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血竭胶囊联合磺胺嘧啶银治疗新生儿压疮临床观察
1
作者 周金晶 韩紫敏 +2 位作者 应乐慧 吴叶 陈赢赢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14期162-165,共4页
目的:观察龙血竭胶囊联合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新生儿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新生儿Ⅱ~Ⅲ期压疮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龙血竭胶囊外敷治疗,比较2组临... 目的:观察龙血竭胶囊联合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新生儿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新生儿Ⅱ~Ⅲ期压疮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龙血竭胶囊外敷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创面愈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Ⅱ期、Ⅲ期压疮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5.45%,对照组分别为78.95%、71.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Ⅱ期、Ⅲ期压疮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龙血竭胶囊联合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新生儿Ⅱ~Ⅲ期压疮疗效确切,可明显加快创面愈合速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压疮 龙血竭胶囊 磺胺嘧啶银乳膏
下载PDF
新生儿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基因功能完全缺陷病1例
2
作者 董亚 黄玉梅 +3 位作者 姜槐 雷一慧 朱将虎 陈尚勤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6-429,共4页
本文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经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确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基因功能完全缺陷... 本文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经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确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基因功能完全缺陷病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患儿男,生后第2天接种卡介苗,第21天出现持续发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升高,血液、骨髓均检测出人巨细胞病毒,经抗病毒、抗生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后好转,出院后口服抗病毒药物。生后第55天患儿再次因发热住院,血液病原微生物检测出人巨细胞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住院期间经治疗后高热不退,转诊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经积极治疗,患儿感染仍加重,并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家属放弃治疗后患儿于生后69 d死亡。患儿经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为STAT1基因纯合变异,染色体位置:chr2:191855978,基因变异信息:NM_007315:exon11:c.1011_1012del(p.V339Pfs*18),诊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STAT1基因功能完全缺陷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STAT1基因功能完全缺陷病临床表现为致死性的胞内弱致病性分枝杆菌和病毒的广泛感染,全外显子组测序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该病预后极差。早期抗结核、抗病毒治疗或可使患儿短期内症状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STAT1转录因子 全外显子组测序
原文传递
肿瘤坏死因子α和消退素D1检测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中的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峰 何笑笑 +3 位作者 姜娜 林振浪 陈尚勤 朱敏丽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2020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消退素D1(resolvin D1,RvD1)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NPM)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 目的探讨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消退素D1(resolvin D1,RvD1)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NPM)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怀疑NPM的患儿,均在应用抗生素前行脑脊液检查,根据最终诊断分为NPM组和非NPM组;NPM组再根据治疗后7~10 d临床症状及复查脑脊液结果分为好转组和非好转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TNF-a和RvDl水平,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PM组23例(其中好转组18例,未好转组5例),非NPM组30例。NPM组治疗前脑脊液TNF-α及RvD1水平均高于非NPM组[TNF-α:(0.263±0.088)pg/ml比(O.087±0.001)pg/ml,RvDl:(2.017±0.171)pg/ml比(0.563±0.048)pg/ml](P<0.05)。治疗7~10 d后,NPM组中好转组TNF-α和RvD1较前下降[TNF-α:0.083(0.078,0.111)pg/ml比0.122(0.098,0.214)pg/ml;RvD1:1.242(0.740,2.098)pg/ml比1.791(1.371,2.804)pg/ml](P<0.05),未好转组较前上升[TNF-α:2.239(1.309,2.806)pg/ml比0.102(0.100,1.312)pg/ml;RvD1:2.614(1.265,2.940)pg/ml比0.139(0.103,0.276)pg/ml](P<0.05)。NPM组中好转组TNF-α复查结果低于非NPM组治疗前,RvD1高于非NPM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脑脊液TNF-α及RvD1水平对NPM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细菌性 肿瘤坏死因子Α 消退素D1 脑脊液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致新生儿真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海蔚 刘彩霞 +3 位作者 李方去 朱敏丽 谢微微 杨锦红 《中华全科医学》 2017年第2期318-320,330,共4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希木龙假丝酵母菌真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同源性,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该菌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5—10月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15例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和病原学资料进行... 目的分析新生儿希木龙假丝酵母菌真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同源性,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该菌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5—10月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15例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和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分离菌株由Vitek2-Compact鉴定和18S rRNA序列测定,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时根据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对患儿周围环境、物品、器材及医护人员的手等进行采样培养。结果 15例患儿发生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的时间为住院后12~39 d,平均23 d;均接受中心静脉置管(PICC)。8例经伏立康唑治疗15~30 d痊愈,5例使用氟康唑20~30 d治愈,2例家属要求放弃治疗。菌株经仪器鉴定和18S rRNA序列测定确认为希木龙假丝酵母菌。RAPD分型结果显示13株菌株均为同一克隆株。从环境、物品、器械及医护人员的手等处采集的标本均未培养出希木龙假丝酵母菌,但采取积极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后未再出现类似病例。结论希木龙假丝酵母菌可在住院患儿间进行水平传播,引起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PICC是引起新生儿希木龙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落实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木龙假丝酵母菌 真菌血症 新生儿 医院感染 同源性
原文传递
新生儿脐血维生素D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黄琴 林振浪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2020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维生素D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情况分为未补充组、<400 IU/d组和M400 IU/d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维生素D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情况分为未补充组、<400 IU/d组和M400 IU/d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脐血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母亲孕晚期摄入维生素D剂量对于新生儿脐血维生素D水平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09对孕妇及其新生儿,脐血25(OH)D水平为(17.5±7.7)ng/ml,25(OH)D充足37例(33.9%),不足24例(22.0%),缺乏43例(39.4%),严重缺乏5例(4.6%)。未补充组、<400IU/d组、M 400 IU/d组新生儿25(OH)D水平分别为(12.9±6.5).(18.2±6.9).(21.7±8.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前因、头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脐血25(OH)D水平与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成正相关(P<0.05),直线回归方程为Y=4.5X+8.87O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为187 IU/d时约登指数最大(0.403),对应的灵敏度为0.514,特异度为0.88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7(95%CI 0.685〜0.870)。结论本区域新生儿脐血维生素D水平普遍较低,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与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相关,对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 受孕期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冯小力 郑一惠 林振浪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26-630,共5页
炎症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 HMGB1)作为神经炎症的触发器, 在HIBD中具有双重作用:在急性期, 加重缺血组织的损伤;在HIB... 炎症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 HMGB1)作为神经炎症的触发器, 在HIBD中具有双重作用:在急性期, 加重缺血组织的损伤;在HIBD后期, 参与神经血管修复重建过程。但其在HIBD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完全清楚。本文从HMGB1生物学功能出发, 针对HMGB1在HIBD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如其对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脑屏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归纳, 同时总结了近年来HMGB1在发育不成熟大脑中的研究进展, 希望为HIBD的神经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 HMBG1蛋白 炎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