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手术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黄相威 单云峰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1763-1765,共3页
目的:对比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种方法治疗胆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某院在2015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胆结石患者当中针对性抽取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针对性抽取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 目的:对比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种方法治疗胆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某院在2015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胆结石患者当中针对性抽取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针对性抽取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23%)明显低于对照组(16.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治疗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结石患者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的安全性更高,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微创保胆取石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术后恢复 并发症
下载PDF
改良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治疗预后评估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金海 朱明辉 +3 位作者 蔡宇 张海峰 薛迪新 蒲青凡 《浙江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468-470,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改良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GPS)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的6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血C反应蛋白(CRP)和白蛋白(Alb)水平进行mGPS,并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术前改良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GPS)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的6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血C反应蛋白(CRP)和白蛋白(Alb)水平进行mGPS,并将患者分为mGPS 0分组(33例)、mGPS 1分组(21例)、mGPS 2分组(10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特征、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型、术前TBil、AFP、CA19-9、TNM分期及分化程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前CRP、Al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GPS 0分组、mGPS 1分组、mGPS 2分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3.6、27.1、22.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32.3、23.4、16.5个月;mGPS 2分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24.30%)低于mGPS 0分组(65.59%)、mGPS 1分组(54.37%)(均P<0.05)。结论 mGPS可用于评估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评分越高,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改良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C反应蛋白 低蛋白血症 手术治疗
下载PDF
HDAC抑制剂Quisinostat对肝癌Huh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胡霄 朱明辉 +1 位作者 蒲青凡 周瑞耀 《浙江医学》 CAS 2021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Quisinostat对肝癌Huh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以空白药物处理组为对照组,不同浓度Quisinostat处理组作为实验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占...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Quisinostat对肝癌Huh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以空白药物处理组为对照组,不同浓度Quisinostat处理组作为实验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占比,Annexin-V FITC/PI双染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以空白药物处理组为对照组,50 nM Quisinostat组、50 nM Quisinostat+50μMZ-VAD-FMK组(作为实验组),采用Annexin-V FITC/PI双染法测定各组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Quisinostat处理组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Quisinostat浓度增加,Huh7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增加(P<0.05);同一浓度Quisinostat下Huh7细胞增殖抑制率随着时间延长也逐渐增强(P<0.05)。与0 nM组相比,25、50 nM组G0/G1期细胞明显增加,S期细胞明显减少,S+G2/M期细胞明显下降(均P<0.05),而3组比较G2/M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0 nM比较,25、50、100 nM组Huh7细胞晚期、早期凋亡率均更高(均P<0.05)。3组间Huh7细胞晚期、早期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0 nMQ组比较,50 nMQ组、50 nMQ+50μm Z组Huh7细胞晚期、早期凋亡率均更高(均P<0.05);与50 nM Q组比较,50 nMQ+50μm Z组Huh7细胞晚期、早期凋亡率均更低(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Quisinostat浓度升高,B淋巴细胞瘤-2蛋白相关X蛋白、剪切型半胱胺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剪切型半胱胺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p53、p21、p27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增高,B淋巴细胞瘤-2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水平均逐渐降低(均P<0.05)。结论高浓度Quisinostat能有效将肝癌Huh7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抑制细胞增殖,并且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从而导致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Quisinostat 细胞周期 凋亡
下载PDF
有胆道手术史肝胆管结石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战培 蒲青凡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846-850,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在有胆道手术史的肝胆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6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接受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其中26例既往有胆道手术史(PBS组),60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在有胆道手术史的肝胆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6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接受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其中26例既往有胆道手术史(PBS组),60例无胆道手术史(NPBS组)。左肝内胆管结石15例,右肝内胆管结石52例,双侧肝内胆管结石1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结果 PBS组与NPBS组手术时间分別为(161.4±31.5)min和(155.7±28.1)min,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9.2±50.7)mL及(44.1±27.4)mL,PBS组多于NPBS组(P<0.05);PB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3.8%,尤其是腹腔积液明显多于NPBS组(P<0.05);2组总残余结石发生率为15.1%,总结石清除率为98.8%;PBS组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1%,明显高于NPBS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有胆道手术史肝胆管结石患者一项安全可行且有效的微创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无肝萎缩肝胆管结石、结石弥漫分布合并胆管狭窄的双侧肝胆管结石以及合并胆汁性肝硬变的肝胆管结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 腹腔镜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再手术
原文传递
HDGF、VEGF及黏蛋白5B过表达与肝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
5
作者 李金海 朱明辉 +3 位作者 孙丽形 蒲青凡 张海峰 潘升华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HICC)组织中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黏蛋白5B(MUC5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行肝切除术的79例...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HICC)组织中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黏蛋白5B(MUC5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行肝切除术的79例肝内胆管结石或HICC患者的临床资料。79例患者中HICC者41例(HICC组),肝内胆管结石者38例(肝内胆管结石组)。另选取同期行肝切除术的37例肝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共入选行肝切除术的患者116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69例,年龄(66.1±3.2)岁。对比三组患者HDGF、VEGF和MUC5B的阳性表达情况。在41例HICC患者中,考察HDGF、VEGF与MUC5B阳性表达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组和HICC组患者HDGF、VEGF和MUC5B阳性表达率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内胆管结石组相比,HICC组患者HDGF、VEGF和MUC5B阳性表达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CC患者VEGF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局部浸润程度、肿瘤长径、肿瘤分期、肿瘤糖类抗原(CA)19-9水平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UC5B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局部浸润程度、肿瘤长径、肿瘤分期、CA19-9水平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DGF与VEGF在HICC组织内呈正相关表达(r=0.935,P<0.01)。生存分析结果表明,VEGF阳性表达HICC患者术后1、3、5年的累积生存率(36.7%、17.1%、7.3%)较阴性表达患者同期累积生存率(51.2%、26.8%、19.5%)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UC5B阳性表达HICC患者术后1、3、5年的累积生存率(34.1%、17.1%、4.9%)较阴性表达患者同期累积生存率(53.7%、31.7%、17.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DGF可作为早期评估HICC发病的参考指标,而VEGF与MUC5B的过表达可作为评判HICC进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胆结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肝癌衍生生长因子 黏蛋白5B
原文传递
MUC5B与PDCD4蛋白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6
作者 李金海 蔡福景 +7 位作者 翟华伟 杨雨 孙广正 张海峰 朱明辉 林跃 潘升华 李淑群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5-760,共6页
目的分析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黏蛋白5B(MUC5B)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蛋白的表达特点,构建预测预后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且经术后病理确诊为ICC... 目的分析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黏蛋白5B(MUC5B)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蛋白的表达特点,构建预测预后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且经术后病理确诊为ICC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6例,女性54例,年龄(56.9±12.2)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ICC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MUC5B和PDCD4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I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对IC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使用rms程序包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ICC组织中MUC5B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6.0%(76/100),高于癌旁组织的27.0%(2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P=0.015);ICC组织中PDCD4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1.0%(21/100),低于癌旁组织的73.0%(7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P=0.0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肿瘤糖类抗原19-9>37 kU/L、肿瘤长径>5 cm、肿瘤TNM分期Ⅱ/Ⅲ期、肿瘤中/低分化、MUC5B阳性表达、PDCD4阴性表达的ICC患者,切除术后生存时间短的风险高(均P<0.05)。基于上述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801,术后生存校准曲线图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生存贴合度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2。结论ICC组织中MUC5B蛋白阳性表达与PDCD4蛋白阴性表达提示ICC患者的预后不良,基于MUC5B及PDCD4蛋白表达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好、预测效能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线图 肝内胆管细胞癌 黏蛋白5B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核基质蛋白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对预后的意义
7
作者 李金海 翟华伟 +5 位作者 孙广正 张海峰 朱明辉 蔡宇 潘升华 李淑群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2,共6页
目的探讨核基质蛋白4(NMP4)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100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 目的探讨核基质蛋白4(NMP4)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100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58.5±10.4)岁。免疫组化法检测NMP4在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根据NMP4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NMP4阳性组(n=62)和NMP4阴性组(n=32)。单因素分析NMP4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总生存期的关系;Cox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因素。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MP4主要位于细胞核,NMP4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62.0%(62/100)比8.0%(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P=0.003)。NMP4是否阳性表达与HCC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长径、BCLC分期、子灶数目以及是否合并脉管癌栓相关(均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证实,影响HCC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包括:肿瘤低分化、BCLC分期C期、子灶数目≥3个、NMP4阳性表达;影响HCC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包括:肿瘤低分化、BCLC分期C期、子灶数目≥3个、NMP4阳性表达。NMP4阳性组HCC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和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22.3和11.5个月,NMP4阴性组HCC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和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40.6和19.4个月,NMP4阳性组HCC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均低于NMP4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MP4阳性表达可能是影响HCC恶性生物学进展以及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核基质蛋白4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原文传递
黏蛋白2与黏蛋白4在肝内胆管结石致石胆汁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李金海 朱明辉 +3 位作者 蔡宇 张海峰 潘升华 蒲青凡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09-612,共4页
目的研究黏蛋白(MUC)2与MUC4表达与肝内胆管结石致石胆汁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肝脏部分切除的5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和17例对照患者的术前静脉血、术中胆汁及肝内胆管壁黏膜上皮组织。对两组患者术前血清及术中抽取胆管内胆汁中脂类指... 目的研究黏蛋白(MUC)2与MUC4表达与肝内胆管结石致石胆汁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肝脏部分切除的5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和17例对照患者的术前静脉血、术中胆汁及肝内胆管壁黏膜上皮组织。对两组患者术前血清及术中抽取胆管内胆汁中脂类指标进行测定;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查胆管壁MUC2与MUC4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1iT—PCR)检验胆管黏膜MUC2与MUC4的基因表达水平;对胆汁内脂类指标与黏蛋白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内胆管结石组血清脂类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而胆汁总胆汁酸浓度、胆汁酸摩尔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肝内胆管结石组MUC2和mRNA表达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内胆管结石组MUC4和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肝内胆管结石组患者胆管MUC4mRNA的表达与胆汁中的总胆汁酸水平负相关(r=-0.374,P〈0.05)。结论肝内胆管结石患者MUC4表达增强,促进了胆管黏膜上皮对胆汁酸的吸收,使黏蛋白大量分泌进入胆汁,可能与致石胆汁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结石 致石胆汁 黏蛋白2 黏蛋白4 胆石症
原文传递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黏蛋白5B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金海 张海峰 +4 位作者 徐雪珑 蒲青凡 朱明辉 曾钰 胡霄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90-594,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HL)患者肝切除术后黏蛋白5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肝切除的4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PHL组)和16例非结石性良性肝病对照患者(对照组)的胆管黏膜、胆...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HL)患者肝切除术后黏蛋白5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肝切除的4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PHL组)和16例非结石性良性肝病对照患者(对照组)的胆管黏膜、胆管壁、胆汁及静脉血。对两组患者术前胆汁及血清指标进行对比。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查胆管壁黏蛋白1与黏蛋白5B的表达,HE常规染色病理检查胆管壁。以黏蛋白1为阳性对照,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实时-PCR检查胆管黏膜黏蛋白1与黏蛋白5B的信使RNA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PHL组组内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HL组患者术前血清脂类指标均较对照组高,而胆汁总胆汁酸浓度[(181.5±18.2)mmol/L比(192.1±22.5)mmol/L]、胆汁酸摩尔百分比[(80.7±1.6)%比(89.7±1.0)%]较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HL组黏蛋白1信使RNA的表达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L组黏蛋白5B信使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高[(0.94±0.12)比(0.73±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黏蛋白5B信使RNA的表达增强与胆汁中的总胆汁酸水平呈负相关(r=-0.4,P<0.05)。结论黏蛋白5B表达增强与PHL关系密切,可能与促进了胆管黏膜上皮对胆汁酸的吸收,使黏蛋白大量分泌进入胆汁,导致致石胆汁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 肝内 胆结石 肝切除 黏蛋白1 黏蛋白5B
原文传递
黏蛋白4基因Pst-Ⅰ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金海 朱明辉 +3 位作者 徐雪珑 曾钰 张海峰 蒲青凡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8-451,共4页
目的 探讨黏蛋白4(MUC4)基因Pst-Ⅰ位点多态性与国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96例健康对照组和56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静脉血,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和限制性内切... 目的 探讨黏蛋白4(MUC4)基因Pst-Ⅰ位点多态性与国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96例健康对照组和56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静脉血,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技术对两组受试者MUC4基因Pst-Ⅰ位点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并对两组患者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正常对照组中基因型GC、GT、TT频率分别为21.3%、12.7%、55.6%,等位基因C、T基因频率分别为21.5%、72.7%.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组中基因型GC、GT、TT频率分别为53.2%、41.2%、19.8%,等位基因C、T基因频率分别为66.3%、30.2%.两组患者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UC4基因Pst-Ⅰ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易感性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蛋白4 Pst-I多态性 肝内胆管结石
原文传递
改良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金海 朱明辉 +4 位作者 张海峰 蔡宇 薛迪新 潘升华 蒲青凡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4-346,共3页
改良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odified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mGPS)较传统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能更好地预测和判断多种肿瘤术后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情况,有着较为实用的临床价值。但其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估方面的研究及报道... 改良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odified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mGPS)较传统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能更好地预测和判断多种肿瘤术后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情况,有着较为实用的临床价值。但其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估方面的研究及报道甚少。本研究通过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mGPS评分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后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肝门部胆管癌 临床价值 预后评估 癌患者 改良型 术后生存 GLASGOW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