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展性近视与正视儿童眼调节功能特征比较 被引量:8
1
作者 陈云云 丁程璐 +3 位作者 张川川 保金华 Bjorn Drobe 陈浩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5期334-338,共5页
目的:比较儿童进展性近视眼与正视眼的调节功能特征,探讨调节对近视的潜在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68例儿童,进展性近视组[(等效球镜度(SE)≤-0.75D)]与正视组(+0.50D≥S... 目的:比较儿童进展性近视眼与正视眼的调节功能特征,探讨调节对近视的潜在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68例儿童,进展性近视组[(等效球镜度(SE)≤-0.75D)]与正视组(+0.50D≥SE≥-0.50D)各34例,测量内容包括主观调节幅度、远距调节灵活度及调节刺激-反应曲线(ASRC)。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调节功能的差异。结果:正视组、进展性近视组SE分别为(0.18±0.28)D、(-2.88±1.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2,P<0.001)。进展性近视组的主观调节幅度低于正视组(t=-2.22,P=0.03)。2组间的远距调节灵活度与ASRC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2,P=0.41;t=1.58,P=0.12)。进展性近视组和正视组在0~6D调节刺激范围的调节滞后面积分别为(7.35±1.54)D^2、(6.48±1.05)D^2(t=2.74,P=0.01);且在不同调节刺激水平下(1、2、3、4、5D),进展性近视比正视眼的调节滞后量大(t=2.40、2.78、2.79、2.49、2.12,P<0.05)。而进展性近视组在6D刺激水平的调节滞后量比正视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意义(t=1.83,P=0.07)。结论:儿童进展性近视眼的调节反应特征与正视眼不完全一致,其中进展性近视眼的调节滞后量高于正视眼,提示调节滞后可能在近视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进展性近视 正视 调节
原文传递
初发近视儿童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的准确性评估 被引量:5
2
作者 蒋玲玲 徐菁菁 +4 位作者 李苗苗 保金华 霍佳雯 Bjorn Drobe 陈浩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3期200-204,共5页
目的:观察9~13岁初发近视儿童睫状肌麻痹前后主觉验光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上近视儿童的验光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5-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近视儿童90例,所有受... 目的:观察9~13岁初发近视儿童睫状肌麻痹前后主觉验光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上近视儿童的验光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5-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近视儿童90例,所有受检者行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然后测量并记录其隐斜量、正负相对调节力、调节反应值。之后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点眼3次,45min后测量电脑验光并复测主觉验光。均取右眼数据用于统计,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屈光度为(-1.09±0.30)D,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屈光度为(-1.27±0.40)D,睫状肌麻痹后主觉验光屈光度为(-1.09±0.33)D,睫状肌麻痹前、后主觉验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柱镜度高于主觉验光(P<0.001),而球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差值不受年龄(β=0.044,P=0.699)、屈光度(β=0.091,P=0.430)、隐斜(β=-0.059,P=0.599)、调节滞后量(β=-0.064,P=0.576)、正相对调节能力(β=0.043,P=0.709)等因素影响。结论:在排除调节或集合功能异常的情况下,大部分9~13岁初发性近视儿童可采用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获得比较准确的屈光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觉验光 睫状肌麻痹验光 调节 近视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