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BFI对EAE大鼠的脊髓TGF-β和IL-10免疫组化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振国 张元涛 +2 位作者 王新施 陈艳艳 郑荣远 《医学研究杂志》 2013年第7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2-BFI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雌性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EAE组、低剂量2-BFI干预组(1.5mg/kg)、中剂量2-BFI干预组(3mg/kg)... 目的探讨2-BFI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雌性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EAE组、低剂量2-BFI干预组(1.5mg/kg)、中剂量2-BFI干预组(3mg/kg)和高剂量2-BFI干预组(6mg/kg),每组10只,采用豚鼠脊髓匀浆(GPSCH)免疫诱导SD大鼠建立EAE模型,观察每组大鼠发病情况并进行临床症状评分,采用常规HE染色和LFB髓鞘染色观察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和IL-10表达。结果与EAE组比较,大、中、小剂量2-BFI干预组大鼠EAE发生率下降,临床症状减轻,潜伏期延长,CNS内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但仅中等剂量2-BFI在EAE临床症状和CNS内炎性细胞浸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AE组比较,中等剂量2-BFI干预组脊髓中TGF-β和IL-10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等剂量2-BFI对EAE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最佳,其作用推测与上调TGF-β和IL-10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BFI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 转化生长因子β 白介素-10
下载PDF
左旋咪唑与咪唑啉2受体的放射性受体配基实验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佳 郑荣远 +2 位作者 夏念格 殷为勇 韩钊 《中国药师》 CAS 2012年第12期1698-1700,共3页
目的:观察左旋咪唑(LMS)在体外实验中能否与正常大鼠脑组织咪唑啉2受体(I_2R)结合;LMS在体内长期处理能否引起大鼠脑内I_2R的变化。方法:通过正常大鼠脑组织I_2R与放射性配基的竞争结合实验,测定其平衡解离常数(K_i)及50%的放射性配基... 目的:观察左旋咪唑(LMS)在体外实验中能否与正常大鼠脑组织咪唑啉2受体(I_2R)结合;LMS在体内长期处理能否引起大鼠脑内I_2R的变化。方法:通过正常大鼠脑组织I_2R与放射性配基的竞争结合实验,测定其平衡解离常数(K_i)及50%的放射性配基结合被取代所需的竞争剂浓度(IC_(50)),观察LMS与I_2R在体外的结合能力。通过LMS长期体内处理大鼠脑组织I_2R饱和结合实验,测定LMS长期处理大鼠和对照组大鼠脑组织I_2R密度和亲和力的变化。结果:体外实验发现,LMS能与[~3H]-2BFI竞争结合大鼠脑组织的I_2R,且具有浓度依赖性。IC_(50)值为1.292×10^(-5)mol·L^(-1),K_i值为9.796×10^(-6)mol·L^(-1)。大鼠体内长期LMS处理,其脑组织I_2R密度明显上调(P<0.05),而亲和力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旋咪唑在体外能与脑组织I_2R直接结合,可能是I_2R的配基。左旋咪唑长期作用于体内能引起脑组织I_2R密度的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咪唑 咪唑啉2受体 放射性受体配基结合试验
下载PDF
EAE大鼠脑组织咪唑受体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佳 郑荣远 +2 位作者 夏念格 殷为勇 韩钊 《海峡药学》 2012年第10期35-37,共3页
目的观察炎性脱髓鞘脑病动物模型(EAE)大鼠脑组织咪唑啉2受体(12R)的变化,探讨12R是否参与了炎性脱髓鞘白质脑病的病理过程。方法将大鼠分为EAE模型组及CFA对照组,EAE模型组通过免疫当天予四足垫皮下注射豚鼠脊髓匀浆(GPSCH)-CFA的方式... 目的观察炎性脱髓鞘脑病动物模型(EAE)大鼠脑组织咪唑啉2受体(12R)的变化,探讨12R是否参与了炎性脱髓鞘白质脑病的病理过程。方法将大鼠分为EAE模型组及CFA对照组,EAE模型组通过免疫当天予四足垫皮下注射豚鼠脊髓匀浆(GPSCH)-CFA的方式免疫大鼠,后予腹腔注射NS0.4mL每12h一次,于发病高峰期处死。CFA对照组大鼠通过免疫当天予四足垫皮下注射NS-CFA的方式免疫大鼠,后予腹腔注射NS0.4mL每12h1次,连续19d;所有大鼠均予免疫0,48h腹股沟皮下注射百日咳菌苗0.1mL(1×109菌体)。两组大鼠脑组织12R进行饱和结合试验,检测其密度和亲和力变化。结果 CFA对照组大鼠没有发病,EAE组6只大鼠,发病4只。CFA对照组脑组织12R的Kd和Bmax值分别是3.367±0.94nM和162±22.19fmol·mg-1蛋白。EAE组大鼠脑组织12R的Kd和Bmax值分别是5.416±1.153nM和263.0±31.99fmol·mg-1蛋白;与CFA对照组相比,其受体密度明显上调(n=6,P<0.05),而亲和力明显下降(n=6,P<0.01)。结论炎性脱髓鞘脑病模型EAE大鼠脑内12R受体密度上调,亲和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咪唑 实验性过敏性脑脊髓炎 咪唑啉2受体 放射性受体配基结合试验 2-BFI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冯会方 刘景云 周成业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疗效。方法:选取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一科2010年11月-2011年6月脑梗死住院患者中经颈动脉B超证实有AS者13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或瑞舒伐他汀10 mg/d,比较用药前和用药后12个月末...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疗效。方法:选取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一科2010年11月-2011年6月脑梗死住院患者中经颈动脉B超证实有AS者13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或瑞舒伐他汀10 mg/d,比较用药前和用药后12个月末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最大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用药前相比,TC下降24%(P<0.05),TG下降19%(P<0.05),LDL-C下降36%(P<0.05),但没有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治疗前后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大平均CIMT治疗前后相比(1.99比1.92 m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两种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TC、TG、LDL-C水平,其中LDL-C水平下降最显著,且有可逆转CIMT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hs—CRP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脑梗死
下载PDF
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28例临床病例特点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郑程才 包怡心 +1 位作者 涂东佩 徐惠琴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10期791-794,共4页
目的探讨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的发生率、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全部急性卒中住院的患者资料,对其中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研究期间共有1973例住院急性卒... 目的探讨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的发生率、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全部急性卒中住院的患者资料,对其中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研究期间共有1973例住院急性卒中患者,其中有28例出现早发性痫性发作,发生率为1.4%;在脑梗死患者中发病率为1.1%(20/1785),脑出血患者中发病率为3.7%(8/188),两者差异具显著性(P<0.001);男性发病率为1.7%(20/1149),女性发病率为1.0%(8/824),性别差异无显著性。发作类型均为部分性或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病灶在脑皮质的13例(46.4%),皮质下6例(21.4%),皮质、皮质下均累及的9例(32.2%),皮质卒中更易引起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不同性别间发生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无明显差异性,出血性卒中比缺血性卒中更易导致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皮质卒中比皮质下卒中更易引起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症状性癫痫 早发性痫性发作
下载PDF
2-BFI对EAE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 被引量:5
6
作者 朱振国 黄艳君 +2 位作者 王新施 陈艳艳 郑荣远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20-626,共7页
目的探讨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2-benzofuranyl)-2-imidazoline,2-BFI]干预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免疫调节机制。方法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EAE组、2-BFI低剂量组(1.5mg/kg)、2-BFI中剂... 目的探讨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2-benzofuranyl)-2-imidazoline,2-BFI]干预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免疫调节机制。方法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EAE组、2-BFI低剂量组(1.5mg/kg)、2-BFI中剂量组(3mg/kg)和2-BFI高剂量组(6mg/kg)。采用豚鼠脊髓匀浆(GPSCH)免疫诱导建立EAE模型。通过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进行临床症状评分;采用HE染色观察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炎性浸润;采用免疫组化观察腰髓中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细胞数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颈髓中IL-1β、IFN-γIL-4和IL-10的含量。结果与EAE组比较,大、中、小剂量2-BFI组大鼠EAE发病率下降,临床症状减轻,潜伏期延长,CNS内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但仅中剂量3mg/kg2-BFI组在EAE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改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EAE组比较,中剂量2-BFI组的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O.05);组织ELISA结果显示,与EAE组比较,2-BFI干预后,脊髓中的IL-1β、IFN-γ下降,IL-4和IL-10水平上升,中剂量2-BFI组最为显著(P〈0.05)。结论中剂量2-BFI对EAE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 白介素-1Β
原文传递
大鼠大脑中动脉近端及远端阻塞脑缺血模型的脑梗死体积和行为学差异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柳清 邵蓓 +1 位作者 林真珍 金坤林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3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目的建立两种稳定的大鼠大脑中动脉近端和远端闭塞的脑缺血模型,比较两种方法在脑梗死体积、行为学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58只大鼠随机分为线栓组(传统的MCAO模型制作,n=24),远端大脑中动脉闭塞组(dMCAO,电凝一侧大脑中动脉远端和结扎双... 目的建立两种稳定的大鼠大脑中动脉近端和远端闭塞的脑缺血模型,比较两种方法在脑梗死体积、行为学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58只大鼠随机分为线栓组(传统的MCAO模型制作,n=24),远端大脑中动脉闭塞组(dMCAO,电凝一侧大脑中动脉远端和结扎双侧颈总动脉,n=24),对照组(未予任何手术处理,n=10)。模型制作后进行行为学测验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脑梗死体积比较线栓组与dMCAO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MCAO组的行为学影响较小。结论相对于线栓法大鼠模型,dMCAO模型易制作、梗死体积较小、以皮质区损伤为主,对运动功能的影响较线栓法脑缺血模型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脑卒中 大鼠 模型 脑梗死体积 行为学
原文传递
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脑组织内T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林真珍 邵蓓 +4 位作者 金坤林 王柳清 蒋慧刚 肖丽 张红霞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3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使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大鼠脑组织及血标本内T细胞的变化。方法应用电凝阻断大脑中动脉,建立局部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假手术组,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术后72 h脑组织及血标本内CD3+细胞的变... 目的使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大鼠脑组织及血标本内T细胞的变化。方法应用电凝阻断大脑中动脉,建立局部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假手术组,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术后72 h脑组织及血标本内CD3+细胞的变化。结果大鼠脑缺血后72 h,脑组织内CD3+细胞比例升高,血标本内CD3+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升高。结论流式细胞技术成功检测脑组织内淋巴细胞变化。T细胞可能在大鼠脑缺血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淋巴细胞 流式细胞技术 大鼠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妊娠相关性脑卒中314例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颜晓晓 邵蓓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2年第6期665-667,674,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大陆地区妊娠相关性脑卒中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CBMdisc)、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年限均为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对中国大陆地区已发表的与... 目的:探讨中国大陆地区妊娠相关性脑卒中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CBMdisc)、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年限均为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对中国大陆地区已发表的与妊娠相关的脑卒中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检索到18篇文献中31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314例中脑出血179例,脑梗死1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于妊娠晚期脑出血为102/179例,发病率为57.0%;妊娠中期脑梗死49/110例,发病率为44.5%;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占总发病数的8.0%。子前期/子导致的脑出血42.4%(76/179例);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56.0%(14/25例);心源性栓塞导致的脑梗死29.1%(32/110例)。结论:妊娠相关性脑卒中好发于妊娠晚期及产褥期。脑梗死好发于妊娠中期,脑出血好发于妊娠晚期。脑出血常见病因为子前期/子,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因为动脉瘤破裂(多发于妊娠晚期),脑梗死则为心源性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脑梗死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