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丽俗乐的中国渊源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小盾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1-162,206,共22页
高丽乐由雅乐、唐乐、俗乐组成。通常认为前二者来源于宋代的大晟乐和教坊乐,俗乐则是本土音乐部类。但经细致考察,高丽俗乐实有深厚的中国渊源。为此,应在汉文化区的视野中探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问题,把中国音乐向域外的传播,理解为汉... 高丽乐由雅乐、唐乐、俗乐组成。通常认为前二者来源于宋代的大晟乐和教坊乐,俗乐则是本土音乐部类。但经细致考察,高丽俗乐实有深厚的中国渊源。为此,应在汉文化区的视野中探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问题,把中国音乐向域外的传播,理解为汉文化区内雅俗文化的转化。其中较具规律性的现象是:中国境内的雅俗关系,往往结构性地移植到域外汉文化地区。技术和物质文明较容易跨越文化隔阂,价值的传播则采用潜移默化方式,故在不同年代先后产生的音乐作品中,中国元素由晦而显地保存在自内容至形式的不同层面。区分雅俗的主要标准一是制度,二是语言,因此,俗文化转变为雅文化的主要方式是进入体制,中国文学的雅俗二分在域外往往表现为汉文学、汉文俗文学、国语文学的三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丽俗乐 中国文化 俗文化 雅文化
原文传递
论火把节的来源--兼及中国民族学的“高文化”问题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小盾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6,158,共12页
火把节古称"星回节",流行于滇、贵、川等地的彝、白、汉等民族之中,一般在六月下旬和十二月下旬举行,节日的意义在于以此标志新年。有学者认为,火把节与星回节来源不同。但联系彝族历法中"一年两截"制遗迹和彝族传... 火把节古称"星回节",流行于滇、贵、川等地的彝、白、汉等民族之中,一般在六月下旬和十二月下旬举行,节日的意义在于以此标志新年。有学者认为,火把节与星回节来源不同。但联系彝族历法中"一年两截"制遗迹和彝族传统的恒星观测法,可以论证这两个节日习俗有共同的原初本质和古老渊源,从文化积累角度看,"星回"是"火把"的底层。火把节起源研究启示我们,中国民族学研究应注意"高文化"问题,重视文献、文物资料对于民族文明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把节 星回节 彝族天文学 高文化
原文传递
回眸传统节日的往昔辉煌
3
作者 黄涛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0-124,共5页
“青年人大”(人民大学学生会主办的报纸)的两位女大学生记者曾就国家节假日调整的事采访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几个三天的小长假,我们大学生怎么过呢?回家吧,时间太短;在学校呢,清明节不能扫墓,端... “青年人大”(人民大学学生会主办的报纸)的两位女大学生记者曾就国家节假日调整的事采访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几个三天的小长假,我们大学生怎么过呢?回家吧,时间太短;在学校呢,清明节不能扫墓,端午节不能包粽子,中秋节不能跟家人团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学生记者 人民大学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节假日 学生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