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撒克斯特作品中“非美自然”的审美诠释
1
作者 杨嘉雯 李新德 《鄱阳湖学刊》 2019年第3期61-66,126,127,共8页
19世纪美国作家西莉亚·撒克斯特的作品记录了她所生活的海岛上的优美自然风景。《海岛花园》与《海岛生活》两部散文作品,体现了撒克斯特对“具有审美挑战性的自然”所持的审美态度,即:自然审美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科学认知模式”... 19世纪美国作家西莉亚·撒克斯特的作品记录了她所生活的海岛上的优美自然风景。《海岛花园》与《海岛生活》两部散文作品,体现了撒克斯特对“具有审美挑战性的自然”所持的审美态度,即:自然审美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科学认知模式”并不是实现“自然全美”的唯一途径,环境在审美评价中也非常重要,因而人类应当以无偏私的态度欣赏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莉亚·撒克斯特 《海岛生活》 《海岛花园》 “非美自然” 积极美学
下载PDF
有意义学习理论在高校艺术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谢凤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9期153-156,共4页
目前高校艺术生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架起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同时通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促使学习者主动参与有意义学习过程... 目前高校艺术生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架起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同时通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促使学习者主动参与有意义学习过程的指导思想,有助于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英语教学的效率,使高校艺术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生 大学英语教学 奥苏贝尔 有意义学习
下载PDF
保罗·马尔登诗歌中的凯尔特神话情结
3
作者 唐钰 李新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00-103,115,共5页
保罗·马尔登作为爱尔兰当代诗人的代表,其诗歌对母族文化中凯尔特神话原型的关注与爱尔兰的历史密不可分。20世纪70至80年代,其诗歌里的混血原型围绕着故土的动荡和身份困境呈现出多重特性。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诗人对生存现状... 保罗·马尔登作为爱尔兰当代诗人的代表,其诗歌对母族文化中凯尔特神话原型的关注与爱尔兰的历史密不可分。20世纪70至80年代,其诗歌里的混血原型围绕着故土的动荡和身份困境呈现出多重特性。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诗人对生存现状的忧虑衍生出文本中暗含离乡期望的旅者原型,透露出独特的循环哲学。由此可见,母族文化固然是诗人创作的根基,然而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诗人亦尝试以游离于根基之外的方式去探索民族文化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马尔登 爱尔兰诗歌 原型 典故
下载PDF
叶祥添《偷心贼》中的华裔身份建构
4
作者 唐钰 李新德 《巢湖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09-114,共6页
《偷心贼》是叶祥添所著的”金山系列小说”之一,小说讲述了华裔女孩史黛西感悟中国文化传承并认识到自身华裔美国人身份的故事。小说中的华裔移民为了追寻文化归属感往往需要面对与原社会文化不同甚至矛盾的文化结构,因而不得不经历文... 《偷心贼》是叶祥添所著的”金山系列小说”之一,小说讲述了华裔女孩史黛西感悟中国文化传承并认识到自身华裔美国人身份的故事。小说中的华裔移民为了追寻文化归属感往往需要面对与原社会文化不同甚至矛盾的文化结构,因而不得不经历文化适应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会影响其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结合新批评理论与文化适应的概念,可以发现其中一些华裔移民表现出融合中国身份与美国文化的渴望,他们在积极地适应美国文化的同时不否定中国身份,对于自我身份的态度渐渐变得开放,这对于在华裔文学领域进一步探讨华裔群体多样的文化身份认同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偷心贼》 叶祥添 文化适应 身份建构
下载PDF
猫头鹰面具下的身份认同——叶祥添对猫头鹰传说的改写
5
作者 谢凤娇 李新德 《焦作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12-15,共4页
美国华裔作家叶祥添在《鹰之子》中将美国华人比喻为猫头鹰之子,并以猫头鹰传说为面具讲述了第五代华人凯西在唐人街遭受“文化休克”并进行文化身份构建的经历。叶祥添笔下的猫头鹰传说不是中国传统的猫头鹰传说的再现,而是其个人情感... 美国华裔作家叶祥添在《鹰之子》中将美国华人比喻为猫头鹰之子,并以猫头鹰传说为面具讲述了第五代华人凯西在唐人街遭受“文化休克”并进行文化身份构建的经历。叶祥添笔下的猫头鹰传说不是中国传统的猫头鹰传说的再现,而是其个人情感与美国社会集体想象物相结合的产物。因此,通过比较文学形象学视角分析《鹰之子》中的猫头鹰传说,发现叶祥添笔下的猫头鹰传说是中美文化的结合体,而其笔下的华人则在由排斥到拥抱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完成了文化身份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之子 叶祥添 身份认同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下载PDF
论历史美学:皈依基督教与《贝奥武甫》的同位风格
6
作者 伦纳德·奈道夫 杨开泛(译)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19年第1期29-43,共15页
本文重新思考弗雷德·C.罗宾逊(Fred C.Robinson)认为《贝奥武甫》使用了"同位风格"观点的历史可信性。在罗宾逊看来,诗人让异教主义和基督教形成对照,让二者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处于一种同位状态,这就能在诗人不做明确评价... 本文重新思考弗雷德·C.罗宾逊(Fred C.Robinson)认为《贝奥武甫》使用了"同位风格"观点的历史可信性。在罗宾逊看来,诗人让异教主义和基督教形成对照,让二者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处于一种同位状态,这就能在诗人不做明确评价的情况下,让受众看到异教的过去呈现出来的让人仰慕和让人遗憾之处。多位批评家对罗宾逊的解读提出批评,认为这样的解读偏离时代背景,无法让人信服,但是本文认为,如果依据目前学界尚未注意到的一份历史相似文本(historical analogue)来判断,罗宾逊解读的可信度就会增加。英国温切斯特主教丹尼尔(Daniel)写了一封信,信中谈及如何劝说日耳曼异教民族信奉基督教的方法,这种方法背后的修辞策略与《贝奥武甫》中的同位风格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因此,应该把《贝奥武甫》的创作时间界定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皈依基督教前后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环境显然存在一种异教和基督教同位的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雷德·C.罗宾逊 《贝奥武甫》 同位风格 历史美学 温切斯特主教丹尼尔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英“路/road”隐喻对比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毛继光 秦玉芳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9年第1期18-22,共5页
"路"作为人类出行相关的基本概念,无论是英语"road",还是汉语"路",都已经衍生出多种含义。通过检索两类语料库中的"road"和"路",并作对比分析,发现汉英"路/road"隐喻表达... "路"作为人类出行相关的基本概念,无论是英语"road",还是汉语"路",都已经衍生出多种含义。通过检索两类语料库中的"road"和"路",并作对比分析,发现汉英"路/road"隐喻表达方式,其共性多于个性。形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受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各自隐喻内涵不同。对"路/road"隐喻的全面考察,可以帮助中西方更好地理解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以便更好地贯彻落实该倡议的各项措施,促进世界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ad” “路” “一带一路” 隐喻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