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rge-Weber综合征CT诊断(附12例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郑文龙 吴爱琴 +4 位作者 许崇永 黄崇权 徐立文 胡鸿文 洪瑞镇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319-320,332,共3页
目的:探讨Sturge-Weber综合征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turge-Weber综合征的CT表现。结果:12例均有脑皮层小片状到“脑回状”钙化。其中右侧6例,左侧5例,1例为两侧额、顶、颞、枕叶广泛钙化;脑萎缩10例;颅骨增厚4例;1... 目的:探讨Sturge-Weber综合征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turge-Weber综合征的CT表现。结果:12例均有脑皮层小片状到“脑回状”钙化。其中右侧6例,左侧5例,1例为两侧额、顶、颞、枕叶广泛钙化;脑萎缩10例;颅骨增厚4例;1例增强扫描示钙化灶周围皮层表面“脑回状”强化。结论:Sturge-Weber综合征颅内皮层钙化具有一定CT特征;典型的临床及CT表现可以确诊本病;有颅面部血管瘤而CT平扫阴性时应复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川崎病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何跃娥 项如莲 +1 位作者 张园海 陈其 《医学综述》 2007年第14期1103-1105,共3页
川崎病的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但目前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多种因子如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及遗传因素等可能参与其发病... 川崎病的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但目前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多种因子如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及遗传因素等可能参与其发病,引起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病因
下载PDF
川崎病血清对血管内皮表达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及人血丙种球蛋白的干预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何跃娥 张园海 +1 位作者 吴蓉洲 项如莲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9期1032-1034,共3页
关键词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人血丙种球蛋白 川崎病 血管炎 干预机制 内皮表 冠状动脉损害 炎症性疾病
下载PDF
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损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变化及其意义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何跃娥 张园海 +3 位作者 项如莲 吴蓉洲 张倩 陈其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31-633,共3页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急性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变化,探讨其在KD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损害中的作用。方法2006年3月至2006年12月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典型KD患儿30例(冠脉无扩张15例,冠脉扩张15例),另选年龄匹配的1...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急性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变化,探讨其在KD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损害中的作用。方法2006年3月至2006年12月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典型KD患儿30例(冠脉无扩张15例,冠脉扩张15例),另选年龄匹配的15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分为正常血清组(C组)、KD冠脉正常组(NAC组)、KD冠脉损害组(AC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清作用后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和iNOS水平;同时收集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iNOS mRNA表达。结果KD患儿血清刺激后,细胞上清液NO和iNOS水平明显升高,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AC组更为明显;培养细胞iNOS mRNA表达明显高于C组(P<0.05),AC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结论iNOS在有冠脉损害的KD急性期表达明显升高,iNOS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KD冠脉损害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脐静脉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