也有较粗、恒定的穿支,尺动脉多个穿支相互吻合形成前臂内侧血管链。结论 可以尺动脉近端穿支为基础设计游离皮瓣,以内侧血管链为基础设计长而窄的增压穿支皮瓣也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动脉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数字解剖 显微外科
下载PDF
躯干背区刮痧的血管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余汝堂 楼新法 +2 位作者 唐茂林 蒋松鹤 周文辉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观察背区体被组织的血管分布,为刮痧疗法提供血管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10具新鲜成人捐献尸体,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技术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背区体被组织的血管来源、分支和吻合情况。结果:①背区皮肤通过许多结缔... 目的:观察背区体被组织的血管分布,为刮痧疗法提供血管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10具新鲜成人捐献尸体,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技术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背区体被组织的血管来源、分支和吻合情况。结果:①背区皮肤通过许多结缔组织纤维束与深筋膜相连,使背区体被组织厚而致密,移动性小。②背区血供主要来自肌皮穿支,穿支数较多,密度也较大。③背区皮动脉互相吻合成网,较粗的吻合支形成有明显方向性的纵行和横行的链式血管吻合。结论:本研究提供详细的躯干背区体被组织的血管解剖数据,为刮痧等疗法的临床设计和作用机理探讨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区 血管 刮痧
下载PDF
穿支皮瓣解剖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54
14
作者 唐茂林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5-227,共3页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解剖学研究 图书出版 专题讨论 应用解剖学 临床应用 命名原则 论坛
下载PDF
委中穴的局部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15
作者 崔怀瑞 楼新法 +3 位作者 戴开宇 胡斯旺 蒋松鹤 杨新东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为委中穴针刺提供适宜的进针深度,避免对胫神经或腘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用40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依据国颁标准定穴进针,解剖观测进针层次及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果:伸膝,直刺进针,针体由皮肤到腘筋膜的深... 目的:为委中穴针刺提供适宜的进针深度,避免对胫神经或腘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用40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依据国颁标准定穴进针,解剖观测进针层次及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果:伸膝,直刺进针,针体由皮肤到腘筋膜的深度为(0.81±0.20)cm。腘筋膜深面,针体周围是大量的疏松结缔组织。针体穿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入深面可触及粗大的胫神经和腘血管束,针体由皮肤到胫神经的深度为(1.55±0.32)cm,到腘静脉的深度为(2.84±0.38)cm。胫神经的体表投影相当于腘窝上、下角的连线。结论:委中穴针刺的适宜深度均值为1.55cm。委中穴与腘窝的筋膜组织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委中穴 针刺 局部解剖
下载PDF
人踝关节深层胫距后韧带远端止点的解剖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程 张力成 +5 位作者 姜文辉 杨国敬 王伟良 林光锚 刘敏 杨新东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5-248,共4页
目的对国人踝关节三角韧带深层胫距后韧带的远端止点进行观测,掌握更为详细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缝合锚钉修补或重建断裂的深层胫距后韧带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30例成人尸体踝关节标本,对深层胫距后韧带的远端止点进行标记和解剖学观测... 目的对国人踝关节三角韧带深层胫距后韧带的远端止点进行观测,掌握更为详细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缝合锚钉修补或重建断裂的深层胫距后韧带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30例成人尸体踝关节标本,对深层胫距后韧带的远端止点进行标记和解剖学观测。结果深层胫距后韧带是恒定存在的,而且是三角韧带中最为宽厚的1束,其近端止点在内踝后丘部及丘间沟,远端止点位于距骨内侧面后半部分,呈类圆形的不规则图形,远端止点附丽区面积为(111.74±19.97)mm2。结论揭示了深层胫距后韧带的远端止点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深层胫距后韧带 远端止点 局部解剖
下载PDF
膝关节内侧髌股韧带止点的解剖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敏 张力成 +4 位作者 杨国敬 蔡春元 杨新东 林瑞新 汤呈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6-299,共4页
目的观察国人内侧髌股韧带止点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髌骨稳定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观测国人内侧髌股韧带止点的解剖学特点。结果内侧髌股韧带在股骨端附着于收肌结节与股骨内上髁之间的骨脊上,此处纤维薄而窄,向前... 目的观察国人内侧髌股韧带止点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髌骨稳定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观测国人内侧髌股韧带止点的解剖学特点。结果内侧髌股韧带在股骨端附着于收肌结节与股骨内上髁之间的骨脊上,此处纤维薄而窄,向前逐渐增宽增厚。在髌骨端,附着于髌骨内缘上2/3,此处最厚最宽。结论揭示了内侧髌股韧带止点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内侧髌股韧带 髌骨 局部解剖
下载PDF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30
18
作者 杨大平 唐茂林 +1 位作者 SteveF.Morris Christopher R.Geddes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穿支血管在皮肤内的走行和分布面积,探索背阔肌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和预测该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方法:(1)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解剖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口径大于0.5mm)。分别拍...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穿支血管在皮肤内的走行和分布面积,探索背阔肌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和预测该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方法:(1)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解剖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口径大于0.5mm)。分别拍摄X线片以显示胸背动脉在背阔肌内和其穿支血管皮肤内的形态和分布。测定穿支血管的数量、口径及其供应区域的面积。(2)在解剖研究基础上应用了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肢体和躯干皮肤缺损共6例。结果:发现胸背动脉发出3~6支肌皮穿支胸背动脉血管供应皮肤。其中最大的胸背动脉穿支起自外侧支,位于腋后襞下6~8cm。其以下从外侧支发出的穿支数可多达3个,每间隔1.5~4cm发出穿支。每个穿支斜行3~5cm穿过肌肉达皮肤。穿支动脉口径约为0.3~0.6mm,均有两条伴行静脉。临床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6例,皮瓣最大面积为20cm×12cm,最小为15cm×8cm。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14个月,皮瓣外形均满意,无需二次手术修薄皮瓣。供区隐蔽,无背阔肌功能障碍。结论:本研究为预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及安全可靠地切取该穿支皮瓣提供解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 胸背动脉 肌皮动脉穿支 皮瓣
下载PDF
手内在肌的血供与肌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7
19
作者 楼新法 梅劲 +1 位作者 杨大平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共7页
目的:研究手内在肌的血供为肌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红色乳胶灌注的上肢标本20侧,解剖并观测手内各动脉的起始部位,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2)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解剖取下各... 目的:研究手内在肌的血供为肌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红色乳胶灌注的上肢标本20侧,解剖并观测手内各动脉的起始部位,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2)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解剖取下各手内在肌,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对X线影像进行分析处理,观测营养动脉在肌内的分布、分型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结果:18块手内在肌共有(58.0±5.9)支动脉供血,平均(3.0±1.0)支,平均外径及其供血区域的长度与宽度分别为:(0.8±0.2)mm,(2.2±0.4)cm,(1.0±0.2)cm。结论:(1)手内在肌的血运丰富,其起、止点处的血管网亦丰富,具备切取肌瓣或肌骨(膜)瓣的解剖学基础。(2)其中有9块肌肉的主供血动脉之管径较粗大且恒定,易于解剖与取瓣,可供临床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解剖学 血管造影术 手内在肌 肌瓣
下载PDF
血管三维重建与传统解剖学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胜华 唐茂林 +4 位作者 徐达传 丁红梅 刘畅 李泽宇 田喜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1-515,共5页
目的:将显示血管等结构的三维重建方法与传统的解剖学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方法:新鲜成人下肢标本各2侧,分别从动脉与静脉灌注显影剂,CT扫描后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分割与重建;解剖扫描后的标本,分别显示其血管系统。将三维图形与标本... 目的:将显示血管等结构的三维重建方法与传统的解剖学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方法:新鲜成人下肢标本各2侧,分别从动脉与静脉灌注显影剂,CT扫描后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分割与重建;解剖扫描后的标本,分别显示其血管系统。将三维图形与标本照片进行比较。结果:利用三维软件可分割与重建出独立的骨、血管、皮肤、肌肉,所重建的图形可以分别单独显示,也可以组合显示。可从不同角度与层面观察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等情况,但有显示误差,不适合数据采集。剥制标本上可清晰地观察到血管系统,可观察任一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与吻合等情况,可以进行数据测量,但不能同时显示多层结构。结论:血管灌注结合三维重建的方法对于观察人体血管的三维状态、不同角度与不同层面的走行与分布具有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剥制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血管 血管造影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