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β1、β-catenin及CyclinA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徐晓武 张银龙 +1 位作者 朱少俊 杨小敏 《医学研究杂志》 2017年第5期99-103,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受体β1(thyroid hormone receptorβ1,TRβ1)、β-链蛋白(β-catenin)及细胞周期蛋白A2(Cyclin A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TP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30例正...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受体β1(thyroid hormone receptorβ1,TRβ1)、β-链蛋白(β-catenin)及细胞周期蛋白A2(Cyclin A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TP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3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nodular goiter with papillary hyperplasia,NGWPH)及116例TPC组织中TRβ1、β-catenin及Cyclin A2的表达,同时检测肿瘤淋巴管密度(lymphtic vessel density,LVD),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和NGWPH组织比较,TPC组织中TRβ1的表达阳性率降低,β-catenin在细胞膜表达显著减弱,而胞质表达明显增强,Cyclin A2的表达阳性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Rβ1与β-catenin和Cyclin A2的表达呈负相关(r=-0.656和-0.525,均P<0.01),β-catenin和Cyclin A2呈正相关(r=0.384,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LVD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TRβ1低表达、β-catenin胞质异常表达及Cyclin A2过表达与TPC包膜外侵、LVD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类型、肿瘤直径、是否为多病灶无相关性(P>0.05)。结论 TRβ1通过使β-catenin在细胞内大量蓄积,继而诱导下游靶基因Cyclin A2表达途径参与TPC的发生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激素受体β1 Β-链蛋白 细胞周期蛋白A2 免疫组化
下载PDF
COL6A3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
作者 韩一帆 朱少俊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293-298,共6页
背景从分子水平探析胃癌(gastric cancer, GC)病理机制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 COL6A3在G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鲜有报道.目的研究COL6A3基因在GC中的表达情况和临床意义,并探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GC相关生物大数据,对肿... 背景从分子水平探析胃癌(gastric cancer, GC)病理机制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 COL6A3在G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鲜有报道.目的研究COL6A3基因在GC中的表达情况和临床意义,并探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GC相关生物大数据,对肿瘤样本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及其对应的临床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生存分析;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探讨COL6A3在GC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COL6A3在GC中表达明显升高(P <0.0001),且具有较大诊断价值(AUC=0.9516). COL6A3高表达与T分期显著相关(P=0.001), COL6A3高表达的GC浸润深度更大. COL6A3高表达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低表达患者(P=0.0018). COL6A3高表达样本中,富集了多个肿瘤相关通路的基因集(n=68).结论 COL6A3高表达与GC的发生发展相关,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COL6A3 表达水平 临床意义
下载PDF
血管形式抑制剂3TSR抑制裸鼠胃癌血管生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关系
3
作者 金洲祥 朱少俊 王向昱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3-203,共1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特异性受体,在内皮细胞与间质之间及内皮细胞之间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影响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VEGFR-2能介导形成恶性肿瘤新生血管所需的几乎所有内皮细胞的功能。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受体表达 血管生成 3TSR 抑制剂 血管形 VEGFR-2 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动力相关蛋白1介导的自噬对胃癌MKN-45细胞奥沙利铂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晓武 杨小敏 +2 位作者 胡经纬 郑志强 李德春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74-777,共4页
目的探讨动力相关蛋白I(dynamin—related protein1,DRPI)基因沉默对人胃癌细胞株MKN-45奥沙利铂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构建靶向DRP1基因的短发夹状RNA(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至293T细胞,再感染MKN-45细胞,用qRT—PC... 目的探讨动力相关蛋白I(dynamin—related protein1,DRPI)基因沉默对人胃癌细胞株MKN-45奥沙利铂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构建靶向DRP1基因的短发夹状RNA(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至293T细胞,再感染MKN-45细胞,用qRT—PCR鉴定沉默效率。用终浓度为0.5、1.0、2.0、4.0、8.0、16.0及32.0μg/ml的奥沙利铂分别处理实验组、阴性对照组(NC组)和空白对照组(CON组),48h后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LC3-Ⅱ和p62表达。结果实验组的DRP1mRNA(0.087±0.025)显著低于NC组(1.040±0.020)和CON组(1.027±0.021)(均P〈0.001)。随奥沙利铂浓度增加,实验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均P〈0.001)。实验组的IC50值(14.1±0.4)μg/ml较NC组(20.0±1.1)μg/ml和CON组(20.0±1.8)μg/ml降低(均P〈0.01);实验组的细胞凋亡率(9.4%±1.1%)较NC组(6.4%±0.8%)和CON组(6.5%±1.0%)升高(均P〈0.05);实验组的LC3,Ⅱ(0.36±0.03)较NC组(0.62±0.04)和CON组(0.59±0.07)降低(均P〈0.01);实验组的P62(0.58±0.04)较NC组(0.39±0.04)和CON组(0.36±0.04)升高(均P〈0.01)。结论DRP1介导的线粒体自嗾提高了MKN-45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动力蛋白质I 自噬 奥沙利铂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赵余祥 许京轩 +1 位作者 许崇永 邱乾德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4-519,共6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6月温州市中医院(3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3例)收治的9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6月温州市中医院(3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3例)收治的9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检查前禁食8 h,检查时不行腹部加压,采用屏气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两肾下极水平。由2位副高职称医师进行图像分析。患者完成术前检查后,根据患者意愿和个体情况选择不进行治疗、手术切除、肝移植或化疗+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观察指标:(1)CT检查平扫表现。(2)CT检查增强扫描表现。(3)病理学检查结果。(4)随访和生存情况。术后采用门诊、住院及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肿瘤复发及病情稳定情况等,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2月。结果:(1)CT检查平扫情况:9例患者肿瘤位于肝左叶3例,肝右叶6例,均为单发肿瘤,其中肿瘤呈圆形5例,呈椭圆形3例,呈斑片状1例。肿瘤最大直径为5.8~16.0 cm,平均最大直径为10.8 cm,其中肿瘤最大直径〉6.0 cm 8例。9例患者肿瘤均呈低密度影,CT值为32~46 HU,平均CT值为41 HU,其中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匀6例;肿瘤界限清晰6例,界限不清晰3例;肿瘤坏死囊变4例,肿瘤中心有条片状稍高密度影4例,瘤内见小片状钙化1例。(2)CT检查增强扫描表现:①动脉期:9例患者肿瘤均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CT值为63~76 HU,平均CT值为68 HU,其中3例肿瘤周边呈小片状或结节状强化,6例肿瘤中心呈斑片状或絮状强化。4例肿瘤中度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实质;5例肿瘤轻度强化,密度等于和略低于肝实质。②门静脉期:9例患者肿瘤均呈轻、中度持续渐进性强化,密度不均匀,CT值为56~71 HU,平均CT值为63 HU,其中3例肿瘤强化范围扩大,有融合充填趋势;6例肿瘤中心及周边小片状或结节状强化和网格样强化,并向中心充填。2例肿瘤中度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实质;7例轻度强化,密度等于和略低于肝实质。③延迟期:9例患者均见肿瘤内强化缓慢退出,CT值为50~60 HU,平均CT值为53 HU,其中3例肿瘤周边强化结节密度降低;6例肿瘤强化部分融合并向中心充填,坏死部分无强化。2例肿瘤密度略高于正常肝实质;1例肿瘤密度等于肝实质;6例肿瘤密度略低于肝实质。(3)病理学检查结果:①病理学检查:肿瘤切面呈灰黄、灰褐色,部分区域呈鱼肉状,内部均见出血、坏死。镜下见瘤细胞呈弥漫性增生,肿瘤组织由不规则、相互吻合的血管腔隙组成,沿肝窦间隙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呈梭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质轻度嗜酸性,细胞核染色质深,长形或不规则形,核仁大小不等。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1、CD34强阳性,波形蛋白、Nestine阳性,CK19、肌动蛋白、肌酸激酶阴性。(4)随访和生存情况:9例患者中,3例未治疗患者分别于3个月、6个月和7个月死亡;2例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分别于4个月和5个月肿瘤复发并侵犯右肾包膜、膈肌及右胸腔出血致血胸,生存13个月和15个月;2例患者行肝移植后分别于4个月和8个月死于全身广泛转移;2例患者行化疗+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生存12个月。结论: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CT检查具有一定特征性,平扫为不均匀低密度影,增强扫描为肿瘤中央呈小片状、絮状或周边结节状持续性渐进性强化,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血管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原文传递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包紫瑞 余捷 +1 位作者 许京轩 邱乾德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30-934,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9例腹膜后原发性脂肪肉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本组29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左侧腹膜后间隙16例,右侧腹膜后间隙10例,正中腹膜后间隙3...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9例腹膜后原发性脂肪肉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本组29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左侧腹膜后间隙16例,右侧腹膜后间隙10例,正中腹膜后间隙3例;肿瘤最大直径9~40cm,平均直径为(17±8)cm;肿瘤呈类圆形8例,椭圆形10例,不规则形11例;肿瘤界限清楚10例,不清楚19例。CT平扫肿瘤表现为混杂密度20例,密度均匀9例。瘤内见坏死囊变11例,瘤内见钙化影9例。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肝内转移3例。CT增强扫描见肿块实性部分呈轻一中度强化。病理报告去分化型7例,黏液型4例,多形型5例,分化良好型11例,混合型2例。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检查对肿瘤的定位和判断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肉瘤 腹膜后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