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固定支架联合Kapandji技术微创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被引量:13
1
作者 郑立程 季滢瑶 +1 位作者 赵政 吴纪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2012年5月~2016年2月对21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按AO分型:A3型6例,B2型3例,C2型9例,C3型3例)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经皮插入以阻挡骨块再移位的Kapan...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2012年5月~2016年2月对21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按AO分型:A3型6例,B2型3例,C2型9例,C3型3例)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经皮插入以阻挡骨块再移位的Kapandji技术。末次随访根据改良的Sarmiento评分进行影像学评估,根据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5.3 min。术后住院时间3~14 d,平均6.5 d。21例随访8~24个月,平均15.3月,骨折均获愈合。影像学评分:优17例,良4例;腕关节功能评分:优13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18/21)。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Kapandji技术是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易于操作,避免伸肌腱的刺激,可有效增强固定的稳定性,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架
下载PDF
Kapandji技术辅助下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疗效研究
2
作者 郑立程 赵政 季滢瑶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0年第3期230-232,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Kapandji技术辅助下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35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Kapandji技术辅助下掌侧锁定钢板进行治疗。根据改良的Sarmiento评分进行影像学评估;采用Gartland-W... 目的探讨Kapandji技术辅助下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35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Kapandji技术辅助下掌侧锁定钢板进行治疗。根据改良的Sarmiento评分进行影像学评估;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6~24个月随访,平均(8.32±1.51)个月。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8~11周,平均(9.43±1.22)周。术后6个月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和关节面台阶与术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86、6.09、13.99、8.64,P均<0.05)。根据改良的Sarmiento影像学评分:优29例、良6例。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22例、良9例、可3例、差1例。结论Kapandji技术辅助下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复位固定可靠,有效避免伸肌腱的刺激,有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骨折 骨板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跟骨解剖角度与跟痛症诊断和治疗的差异性研究
3
作者 吴珊鹏 金亚平 +4 位作者 郑立程 李科伦 吴纪奎 郑旭浩 季滢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1090-1093,共4页
目的:探讨跟骨解剖结构上的角度与跟痛症的关系及与采用骨水泥注入治疗跟痛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骨科门诊就诊行跟部X光片检查患者284例,平均年龄54... 目的:探讨跟骨解剖结构上的角度与跟痛症的关系及与采用骨水泥注入治疗跟痛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骨科门诊就诊行跟部X光片检查患者284例,平均年龄54岁,根据病史、将其分为跟痛症组62例和无跟痛症组222例,测量两组患者X光片上跟骨的Bohler’s角、Gissane’s角和倾斜角,对两组跟骨的测量角度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探索跟骨角度与跟痛症之间的相关性。在跟痛症组62例中选择50例(另12例未继续进行治疗、随访),18例行跟骨痛点骨水泥注入治疗,另32例行保守治疗。测量骨水泥注入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患者X光片入上跟骨的Bohler’s角、Gissane’s角和倾斜角,对两组跟骨的测量角度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探索骨水泥注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跟骨角度与跟痛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各组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男性人群中,跟痛症组B?hler角[(31.23±7.95)°]、Gissane’s角[(117.03±5.86)°]和倾斜角[(21.07±5.02)°]与对照组[(32.27±6.96)°、(119.58±8.25)°、(19.72±4.9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人群中,跟痛症组B?hler角[(33.52±6.04)°]与对照组[(32.95±5.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ssane’s角[(114.37±6.52)°]低于对照组[(123.04±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倾斜角[(26.02±6.23)°]高于对照组[(20.02±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痛症行骨水泥治疗组跟骨B?hler角[(31.89±5.93)°]、Gissane角[(117.32±5.23)°]和倾斜角[(21.93±5.23)°]与保守治疗组[(30.62±6.89)°、(115.83±4.96)°、(23.02±6.0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人群中,跟骨的Gissane’s角度越小和跟骨的倾斜角越大,越容易患跟痛症。临床上行骨水泥痛点注入治疗跟痛症时可以不侧重考虑跟骨的解剖角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痛症 诊断 治疗 骨水泥
原文传递
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多项因子及微循环指标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科伦 赵政 +1 位作者 陈学文 滕红林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11期1778-1779,1824,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及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乐清医院自2010年3月—2013年5月进行诊治的50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作... 目的研究分析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及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乐清医院自2010年3月—2013年5月进行诊治的50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作为A组,同时选取同时期50例骨折正常愈合患者为B组,以及同时期50名健康人员为C组,然后将3组的血清sICAM-1、sVCAM-1、BMP-2及微循环指标进行比较,并比较A组中不同分型及病因者的血清sICAM-1、sVCAM-1、BMP-2以及微循环指标值。结果 A组的血清sICAM-1、sVCAM-1值均高于B组及C组,血清BMP-2则低于B组血清BMP-2值,局部微循环指标值低于B组及C组,而A组中不同分型及病因者的血清sICAM-1、sVCAM-1、BMP-2以及微循环指标值也存在明显的差异,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与骨折正常愈合患者以及健康者比较,其血清sICAM-1、sVCAM-1明显升高,BMP-2明显降低,且微循环状态也相对较差,且不同分型与病因者也存在明显差异性,临床对症治疗中应针对上述变化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延迟愈合 血清 SICAM-1 VCAM-1 BMP-2 微循环状态 变化
原文传递
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结合经皮克氏针阻挡技术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31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郑立程 赵政 季滢瑶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结合经皮克氏针阻挡技术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31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结合经皮克氏针阻挡技术进行治疗。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结合经皮克氏针阻挡技术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31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结合经皮克氏针阻挡技术进行治疗。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15.3个月,骨折均获愈合。影像学评分:优24,良7例。腕关节功能评分:优22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90.3%.结论: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结合经皮克氏针阻挡技术是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易于操作,软组织损伤小,固定可靠,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手法整复 克氏针阻挡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