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科专业硕士科研能力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初探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宁 邢鸿远 +1 位作者 何少奇 赵腾飞 《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4期129-132,共4页
在住培期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较好的科研和临床能力训练十分重要,可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笔者科室对4名骨科专业型硕士生试点一对一地配备了专职研究员,担任其科研指导教师,4名学生按规定时间和培养条件到各亚学... 在住培期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较好的科研和临床能力训练十分重要,可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笔者科室对4名骨科专业型硕士生试点一对一地配备了专职研究员,担任其科研指导教师,4名学生按规定时间和培养条件到各亚学科专业轮转时,各专业均指派1名临床教师带教,并建立以学科指导教师(导师)、科研指导教师、专科指导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为主的“1+3”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参与试点的4名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和临床能力均有提高,文章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因此“1+3”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是一种能够将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成临床、科研兼顾的未来骨科医师的有效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能力 临床思维和技能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专业型骨科研究生 培养模式 医学人才
下载PDF
骨科就诊骨质疏松症患者特征及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龚建程 汤呈宣 +2 位作者 林爱菊 陈圣华 徐卫国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11期1040-1042,共3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密度是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1]。据有关数据统计[2],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超过9000万,即我国约有7.14%的人数患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症。由...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密度是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1]。据有关数据统计[2],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超过9000万,即我国约有7.14%的人数患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症。由于该疾病导致的骨折可以使患者残疾甚至死亡,而且后续治疗费用巨大,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流行特征 分析
下载PDF
肌骨超声检查对不同临床分期冻结肩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钱约男 胡安鑫 +2 位作者 钟润鸣 王朋会 董伊隆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284-287,292,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分期冻结肩的腋下关节囊厚度和肩袖间隙血流信号情况,探讨应用肌骨超声检查对不同临床分期冻结肩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患者,其中冻结肩患者87例(冻结肩组)和非冻...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分期冻结肩的腋下关节囊厚度和肩袖间隙血流信号情况,探讨应用肌骨超声检查对不同临床分期冻结肩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患者,其中冻结肩患者87例(冻结肩组)和非冻结肩患者30例(非冻结肩组),冻结肩组患者参照临床表现进一步分为冻结肩Ⅰ期组35例、冻结肩Ⅱ期组29例和冻结肩Ⅲ期组23例。检查各组患者肩关节的肌骨超声表现,比较各组患者腋下关节囊厚度和肩袖血流阳性率。结果冻结肩患者患侧腋下关节囊厚度为(3.46±1.04)mm,明显高于非冻结肩组的(1.89±0.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下关节囊厚度冻结肩Ⅰ期组为(2.87±0.95)mm,冻结肩Ⅱ期组为(4.44±0.72)mm,冻结肩Ⅲ期组为(3.08±0.46)mm,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冻结肩Ⅱ期组患者肩关节囊厚度最厚,分别与Ⅰ期、Ⅲ期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冻结肩组肩袖间隙血流阳性率高于非冻结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肩袖间隙血流阳性冻结肩Ⅰ期组35例、Ⅱ期组3例、Ⅲ期组1例、非冻结肩组2例,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冻结肩Ⅰ期组肩袖间隙血流阳性率远高于其他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冻结肩患者腋下关节囊厚度与疾病病程之间无相关性(r=-0.037,P>0.05)。结论应用超声检查检测腋下关节囊厚度和肩袖间隙血流情况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冻结肩及早期治疗,缩短患者病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骨超声 肩关节 疼痛 关节囊 厚度
下载PDF
基于Excel数据分析的积分制评价法在药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4
作者 林洁 彭辉煌 李铭铭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3年第4期0173-0176,共4页
积分制评价法是建立在过程性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在药学实习教学过程中对实习生的出科考核成绩、三基理论考核成绩及各种汇报活动成绩等等的形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定量化研究,思考这些方面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针对这一系列问题... 积分制评价法是建立在过程性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在药学实习教学过程中对实习生的出科考核成绩、三基理论考核成绩及各种汇报活动成绩等等的形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定量化研究,思考这些方面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然后延伸探讨并追寻得到能够更适合现代实习教学模式的一种新评价方式。研究人员通过操作Excel,对整个实习过程的过程性积分分制评价的内容进行公平且全面的设置,科学地制定积分评价的量化标准,并且可以实时地督促学生进行自主的提升和学习,由此来作为评价学生实习的一个客观依据,最终能够实现兼具反馈机制及时化、形式多元化以及奖惩制度明确化的药学实习教学管理机制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cel数据分析 积分制评价法 实习教学
下载PDF
中医综合疗法预防肘关节三联征术后肘关节僵硬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林光锚 刘良乐 +2 位作者 叶丽洁 李琪 刘美芬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1期900-903,共4页
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预防肘关节三联征术后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集肘关节三联征经内固定术后的患者32例,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1.0±7.1)岁;采用以往程序法行... 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预防肘关节三联征术后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集肘关节三联征经内固定术后的患者32例,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1.0±7.1)岁;采用以往程序法行康复治疗。治疗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1.3±7.6)岁;按照中医综合治疗法行康复治疗,术后0~2周早期行被动训练,术后3~4周中期从助力被动训练向主动功能锻炼过渡,术后5~12周后期主动训练,各阶段以中药内服、外用以及推拿理疗配合应用。采用Mayo评分对两组患者随访终末期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比较,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和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5个月,未发现内固定失效松脱、明显骨折移位和异位骨化等现象。治疗组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高于对照组(t=12.78,P=0.00);治疗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8.719,P=0.003)。对照组中,7例需返院行粘连松解术,而治疗组仅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6,P=0.032)。结论 :中医综合疗法通过分阶段不同疗法组合,可以预防肘关节三联征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手术后并发症 中医疗法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固定后踝和外踝治疗三踝骨折 被引量:21
6
作者 赵章伟 谢秉局 +2 位作者 周德彪 王伟良 杨国敬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38-641,共4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固定外踝和后踝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固定外踝和后踝治疗三踝骨折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3岁;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IV度18例,旋前外... 目的:探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固定外踝和后踝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固定外踝和后踝治疗三踝骨折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3岁;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IV度18例,旋前外旋型IV度6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3.2个月。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术后所有患者得到解剖复位。23例患者手术切口I期愈合,1例患者浅表感染,4周后愈合。所有患者骨折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3周。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优1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1.7%。结论: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固定后踝及外踝骨折治疗三踝骨折,能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减少软组织损伤,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后外侧 手术切口
下载PDF
穿骨道线缆结合带尾孔克氏针治疗髌骨骨折 被引量:15
7
作者 孙晓良 杨国敬 +2 位作者 张雷 王伟良 谢秉局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7期603-60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穿骨道线缆结合带尾孔克氏针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采用穿骨道线缆结合带尾孔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4例髌骨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26~81岁,平均(46.0±3.0)... 目的:探讨应用穿骨道线缆结合带尾孔克氏针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采用穿骨道线缆结合带尾孔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4例髌骨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26~81岁,平均(46.0±3.0)岁;横形骨折12例,粉碎性骨折22例。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膝关节首次锻炼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根据B觟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对其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0±2.0)个月。所有患者伤口甲级愈合,骨折全部愈合。手术时间(54.2±10.4)min,术中出血量(56.0±8.5)ml,术后膝关节首次锻炼时间(4.6±1.3)d。术后无感染、退针、线缆松脱,无皮肤刺激等并发症发生。根据B觟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总分29.06±1.67,其中优33例,良1例。结论:穿骨道线缆结合带尾孔克氏针系统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特别是横形骨折,固定牢固可靠,可早期活动膝关节,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骨折 线缆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良乐 戴鸣海 +3 位作者 唐小君 姜刚毅 汤呈宣 张力成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固定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单侧组27例,...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固定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单侧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1~66岁,平均(57.5±7.1)岁,采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双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3~68岁,平均(54.6±5.1)岁,在上述基础上加行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采用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融合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60个月,平均45.8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脏器等损伤。单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上均优于双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单侧组融合器移位1例,沉降1例,双侧组透光未融合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5,P=0.58).结论:单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方法,中期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椎弓根螺钉 减压
下载PDF
髋臼骨折不同移位类型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董伊隆 钱约男 +3 位作者 刘良乐 张元勋 蔡春元 杨国敬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4期298-301,共4页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术后的复位质量,并且分析复位质量对髋臼骨折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77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19-78岁,平均42.4岁。按照...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术后的复位质量,并且分析复位质量对髋臼骨折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77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19-78岁,平均42.4岁。按照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骨折41例,复杂骨折36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50例,〉2周27例。采用Matta复位标准对患者术后进行复位质量和远期影像学评价;根据改良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髋关节临床功能行评估,分析复位质量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2.5-10.5 h,平均4.5 h;术中出血量400-5 500 ml,平均1 652 ml。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末次随访时d'Aubigné-Postel评分:疼痛4.60±1.35,行走4.80±1.14,关节活动度4.50±1.37,总分14.60±2.73;其中优12例,良43例,可15例,差7例,优良率71.4%(55/7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位质量与手术疗效有关(P〈0.05)。内旋阶梯状移位和外旋阶梯状移位同手术疗效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复位质量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而阶梯状移位对髋臼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明显,故主张手术时要注意阶梯状移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最大限度地恢复髋臼骨折术后患者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膝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永奖 张美超 +3 位作者 刘敏 蔡春元 林瑞新 周德彪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2期162-167,共6页
目的 :采用现实虚拟互动技术及有限元分析法,探讨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合理定位及重建术后移植物固定膝关节力学响应。方法:取新鲜冰冻膝关节标本5具,用实验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重建膝关节三维计算机模型,以实验... 目的 :采用现实虚拟互动技术及有限元分析法,探讨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合理定位及重建术后移植物固定膝关节力学响应。方法:取新鲜冰冻膝关节标本5具,用实验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重建膝关节三维计算机模型,以实验获得的外部结构运动指标操纵此模型,真实再现人体膝关节屈伸运动。分析模型内部股骨与胫骨关节面在此运动过程中的空间位置变化情况,分别在后交叉韧带前外侧束(ALB)和后内侧束(PMB)股骨端附丽区选取前、后、中、近、远10个测试点,选取胫骨端止点中点,利用软件Geomagic计算连接两关节面各两点间的长度变化。将模型导入软件Ansys,采用四面体单元建立起股骨-胫骨复合体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人体行走中单腿着地情况对模型施加自身体重冲击载荷,分析关节面的受力情况。结果:计算机还原出各运动角度下膝关节骨性结构的空间形态,软件Geomagic的几何计算功能能准确测量股骨各点与胫骨止点间在关节内的长度变化,ALB和PMB相同测试点在不同角度所得关节面两点间长度变化平均值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同一角度不同测试点所得数据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ALB各点中以A2变化最小(1.35±0.19)mm,A1变化最大(5.41±1.22)mm,A2和A3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3>0.05);PMB各点中以B3点变化最小(1.95±0.04)mm,B1变化最大(5.23±2.21)mm,只有A2、A3和B3点变化范围在2 mm以内。结论 :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建立可供分析测量的膝关节模型,能准确的对交叉韧带的长度进行测量。在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中,前外侧束应以其股骨附丽区上缘的中点(即近测试点)为中心钻孔;后内侧束应以其股骨附丽区上缘(即近测试点)为中心钻孔建立股骨骨隧道。模型为进一步评价重建等长点偏差对术后移植物固定力学环境影响的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皮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踝关节骨折 被引量:17
11
作者 余斌峰 王伟良 林锡鹏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7期663-665,共3页
目的 :探讨皮质螺钉治疗下胫腓分离伴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收集2008年3月至2012年5月采用皮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44例,左侧20例,右侧24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8例,其中Ⅱ型4例,Ⅲ型8例,Ⅳ型6... 目的 :探讨皮质螺钉治疗下胫腓分离伴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收集2008年3月至2012年5月采用皮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44例,左侧20例,右侧24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8例,其中Ⅱ型4例,Ⅲ型8例,Ⅳ型6例;旋前外旋型14例,其中Ⅲ型6例,Ⅳ型8例;旋前外展型12例,其中Ⅱ型4例,Ⅲ型8例。按3踝损伤情况,其中1踝4例,2踝28例,3踝12例。术前所有患者根据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后采用Baird-Jackson评分标准及踝关节活动度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1~23个月,平均15.7个月。术后未见创口感染、骨不愈合、下胫腓联合再次分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Baird-Jackson评分91.56±6.26(75~99分),其中优26例,良10例,可6例,差2例。术后出现1例断钉,取出断钉后未进行外固定,功能良好。1例1度骨性关节炎,采用理疗及关节腔注射治疗后好转。结论:皮质螺钉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有效手段,明确的诊断、良好的手术操作、术后合理的功能锻炼、及时随访复查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创作和损伤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益奖 彭茂秀 +2 位作者 何少奇 戴鸣海 汤呈宣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4期402-405,共4页
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棘突间植入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2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患者术前均接受腰椎MRI和CT扫描,证实相应节段因各... 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棘突间植入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2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患者术前均接受腰椎MRI和CT扫描,证实相应节段因各个原因继发腰椎管狭窄。在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间隙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及椎间活动范围,采用VAS评分及JOA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24个月。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及间歇性跛行均明显缓解,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末次随访较术后3、12个月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14.65±3.80)分改善至术后3个月的(25.12±1.96)分(P〈0.05)。椎间隙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增加(P〈0.05),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仍保持一定活动度,但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Coflex系统松动、断裂、脱出及相应棘突的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较好地维持相应节段的稳定性、手术节段椎间隙、椎间孔的高度及活动度,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棘突 动态固定 内固定器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X线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钱约男 董伊隆 +4 位作者 姜刚毅 姜文辉 赵章伟 蔡春元 杨国敬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596-599,共4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位置,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时隧道角度选择及术后股骨隧道的评估提供放射学数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 c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的标本.男13...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位置,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时隧道角度选择及术后股骨隧道的评估提供放射学数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 c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的标本.男13例,女17例,其中左侧11例,右侧19例,年龄24 - 65岁,平均(37.3±5.2)岁.屈膝120°,关节镜下经前内辅助入路(AMP)解剖重建ACL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拍摄X线侧位片,描述股骨隧道外口的位置;分别拍摄X线正侧位片,测量股骨隧道中心线与膝关节线夹角和股骨隧道中心线与股骨干长轴的夹角.结果:在股骨侧位片上,股骨隧道外口均落在所画的矩形外,股骨隧道外口位于股骨外上髁近端(3.16±2.51)mm,前方(4.25±2.16)mm.在股骨正位片上,α角为(49.5±4.6)°,在股骨侧位片上β角为(31.3±3.1)°.结论: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并不干扰膝关节后外侧角的重建;屈膝120°,经AMP入路ACL解剖重建,能钻取在矢状面、冠状面上令人满意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解剖重建 股骨隧道 X线
下载PDF
过伸体位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益奖 汤呈宣 +3 位作者 彭茂秀 何少奇 戴鸣海 陈维善 《脊柱外科杂志》 2014年第4期235-238,共4页
目的:探讨于过伸体位下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ummell 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2年6月手术治疗18例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62~86岁,平均69.5岁;背部疼痛病史1个月~3年,平... 目的:探讨于过伸体位下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ummell 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2年6月手术治疗18例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62~86岁,平均69.5岁;背部疼痛病史1个月~3年,平均3.5个月。测量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侧位X线片上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乎术疗效。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15.8个月。 Cobb角由术前的32.60°±3.82°改善至术后7.60°±1.68°,VAS评分及ODI由术前平均8.7分、88.6%改善至术后平均2.6分、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Cobb角9.60°±2.06°,VAS评分和ODI分别为2.2分和26.4%,与术后2 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过伸体位下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 Kummell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与外侧副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伊隆 钱约男 +2 位作者 钟熙强 刘良乐 蔡春元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隧道与外侧副韧带(LCL)重建股骨隧道的关系,以期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数据,便于临床实际操作中避免2个股骨隧道相互干扰,为ACL和LCL一期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隧道与外侧副韧带(LCL)重建股骨隧道的关系,以期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数据,便于临床实际操作中避免2个股骨隧道相互干扰,为ACL和LCL一期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c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在23~66岁,平均年龄38.7岁。屈膝120°经前内辅助入路(AMP)钻取股骨隧道。在股骨外髁外侧面寻找后外侧角(PLC)结构,钝性分离LCL,并钻取LCL隧道。标本进行CT扫描,在CT片上观察隧道碰撞数,并计算两个隧道的最短距离。结果在LCL股骨隧道深度为25mm时,其与ACL股骨隧道最短距离为(3.9±2.4)mm;在LCL股骨隧道深度为30mm时,其与ACL股骨隧道最短距离为(2.7±1.9)mm。在ACL股骨隧道深度为25mm时,其与LCL股骨隧道的最短距离为(4.4±2.6)mm;在ACL股骨隧道深度为30mm时,其与LCL股骨隧道的最短距离为(3.2±2.1)mm。在30例标本中,共发现6例隧道碰撞,碰撞的几率高达20%。结论我们发现两者隧道发生碰撞的几率高,临床一期解剖重建时,术前应做个体化准备,规划好LCL重建所需股骨隧道的长度和隧道直径,从而规避与ACL股骨隧道的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外侧副韧带 隧道 重建 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 被引量:7
16
作者 谢秉局 王伟良 周德彪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骨搬运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骨搬运技术治疗12例下肢大段骨缺损患者(骨缺损5~10 cm)。在截骨术后7~14 d开始骨搬运,每天4~6次,每次1/6~1/4 mm。记录术后骨痂牵拉时间、骨愈合时间、支架固定时间及活动功... 目的探讨应用骨搬运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骨搬运技术治疗12例下肢大段骨缺损患者(骨缺损5~10 cm)。在截骨术后7~14 d开始骨搬运,每天4~6次,每次1/6~1/4 mm。记录术后骨痂牵拉时间、骨愈合时间、支架固定时间及活动功能情况,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骨搬运时间55~142 d;骨愈合时间5~13个月;外固定支架携带时间7~16个月。根据Paley et al方法评价骨搬运结果及功能,骨搬运结果:优10例,良2例;功能评价:优7例,良3,可2例。结论应用外固定架牵开进行骨搬运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缺损 股骨缺损 外固定器 骨移植
下载PDF
膝关节内侧髌股韧带纤维束应变的测量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敏 周晓赛 +4 位作者 张雷 杨国敬 蔡春元 王伟良 林瑞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1-384,共4页
通过国人内侧髌股韧带形态学的观察并测定纤维束应变,为临床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提供生物力学参考。观察10例新鲜冰冻膝关节标本内侧髌股韧带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的紧张-松弛模式,并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法分别测量在髌骨外推实验下屈膝0°... 通过国人内侧髌股韧带形态学的观察并测定纤维束应变,为临床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提供生物力学参考。观察10例新鲜冰冻膝关节标本内侧髌股韧带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的紧张-松弛模式,并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法分别测量在髌骨外推实验下屈膝0°、30°、60°、90°和120°等5个角度时纤维束应变。结果表明,内侧髌股韧带在膝关节屈曲过程中呈交替紧张-松弛。在髌骨外推实验条件下,同一纤维束在不同角度之间应变平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内侧髌股韧带力学行为特点,为临床重建提供生物力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内侧髌股韧带 数字图像相关法 位移与应变
下载PDF
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缪道一 杨国敬 +1 位作者 张凌洲 吴建伟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0期920-923,共4页
目的 :比较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案治疗闭合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41例4... 目的 :比较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案治疗闭合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41例45指,全部获得随访。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组(A组)21例22指,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30.6±5.6)岁。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组(B组)20例23指,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0.1±5.3)岁。定期复查X线片,评定关节主动活动范围、骨折愈合时间、感染率及术后关节活动疼痛等指标。结果 :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A组功能评定优良19例,B组13例,A组优于B组(Z=2.558,P=0.011)。骨折平均愈合时间A组(7.9±2.1)周,B组(8.1±2.3)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4,P=0.762)。A组感染5指,B组1指,A组感染率高于B组(χ2=3.287,P<0.05)。术后关节活动疼痛VAS评分A组0.18±0.50,B组0.65±0.88,A组关节疼痛低于B组(t=-2.207,P<0.05)。结论 :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方法可靠,能有效固定骨折,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恢复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PILON骨折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腓骨近端截骨术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不同严重程度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0
19
作者 董伊隆 钱约男 +3 位作者 李一民 翟利锋 许桦 蔡春元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1期4-10,共7页
目的:比较腓骨近端截骨术(proximal fibular osteotomy,PFO)及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不同严重程度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53例,根据... 目的:比较腓骨近端截骨术(proximal fibular osteotomy,PFO)及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不同严重程度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5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FO组26例与UKA组27例。根据Kellygren-Lawrence影像学分级标准:PFO组,Ⅱ级5例,Ⅲ级11例,Ⅳ级10例;UKA组,Ⅱ级7例,Ⅲ级9例,Ⅳ级1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1年对患者定期门诊随访,比较同组各时间点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和胫股角角度,并比较两组间各时间的WOMAC评分和胫股角角度。结果:5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16.6±4.8)个月。PFO组比UKA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和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两组术后1年时疼痛、僵硬和躯体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年UKA组的疼痛、僵硬和躯体功能评分均优于PFO组(P<0.05)。PFO组术后3个月和1年时WOMAC指数较术前均明显好转(P<0.05);术后3个月、1年UKA组Ⅳ级患者WOMAC指数评分明显优于PFO组Ⅳ级患者(P<0.05);术后3个月PFO组Ⅱ、Ⅲ级患者WOMAC指数评分优于UKA组(P<0.05)。两组Ⅱ、Ⅲ级患者的胫股角度均逐渐降低(P<0.05);UKA组Ⅳ级术后胫股角均小于PFO组Ⅳ级患者(P<0.05)。结论:PFO相较于UKA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在Ⅱ、Ⅲ级膝骨关节炎患者中疗效相当于或超过UKA,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腓骨 截骨术
下载PDF
不同固定方法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敏 周晓赛 +4 位作者 刘良乐 王俊诚 王伟良 蔡春元 张东升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3-428,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使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一侧骶髂关节脱位合并耻骨支骨折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模型(Tile C型),前方采用改良Stoppa入路(anterior pelvic Stoppa appro... 目的比较不同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使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一侧骶髂关节脱位合并耻骨支骨折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模型(Tile C型),前方采用改良Stoppa入路(anterior pelvic Stoppa approach,ASA)、前方经皮入路(anterior pelvic approach,APA)、传统的髂腹股沟入路(anterior pelvic ilioinguinal approach,AIA)、外固定架(anterior pelvic external fixation,AEF) 4种方法固定,后方采用骶髂螺钉固定(sacroiliac joint screw,SIJS)和经皮重建钢板(posterior tension-band plate,PTP)两种方法固定,并比较分析模拟站立状态时8种不同组合固定方法下骨盆环Von Mises应力、应变分布情况。结果加载竖直方向500 N载荷后,在前方内固定组中,骨折处的最大应力均被限制在10 MPa以下。内固定前、后方的最大应力分布ASA〈AIA〈AEF〈APA;在相同应力下,平均位移为ASA〈AIA〈AEF〈APA。而在后方固定组中PTP组在骶髂关节处及内固定后方的最大应力明显小于SIJS组,且在骶髂关节和骨折处的最大总位移和垂直位移也比SIJS组要小。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在8种组合方法植入物的固定后均能得到明显改善,但采用ASA、AIA治疗前环损伤的生物力学总体性能要优于APA和AIA治疗的方法,PTP治疗后方损伤稳定性要优于SIJS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