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不同注射速率对磁共振脑灌注测量值的影响,并探讨最佳的注射速率。60名无明确脑血管疾病志愿者按对比剂注射流率(3、4、5 m L/s)分为3组,采取MR常规扫描及灌注扫描,将原始灌注扫描数据传送到ADW4.3工作站,应用GE专用灌注软件处理得...研究不同注射速率对磁共振脑灌注测量值的影响,并探讨最佳的注射速率。60名无明确脑血管疾病志愿者按对比剂注射流率(3、4、5 m L/s)分为3组,采取MR常规扫描及灌注扫描,将原始灌注扫描数据传送到ADW4.3工作站,应用GE专用灌注软件处理得到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函数图,测量受试者各感兴趣区(额叶白质、丘脑及小脑)的r CBV、r CBF、MTT、TTP参数值。结果表明,60名无明确脑血管疾病志愿者均符合选入标准,纳入统计。不同流率组内两侧额叶白质、丘脑及小脑的r CBF、r CBV、MTT和TTP值左右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流率组间两侧额叶白质、丘脑及小脑各灌注参数比较显示:组各感兴趣区r CBF值,3 m L/s明显低于4、5 m L/s组;各感兴趣区r CBV值,3 m L/s组明显低于4、5 m L/s组;各感兴趣区MTT值,3 m L/s组较4、5 m L/s组明显延迟;以上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4、5 m L/s三组各感兴趣区TT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m L/s组与5 m L/s组,各感兴趣区各参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4 m L/s的注射流率时,磁共振脑灌注成像能产生较好的团注效果,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并可降低对比剂局部外渗甚至血管壁破裂的风险;TTP值对注射流率影响脑灌注量的反应程度不及r CBV、r CBF、MTT敏感。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40~70岁年龄段正常汉族人颅脑各区域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变化特点,建立正常中老年人群颅脑ADC值变化趋势的基准。方法选择30例无阳性颅脑病征的正常汉族受试者,按年龄段分为3组,使用GE Medical System 3.0 T超导磁...目的:探讨40~70岁年龄段正常汉族人颅脑各区域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变化特点,建立正常中老年人群颅脑ADC值变化趋势的基准。方法选择30例无阳性颅脑病征的正常汉族受试者,按年龄段分为3组,使用GE Medical System 3.0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头部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测量额叶灰质、白质、壳核、丘脑及小脑感兴趣区ADC值,分析各年龄组不同区域脑组织ADC值的关系。结果同一年龄的正常中老年人不同部位的脑组织ADC值不同,其中以额叶灰质最高,其次为壳核、额叶白质与丘脑,小脑最低(均P<0.05)。不同部位脑组织左右两侧间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中老年人额叶灰质、额叶白质、壳核、丘脑与小脑ADC值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不同部位脑组织的ADC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且40-60岁上升趋势较缓,60岁之后除小脑外,额叶灰质、额叶白质、壳核、丘脑上升趋势加快。结论正常中老年人群同一部位脑组织的ADC值随年龄增长而上升,60岁之后总体上升趋势加快。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肺磨玻璃结节( ground glass nodule , GGN)与血管的关系及其分型,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GGN患者(其中2例患者有2个GGN)的HR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GGN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分3型:Ⅰ型,血管清晰穿过和/或紧邻GGN;Ⅱ型,血管在GGN内扭曲和/或扩张;Ⅲ型,GGN内血管截断和/或合并以上的形态。分析此分型与GGN病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8例GGN患者中,病理证实良性病变11个、浸润前病变26个、浸润性病变23个。Ⅰ型、Ⅱ型和Ⅲ型的GGN分别为13、23和24个。各型血管关系在不同性质的GGN中显示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17.92, P =0.01)。 GGN血管Ⅱ型、Ⅲ型合并,浸润性病变组、浸润前组及良性组各有22个(96%,22/23),21个(81%,21/26),4个(36%,4/11),血管表现为异常时,恶性的可能性越大,3组GGN与血管是否正常存在相关性( r =0.462, P <0.01)。结论不同类型GGN与血管的不同关系有助于GGN的定性诊断。
文摘研究不同注射速率对磁共振脑灌注测量值的影响,并探讨最佳的注射速率。60名无明确脑血管疾病志愿者按对比剂注射流率(3、4、5 m L/s)分为3组,采取MR常规扫描及灌注扫描,将原始灌注扫描数据传送到ADW4.3工作站,应用GE专用灌注软件处理得到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函数图,测量受试者各感兴趣区(额叶白质、丘脑及小脑)的r CBV、r CBF、MTT、TTP参数值。结果表明,60名无明确脑血管疾病志愿者均符合选入标准,纳入统计。不同流率组内两侧额叶白质、丘脑及小脑的r CBF、r CBV、MTT和TTP值左右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流率组间两侧额叶白质、丘脑及小脑各灌注参数比较显示:组各感兴趣区r CBF值,3 m L/s明显低于4、5 m L/s组;各感兴趣区r CBV值,3 m L/s组明显低于4、5 m L/s组;各感兴趣区MTT值,3 m L/s组较4、5 m L/s组明显延迟;以上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4、5 m L/s三组各感兴趣区TT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m L/s组与5 m L/s组,各感兴趣区各参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4 m L/s的注射流率时,磁共振脑灌注成像能产生较好的团注效果,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并可降低对比剂局部外渗甚至血管壁破裂的风险;TTP值对注射流率影响脑灌注量的反应程度不及r CBV、r CBF、MTT敏感。
文摘目的:探讨40~70岁年龄段正常汉族人颅脑各区域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变化特点,建立正常中老年人群颅脑ADC值变化趋势的基准。方法选择30例无阳性颅脑病征的正常汉族受试者,按年龄段分为3组,使用GE Medical System 3.0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头部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测量额叶灰质、白质、壳核、丘脑及小脑感兴趣区ADC值,分析各年龄组不同区域脑组织ADC值的关系。结果同一年龄的正常中老年人不同部位的脑组织ADC值不同,其中以额叶灰质最高,其次为壳核、额叶白质与丘脑,小脑最低(均P<0.05)。不同部位脑组织左右两侧间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中老年人额叶灰质、额叶白质、壳核、丘脑与小脑ADC值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不同部位脑组织的ADC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且40-60岁上升趋势较缓,60岁之后除小脑外,额叶灰质、额叶白质、壳核、丘脑上升趋势加快。结论正常中老年人群同一部位脑组织的ADC值随年龄增长而上升,60岁之后总体上升趋势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