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obath理念的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在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樊留博 江毅卿 +4 位作者 刘宝华 韩文胜 刘素芝 王玲玲 卢战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在Bobath理念指导下改进膝关节控制训练方法,应用表面肌电及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下肢膝关节控制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后... 目的:在Bobath理念指导下改进膝关节控制训练方法,应用表面肌电及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下肢膝关节控制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后下肢痉挛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基础上应用Bobath理念指导进行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6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LE)评定及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同时应用实时定量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获取2组患者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长轴杨氏模量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治疗前MAS、CSI、FMA-L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2组患者MAS和CS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下肢FMA-L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协同收缩率均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膝关节拮抗肌群平均肌电值(AEMG)协同收缩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膝关节拮抗肌群AEMG协同收缩率降低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治疗后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杨氏模量值比治疗前下降(均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采用基于Bobath理念的膝关节运动控制训练能够缓解脑卒中后偏瘫侧痉挛下肢的肌张力,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控制训练 Bobath理念 表面肌电图 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 卒中
下载PDF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樊留博 韩文胜 +2 位作者 田瑛 刘宝华 金欢欢 《新医学》 2017年第4期229-234,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意义。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25例(观察组)及健康人25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观察组行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临床痉...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意义。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25例(观察组)及健康人25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观察组行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进行下肢功能评定,同时以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测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后下肢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硬度,记录组织弹性图,比较杨氏模量值,对2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及CSI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高(P<0.01);治疗前观察组患侧与正常对照组相应一侧下肢相关肌肉的杨氏模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治疗后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杨氏模量值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有助于评估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痉挛下肢肌张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偏瘫 膝关节控制训练 超声弹性成像 杨氏模量 评价
下载PDF
气动式手康复装置辅助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辛松建 姜西西 +3 位作者 陈许艳 林心心 周丹 蒋松鹤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7期619-621,共3页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常见并发症,早期可出现肩部、腕部、指间关节疼痛以及手腕部肿胀,随着病情恶化,可影响日常生活和手部功能[1]。气动式手康复装置是一种新型电动康复运动设备,具有“泵”效益,正确运用节律性运动模式,可通过空气...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常见并发症,早期可出现肩部、腕部、指间关节疼痛以及手腕部肿胀,随着病情恶化,可影响日常生活和手部功能[1]。气动式手康复装置是一种新型电动康复运动设备,具有“泵”效益,正确运用节律性运动模式,可通过空气压力自动驱使手腕背伸活动,从而改善手指麻痹、痉挛、肿胀等症状,解除肌肉紧张感,更好恢复上肢血液循环,提高患手运动功能,避免上肢“废用”。本研究观察气动式手康复装置辅助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式手康复装置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手指肿胀
下载PDF
言语康复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失语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4
作者 李婵 蒋松鹤 +1 位作者 朱韦伟 姜西西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290-292,共3页
目的:探讨言语康复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某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100例失语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言语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言语康复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两组患... 目的:探讨言语康复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某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100例失语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言语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言语康复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0次。采用西方失语成套量表测验(WAB)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评分,采用失语商(AQ)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失语症严重程度,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患者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患者AQ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言语康复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有效改善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和心理状态,提高言语流畅度和命名能力,降低失语症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语症 言语康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语言功能 命名能力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不同临床特点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林乐 黄倩倩 +2 位作者 林心心 郑余银 蒋松鹤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14期33-36,41,共5页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不同临床特点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SCI患者76例,根据不同临床特征分别...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不同临床特点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SCI患者76例,根据不同临床特征分别进行分组。根据损伤病程分为损伤<3个月组(n=55)、损伤3~6个月组(n=9)、损伤7~24个月组(n=12);根据瘫痪类型分为四肢瘫组(n=13)和截瘫组(n=63);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完全性损伤组(n=22)和不完全性损伤组(n=54);根据损伤原因分为创伤组(n=67)和非创伤组(n=9)。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erminal 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intact N-terminal propeptide,T-PINP)、人N端中段骨钙素(human N-terminal middle osteocalcin,N-MID)、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及不同部位BMD,分析其特点及与BMD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损伤<3个月组比较,其他两组的β-CTX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T-PINP、N-MID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BALP和25-(OH)D水平均随着损伤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正常者(≥30ng/ml)仅2例(2.6%),不足者(<30ng/ml)15例(19.7%),缺乏者(<20ng/ml)59例(76.6%)。截瘫组腰椎(L_(1~4))的BMD显著高于四肢瘫组(P<0.05),两组的股骨颈、股骨干和全身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组的β-CTX水平显著高于非创伤组(P<0.05),两组T-PINP、N-MID、BAL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腰椎(L_(1~4))BMD、股骨干BMD、全身BMD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腰椎(L_(1~4))与股骨颈BMD、β-CTX、BALP与病程呈负相关(P<0.05);T-PINPβ-CTX升高明显,应重视抗骨吸收治疗。结论SCI患者25-(OH)D不足和缺乏的比例极高,建议临床上常规予以补充。早期及创伤性SCI患者β-CTX升高明显,应重视抗骨吸收治疗。随着病程延长,骨量仍有持续丢失,应结合骨代谢标志物动态评估患者的骨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代谢标志物 骨密度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超声联合肌电图检查在妊娠相关下腰痛康复评价中的应用
6
作者 高丽萍 邹恩苗 屠文展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4年第6期1146-1150,共5页
目的 探究超声联合肌电图检查在妊娠相关下腰痛康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诊断、治疗的妊娠相关下腰痛患者30例为下腰痛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未育女性30例为健... 目的 探究超声联合肌电图检查在妊娠相关下腰痛康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诊断、治疗的妊娠相关下腰痛患者30例为下腰痛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未育女性30例为健康组。通过超声对两组研究对象腹肌收缩、放松状态下厚度进行测量,腹部触诊检查法对两组研究对象腹直肌分离距离进行检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腹肌收缩增厚率,对两组研究对象站立、俯卧、坐姿、后伸、前屈、右侧弯、左侧弯及飞燕式等各体位肌电图RMS值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下腰痛组患者收缩(0.65±0.14)cm、放松(0.33±0.05)cm状态下腹肌厚度均显著低于健康组[收缩(0.81±0.21)cm、放松(0.40±0.06)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72、4.909,均P<0.05)。下腰痛组研究对象脐下3 cm位置(2.78±0.46)cm、肚脐位置(2.95±0.52)cm及脐上3 cm位置(2.89±0.49)cm腹直肌分离距离均显著高于健康组[脐下3 cm位置(1.89±0.25)cm、肚脐位置(1.92±0.31)cm及脐上3 cm位置(1.95±0.2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11、9.319及9.123,均P<0.05)。下腰痛组患者腹直肌(6.76±1.83)%、腹横肌(12.63±2.33)%、腹外斜肌(7.65±2.08)%及腹内斜肌(10.53±2.11)%收缩增厚率均显著低于健康组[腹直肌(10.65±2.11)%、腹横肌(15.69±2.76)%、腹外斜肌(10.97±2.58)%及腹内斜肌(14.66±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28、4.640、5.487及6.647,均P<0.05)。下腰痛组患者各体位肌电图A、B、C、D电极RMS值[A:站立(13.09±0.86)、俯卧(2.38±0.26)、坐姿(3.92±0.24)、后伸(13.12±0.51)、前屈(21.96±2.87)、右侧弯(17.82±2.97)、左侧弯(5.52±0.54)及飞燕式(23.59±2.80);B:站立(13.15±0.82)、俯卧(2.41±0.09)、坐姿(4.26±0.28)、后伸(13.35±1.30)、前屈(22.59±3.22)、右侧弯(3.97±0.21)、左侧弯(17.76±3.02)、飞燕式(23.55±2.78);C:站立(6.11±0.35)、俯卧(2.16±0.17)、坐姿(2.97±0.20)、后伸(13.32±1.65)、前屈(4.95±0.53)、右侧弯(2.89±0.32)、左侧弯(3.15±0.27)及飞燕式(13.09±1.97);D:站立(6.11±0.36)、俯卧(2.28±0.13)、坐姿(3.02±0.11)、后伸(12.39±0.97)、前屈(4.95±0.45)、右侧弯(3.42±0.32)、左侧弯(3.07±0.32)及飞燕式(13.01±2.25)]均显著高于健康组[A:站立(11.22±0.57)、俯卧(2.05±0.21)、坐姿(3.53±0.20)、后伸(11.16±0.42)、前屈(16.98±2.31)、右侧弯(14.76±2.55)、左侧弯(3.59±0.46)及飞燕式(20.34±2.61);B:站立(11.19±0.78)、俯卧(2.19±0.06)、坐姿(3.52±0.23)、后伸(11.22±1.16)、前屈(18.11±2.97)、右侧弯(2.90±0.19)、左侧弯(14.99±2.87)及飞燕式(19.26±2.65);C:站立(5.36±0.31)、俯卧(1.81±0.11)、坐姿(2.43±0.16)、后伸(11.62±1.05)、前屈(3.31±0.42)、右侧弯(2.06±0.25)、左侧弯(2.37±0.23)及飞燕式(11.12±1.33);D:站立(5.30±0.32)、俯卧(1.99±0.08)、坐姿(2.36±0.09)、后伸(10.72±0.86)、前屈(3.31±0.36)、右侧弯(2.45±0.26)、左侧弯(2.29±0.18)及飞燕式(11.42±2.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t=9.927、5.408、6.838、16.250、7.404、4.282、14.900及4.650,B:t=9.486、11.140、11.190、6.696、33.580、14.510、3.642及6.118,C:t=8.786、9.468、11.550、4.761、13.280、11.200、33.050及4.540,D:t=9.211、10.410、25.430、7.056、15.590、12.890、11.640及2.861,均P<0.05)。结论 使用超声联合肌电图对妊娠相关下腰痛患者进行检查,能够对患者腹肌厚度、腹直肌分离距离、腹肌增厚率及肌电图变化情况进行检测,为妊娠相关下腰痛症状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对提升妊娠相关下腰痛症状治疗总有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肌电图 妊娠相关下腰痛 腹肌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7
作者 卢跃伦 蒋松鹤 +3 位作者 黄沙沙 骆国钢 林忠勤 李金滨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1159-1164,共6页
目的:探究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月就诊的ACL重建术后12周的患者4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究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月就诊的ACL重建术后12周的患者4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7~44(29.10±8.60)岁;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17~45(30.95±9.11)岁;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等速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周(训练前)、术后16周(训练后)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膝关节伸峰力矩和屈峰力矩。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3.30±1.42)个月。训练前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膝关节伸峰力矩和屈峰力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膝关节伸峰力矩和屈峰力矩均较训练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膝关节伸峰力矩和屈峰力矩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等速肌力训练能更好地促进ACL重建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增强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等速肌力训练 前交叉韧带重建 运动康复
下载PDF
电针对慢性期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及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丽 林海燕 +4 位作者 屠文展 何蓉 阮丽华 赖银平 蒋松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1-315,共5页
目的:研究督脉电针对慢性期脊髓损伤大鼠功能康复及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的影响,探讨督脉经上不同穴位电针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头部督脉电针组("百会、风府")、背部督... 目的:研究督脉电针对慢性期脊髓损伤大鼠功能康复及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的影响,探讨督脉经上不同穴位电针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头部督脉电针组("百会、风府")、背部督脉电针组("大椎、命门"),每组8只。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各治疗组于术后1周开始6周的电针治疗。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后7周处死大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受损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电针干预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P<0.05),且背部督脉电针组评分明显高于头部督脉电针组(P<0.05)。电针治疗后大鼠脊髓BDNF及NT-3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上调(均P<0.05),且背部督脉电针组高于头部督脉电针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能增强受损伤脊髓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和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背部督脉电针组作用强于头部督脉电针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电针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素-3
下载PDF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觉过敏及脊髓背角钾-氯离子协同转运体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思思 屠文展 +4 位作者 姜霞 陈温慈 胡奇妙 谷鹏鹏 蒋松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8-263,共6页
目的:观察患侧电针和健侧电针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行为学表现以及脊髓背角钾-氯离子协同转运体2(KCC2)表达的影响,探讨患侧选穴和健侧选穴两种针刺方案的镇痛效应,以及KCC2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S... 目的:观察患侧电针和健侧电针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行为学表现以及脊髓背角钾-氯离子协同转运体2(KCC2)表达的影响,探讨患侧选穴和健侧选穴两种针刺方案的镇痛效应,以及KCC2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模组、模型组、患侧电针组、健侧电针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治疗组于术后1周开始电针治疗,每天1次,连续7天。各组于术前(0天)及术后3、5、7、10、12、14天分别测量大鼠患侧足机械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术后14天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背角KCC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术前比较,CCI各组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P<0.001),电针治疗后大鼠MWT和TWL均有不同程度的持续升高,且患侧与健侧电针相比无明显差异。HE染色结果提示,患侧电针组与健侧电针组脊髓背角组织及神经元病变程度较模型组减轻。术后14天患侧与健侧电针组较模型组脊髓背角患侧KCC2表达显著增加(P<0.05),并且患侧电针组与健侧电针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患侧电针和健侧电针能产生类似的镇痛效果,均可减轻外周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痛觉过敏。患侧电针与健侧电针治疗均可抑制KCC2蛋白的表达下调,电针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脊髓背角中KCC2的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背角 钾-氯离子协同转运体2
下载PDF
以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为首发表现的雷特综合征1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梁莉丹 项炳武 +3 位作者 杨柳 凃丰霞 刘婵 陈翔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229-230,共2页
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是指儿童时期的智力技能或运动技能的落后,基本上由脑损伤引起,达不到正常儿童的发育水平,其主要特征是运动方面的明显损害,表现为明显的运动发育迟缓,如抬头、翻身、独坐、爬行、站立、行走等方面的落后。但精神运动... 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是指儿童时期的智力技能或运动技能的落后,基本上由脑损伤引起,达不到正常儿童的发育水平,其主要特征是运动方面的明显损害,表现为明显的运动发育迟缓,如抬头、翻身、独坐、爬行、站立、行走等方面的落后。但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并发雷特综合征(Rett syndrome,RS)极少见,本院收治的1例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在治疗中发现有疑似RS的表现,给予规范化的系统评估,最后确诊为RS。本文就RS患儿的心理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以提高医务人员和家长对RS的认识水平,有效地改善RS患儿的预后,减少病残儿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运动发育迟缓 雷特综合征 诊断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脑性瘫痪患儿院内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和防治对策 被引量:6
11
作者 梁莉丹 郭君怡 +3 位作者 刘一苇 涂丰霞 刘婵 陈翔 《浙江医学》 CAS 2014年第2期140-142,共3页
脑性瘫痪是指由于胎儿或婴幼儿期未成熟脑发育缺陷和或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持久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随感觉、知觉、认知、语言、行为和智力障碍以及癫痫等,是一组临床综合病症[1-2]。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在... 脑性瘫痪是指由于胎儿或婴幼儿期未成熟脑发育缺陷和或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持久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随感觉、知觉、认知、语言、行为和智力障碍以及癫痫等,是一组临床综合病症[1-2]。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如发生院内感染,将严重影响患儿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患儿 院内感染 相关因素 防治 调查 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进行性损伤
下载PDF
血液灌流对灭多威中毒兔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宝华 汤鲁明 +3 位作者 马建设 王贤亲 王志斌 王志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3-435,共3页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HP)对灭多威中毒兔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影响。方法 24只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组)、中毒组(P组)、血液灌流组(HP组),每组8只,建立HP治疗兔灭多威中毒模型,分别测定各组兔脑组织超氧化物...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HP)对灭多威中毒兔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影响。方法 24只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组)、中毒组(P组)、血液灌流组(HP组),每组8只,建立HP治疗兔灭多威中毒模型,分别测定各组兔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并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P组实验兔脑组织SOD活性较HP组、N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含量较HP组、N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下,P组脑组织可见充血、水肿等病理学改变,HP组与N组脑组织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不明显。结论早期血液灌流可减轻灭多威中毒所致脑组织氧化应激损伤,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灌流 灭多威 脑组织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吕俊英 梁莉丹 王逸扬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27期146-149,共4页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治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基础护理,干预组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治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基础护理,干预组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疗效、护理期间的并发症及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MDI、PDI变化。结果 干预组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疗效的总有效率为70.0%,干预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χ2=5.342,P=0.003)。干预组护理期间出现惊厥、低血糖、颅内高压及呕吐、呛咳的发生率分别为26.7%、10.0%、23.3%、13.3%,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50.0%、30.0%、50.0%、30.0%(P〈0.05)。干预后6个月、12个月,干预组的MDI、PDI分别较干预后3个月显著提高,且干预组干预后6个月、12个月的MDI、PDI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智力发育水平及运动发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早期护理干预 并发症 智力发育水平 运动发育水平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评价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4
14
作者 樊留博 刘素芝 +4 位作者 刘莹莹 卢战 刘宝华 唐艳 金欢欢 《浙江医学》 CAS 2015年第20期1658-1660,1663,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表面肌电信号(sEMG)评价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74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膝关... 目的观察应用表面肌电信号(sEMG)评价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74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膝关节控制训练。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行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FMA)、临床痉挛指数(CS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Barthel指数评定,监测患侧大腿主动肌、拮抗肌的sEMG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提高,CSI和N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拮抗肌群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协同收缩率明显增高,膝关节拮抗肌群平均肌电值(AEMG)协同收缩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协同收缩率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膝关节控制训练能降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肌张力,提高下肢协调性,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从而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控制训练 痉挛 脑卒中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晓丽 陈晓勇 +4 位作者 陈许艳 陈珑珑 高倩茜 郑余银 屠文展 《中国乡村医药》 2021年第14期3-4,共2页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VR)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早期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MOTOmed...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VR)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早期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观察组联合VR技术,比较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的下肢部分(FMA-LE)、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及康复积极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LE、FAC、BBS、康复积极性评分高于对照组,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VR技术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提升其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提高患者康复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 早期脑卒中 下肢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咖啡因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神经保护作用的转录组学分析
16
作者 郑余银 冯艺佳 +1 位作者 阮青青 屠文展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444-448,453,共6页
目的:通过转录组学分析探讨咖啡因对帕金森病认知功能(工作记忆)保护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采取脑立体定位注射的方式,在小鼠双侧海马脑区注射α-突触核蛋白(α-Syn)纤维体并给予咖啡因喂养。3个月后取小鼠海马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R... 目的:通过转录组学分析探讨咖啡因对帕金森病认知功能(工作记忆)保护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采取脑立体定位注射的方式,在小鼠双侧海马脑区注射α-突触核蛋白(α-Syn)纤维体并给予咖啡因喂养。3个月后取小鼠海马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结果:α-Syn在海马脑区明显聚集且小鼠表现出工作记忆能力受损(P<0.05);咖啡因可有效改善α-Syn诱导的小鼠认知障碍(P<0.05);α-Syn造模后的转录组变化主要富集在小胶质细胞激活及趋化招募等信号通路;而长期饮用咖啡因可显著增强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结论:咖啡因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增殖来修复α-Syn引起的神经炎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 认知障碍 转录组学
下载PDF
关节松动术配合理疗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18
17
作者 金翩翩 舒真谛 +3 位作者 夏婉 屠文展 陈海丽 蒋松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75-778,共4页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手法配合理疗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的疗效。方法:筛选TMDⅡb类患者40例,随机分为关节松动术配合理疗组(A组,n=20)、针灸配合理疗组(B组,n=20)。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手法配合理疗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的疗效。方法:筛选TMDⅡb类患者40例,随机分为关节松动术配合理疗组(A组,n=20)、针灸配合理疗组(B组,n=20)。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最大张口度、下颌功能障碍问卷(Mandibular Function Impairment Questionnaire,MFIQ)、MRI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最大张口度、下颌功能及盘髁活动度。结果:治疗后,两组疼痛(A组1.10±1.59,B组1.25±1.37)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B组最大张口度(A组36.50±4.68mm,B组26.15±4.49mm)、下颌功能障碍(A组0.50±0.76,B组0.75±0.55)、盘髁活动度(A组6.54±1.22mm,B组4.43±1.36mm)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关节松动术配合理疗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TMDⅡb类患者的关节疼痛。与针灸配合理疗治疗相比较,关节松动术配合理疗对张口受限、下颌功能障碍、盘髁活动度等症状的改善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 关节松动术 理疗
下载PDF
MonitoredRehab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作用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毛显禹 支英豪 +3 位作者 郑贺彬 陈文煜 金永喜 刘德民 《广东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303-307,共5页
目的探究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作用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究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作用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采用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8、12周后FMA、BBS、BI评分、FAC评分,同时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远期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4、8、12周后FMA、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8、12周后FMA、BBS评分高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12周后FMA、BBS评分高于治疗8周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MA、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8、12周后FAC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8、12周后FAC评分高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12周后FAC评分高于治疗8周后(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情况对比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分别低于和高于治疗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且能改善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 脑卒中偏瘫 平衡功能 步行功能 远期预后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偏瘫肩痛病人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陈明君 樊留博 +1 位作者 刘宝华 韩文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7-220,共4页
脑卒中后偏瘫侧肩痛是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严重影响病人后期康复训练、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肩痛通常发生在脑卒中后2周至2个月内,发生率为30%~80%[1,2]。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侧肩关节周围或局部压痛,被动活动甚至静... 脑卒中后偏瘫侧肩痛是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严重影响病人后期康复训练、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肩痛通常发生在脑卒中后2周至2个月内,发生率为30%~80%[1,2]。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侧肩关节周围或局部压痛,被动活动甚至静止时疼痛增加和运动受限,尤其是肩关节外展和外旋时疼痛加重[3,4]。有时表现为上肢的放射性痛、手腕背肿胀、指间关节挛缩畸形等,严重的可伴随有肩关节半脱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半脱位 局部压痛 肩关节外展 运动受限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被动活动 放射性痛 上肢功能
下载PDF
减重支持步行训练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改善CIS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效果 被引量:35
20
作者 许林海 韩丽雅 蒋松鹤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13期1097-1101,共5页
目的观察减重支持步行训练(BWST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选择分别行BWSTT治疗(对照组)、BWSTT+本体感觉训练(观察组)的CIS偏瘫患者各32例。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下... 目的观察减重支持步行训练(BWST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选择分别行BWSTT治疗(对照组)、BWSTT+本体感觉训练(观察组)的CIS偏瘫患者各32例。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6分钟步行试验(6MWT)分别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采用Prokin 254P型本体感觉评估训练系统中的平均轨迹误差(ATE)、评估完成时间(Time)评估患者的下肢本体感觉功能;比较两组患者以上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BS、FAC、6MWT、ATE、Tim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BBS、FAC、6MWT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5),ATE、Time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FMA、FAC、6MWT均明显增加(均P<0.05),而BBS、ATE、Time均未见改善(均P>0.05);观察组FMA、BBS、FAC、6MWT、ATE、Time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BWST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能有效改善CIS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本体感觉,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支持步行训练 本体感觉训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平衡能力 步行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