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胶质细胞在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洁 吴佳豫 +1 位作者 蒋松鹤 周科成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5-158,共4页
出血性脑卒中(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ICH)是脑卒中致死率最高的类型,目前临床对其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小胶质细胞是ICH后第一个产生免疫应答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ICH急性期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可被诱导为经典的M1型(促炎作用)... 出血性脑卒中(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ICH)是脑卒中致死率最高的类型,目前临床对其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小胶质细胞是ICH后第一个产生免疫应答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ICH急性期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可被诱导为经典的M1型(促炎作用)或补充替代的M2型(抗炎作用),其中,M1型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M2型通过分泌抗炎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来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同时,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生理病理上具有紧密联系,其M1型和M2型极化与其他神经细胞产生不同的交互作用,这些均在ICH的病理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ICH后小胶质细胞和其他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的关键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卒中 小胶质细胞 神经炎症 相互作用
下载PDF
基于Keap1/Nrf2信号通路研究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程博 屠文展 +3 位作者 楼新法 杨观虎 蒋松鹤 吴巧云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353-358,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和“昆仑”穴调节线粒体自噬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9只健康雄性SD大鼠,模型组进行L5脊神经结扎(SNL),假模组与模型组操作相同但不进行结扎,电针组进行连续7 d的电针治疗。大鼠术后接受机械...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和“昆仑”穴调节线粒体自噬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9只健康雄性SD大鼠,模型组进行L5脊神经结扎(SNL),假模组与模型组操作相同但不进行结扎,电针组进行连续7 d的电针治疗。大鼠术后接受机械阈值及热阈值的检测。取L4-6脊髓节段,HE染色检测组织结构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脊髓背角线粒体自噬情况;Western blot检测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BCL2和腺病毒E1B19 kDa相互作用蛋白3类似体(NIX)、BCL2和腺病毒E1B19 kDa相互作用蛋白3(BNIP3)表达水平。结果:术后大鼠表现出明显的疼痛过敏反应;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疼痛阈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假模组脊髓背角神经元形态结构正常;模型组神经元细胞核固缩明显,细胞结构遭到破坏;电针治疗后组织结构改善。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假模组线粒体形态规整,数目较少;模型组线粒体出现明显肿胀,细胞出现坏死及凋亡现象,周围可见自噬溶酶体结构;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线粒体相对规整,线粒体嵴部分消失,细胞内有自噬溶酶体结构,无明显坏死及凋亡现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模组相比,模型组Keap1、Nrf2、NIX、BNIP3表达量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Keap1表达量降低(P<0.05),Nrf2、NIX、BNIP3表达量增多(P<0.05)。结论:电针可通过Keap1/Nrf2信号通路促进线粒体自噬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电针 线粒体自噬 Keap1/Nrf2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出血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吴佳豫 陈洁 +4 位作者 吴巧云 周科成 屠文展 杨观虎 蒋松鹤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16期34-41,共8页
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致命的类型,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小胶质细胞是在脑出血后第一个产生免疫应答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急性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可被诱导为经典的M1型(促炎)或补充替代的M2型(抗炎)。但是小胶质细胞极化在脑... 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致命的类型,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小胶质细胞是在脑出血后第一个产生免疫应答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急性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可被诱导为经典的M1型(促炎)或补充替代的M2型(抗炎)。但是小胶质细胞极化在脑出血后的病理过程和功能恢复中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有关。本研究综述了关于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关键分子机制,包括M1型和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调节转录因子和关键分子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卒中 小胶质细胞 极化 神经炎症
下载PDF
肥大细胞与腧穴 被引量:2
4
作者 冷三华 景向红 +18 位作者 韩松平 王富春 巩昌镇 刘京 郭义 陈波 李灿辉 杨观虎 潘卫星 彭增福 陈德诚 金观源 郭松鹏 刘宏伟 陈大志 苏红 李永明 王少白 朱兵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共6页
皮肤活检发现肥大细胞密集是经脉腧穴和微针系统针刺靶点的共同特点。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微血管在组织分布毗邻。外界机械或温度等物理刺激可激活肥大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形成局部炎症性内环境,导致周围C神经等结构敏化... 皮肤活检发现肥大细胞密集是经脉腧穴和微针系统针刺靶点的共同特点。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微血管在组织分布毗邻。外界机械或温度等物理刺激可激活肥大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形成局部炎症性内环境,导致周围C神经等结构敏化。敏化的C神经释放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SP激活肥大细胞,CGRP促进局部微血管扩张而渗透性增加,血浆外渗,白细胞浸润,促进周围组织敏化。肥大细胞激活与C神经纤维敏化之间的反复循环持久存在会导致中枢敏化。周围与中枢敏化表现为腧穴区域敏化,包括对温度的敏化和对压痛的敏化,成为针刺和艾灸靶组织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脉 腧穴 肥大细胞 C神经纤维 穴位敏化
下载PDF
不同强度穴位贴敷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胡奇妙 谷鹏鹏 +5 位作者 姜霞 姜方琦 庄进飞 郑海松 杨观虎 蒋松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77-1182,共6页
目的:评价三伏天不同强度穴位贴敷对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将160例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和安慰剂组,每组40例。4组取穴均为大椎、定喘、肺俞、脾俞、命门、膏肓... 目的:评价三伏天不同强度穴位贴敷对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将160例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和安慰剂组,每组40例。4组取穴均为大椎、定喘、肺俞、脾俞、命门、膏肓、肾俞、气海。3个治疗组统一采用复方白芥子处方(白芥子、白芷、细辛、延胡索)共研细末。治疗1组以姜汁调和上述中药粉末(即姜调贴敷)制成药饼贴敷,治疗2组、治疗3组用蜂蜜调和中药粉末(即蜜调贴敷)制成药饼贴敷,安慰剂组用小米粉和蒸馏水制成外观相同的假药饼贴敷。其中治疗1组、治疗2组贴敷2 h,治疗3组、安慰剂组贴敷6 h,于三伏天期间每周贴敷1次,连续贴敷5周。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治疗5周后的鼻症状总分(TNSS)、鼻结膜炎生命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分、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并比较4组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各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个治疗组TNSS、RQL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其中治疗3组的改善程度优于治疗1组、治疗2组(均P<0.05);治疗后3个治疗组EOS计数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均P<0.05),各治疗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组总有效率为85.0%(34/40),优于治疗1组的76.3%(29/38)、治疗2组的71.8%(28/39)及安慰剂组的5.0%(2/40,P<0.05,P<0.01);治疗2组、3组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治疗1组(均P<0.01)。结论:不同强度穴位贴敷均能改善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姜调贴敷刺激强度大,2 h贴敷后即可致皮肤出现水泡;蜜调贴敷较温和,未出现水泡,6 h蜜调贴敷疗效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持续性 穴位贴敷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损伤处脊髓背角形态及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晔 吴巧云 +4 位作者 屠文展 周科成 楼新法 杨观虎 蒋松鹤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8-372,378,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昆仑"穴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损伤处脊髓背角形态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模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10只。采用腰(L)5脊神经结扎法...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昆仑"穴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损伤处脊髓背角形态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模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10只。采用腰(L)5脊神经结扎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术侧"足三里""昆仑"穴30 min,1次/d;药物组予100 mg/mL加巴喷丁溶液(100 mg/kg)腹腔注射,1次/d;两组均于术后1周开始为期1周的干预治疗。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第1、3、5、7、10、12、14天观察并记录大鼠患侧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并对大鼠受累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六胺银染色法观察损伤处脊髓背角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L4-L6节段磷酸化(p)-p38MAP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假模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各时点MWT和TWL均显著降低(P<0.001),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治疗后MWT和TWL显著增高(P<0.05),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光镜下可见,模型组神经原纤维增粗扭曲形成缠结,呈焰状,且出现颗粒空泡变性,神经细胞胞质中出现空泡,内含嗜银颗粒;电针组神经原纤维缠结较少,药物组空泡变性减少。与假模组比较,模型组p-p38MAP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01);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p-p38MAP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昆仑"穴能够提高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痛阈和受累后肢的运动功能,改善损伤处脊髓背角神经原纤维的坏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脊髓背角中p-p38MAPK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神经病理性疼痛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神经原纤维
原文传递
督脉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损伤区NR2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陈温慈 屠文展 +4 位作者 胡洁 何蓉 黄晓丽 杨观虎 蒋松鹤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5-101,共7页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大椎""命门"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损伤区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亚基NR2B表达的影响,探讨督脉电针促进急性SCI脊髓前角神经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大椎""命门"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损伤区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亚基NR2B表达的影响,探讨督脉电针促进急性SCI脊髓前角神经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及药物组,每组24只。采用脊髓打击器打击复制急性SCI模型。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电针大鼠"大椎""命门"穴,每次治疗30min,共治疗3次。药物组先予尾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MP)30mg/kg冲击治疗,然后予5.4mg·kg^(-1)·h-1 MP维持,共24h。采用BBB行为学评分观察大鼠造模前及造模后6、24、48h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脊髓损伤区NR2B 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脊髓损伤区NR2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同时段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BBB行为学评分于造模后6、24、48h均显著降低(P<0.001)。与同时段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药物组的BBB评分于造模后各时点均未见明显改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脊髓损伤区病理学改变明显,NR2B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P<0.001),NR2B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药物组脊髓损伤区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NR2B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0.001),NR2B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各指标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电针"大椎""命门"穴可能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区NR2B的表达,从而促进脊髓前角损伤神经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脊髓损伤 电针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亚基NR2B 脊髓前角
原文传递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血管生成素-1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吴巧云 周科成 +3 位作者 岳晶晶 屠文展 杨观虎 蒋松鹤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9-214,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神经损伤(SNL)大鼠行为学、脊髓背角组织形态学及脊髓血管生成素-1(Angpt-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模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5只。假模组仅暴露右侧腰(L)5脊...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神经损伤(SNL)大鼠行为学、脊髓背角组织形态学及脊髓血管生成素-1(Angpt-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模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5只。假模组仅暴露右侧腰(L)5脊神经,不结扎;模型组、电针组结扎右侧L5脊神经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电针组于术后第7天开始电针"足三里""昆仑",每次30 min, 1次/d,连续电针7 d。术后观察并记录大鼠患侧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足底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患侧L4—L6段脊髓背角形态学的改变;镀银染色法观察脊髓背角神经纤维结构的变化;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背角Angpt-1表达水平。结果:与同时点假模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患侧MWT、TWL明显降低(P<0.01);电针组术后第10、12、14天的MWT、TWL明显高于同时点模型组(P<0.05,P<0.01)。假模组大鼠脊髓背角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纤维数量多,结构清晰;模型组脊髓背角可见神经元变性坏死、核固缩、周围组织疏松,神经纤维缠结,数量减少;电针组组织损伤程度低于模型组,神经纤维缠结较少,数量增多。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Angpt-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假模组(P<0.01);电针组Angpt-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可通过上调Angpt-1的表达促进SNL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电针 血管生成素-1 神经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