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远端桡动脉途径在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李珍珍 林斌 +1 位作者 季晓君 王军 《心电与循环》 2020年第2期172-173,180,共3页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途径在冠状动脉造影介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02例,分为远端桡动脉途径51例(观察组)和常规桡动脉途径5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血管痉挛、迷走反射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途径在冠状动脉造影介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02例,分为远端桡动脉途径51例(观察组)和常规桡动脉途径5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血管痉挛、迷走反射的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出血、压迫部位的皮肤坏死、水疱、肿胀)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血管痉挛及迷走反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及压迫部位皮肤坏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水疱及肿胀的发生率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低(均P<0.05)。结论远端桡动脉途径具有穿刺成功率较高,血管痉挛与迷走反射的发生率较低,术后出血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无明显增加,水疱及肿胀的发生率更少,患者舒适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介入 远端桡动脉 并发症
下载PDF
iFlow成像技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
2
作者 叶立瓯 巴华君 +2 位作者 陈茂华 陈献东 孙军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0年第6期493-496,共4页
目的探究iFlow成像技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60例SAH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或者动脉瘤治疗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生血管痉挛及血管狭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iFlow软件测量患... 目的探究iFlow成像技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60例SAH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或者动脉瘤治疗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生血管痉挛及血管狭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iFlow软件测量患者造影时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双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和双侧椎动脉造影基底动脉末端的造影剂到达峰值的时间(TTP),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析iFlow数据对SAH患者近期神经功能评估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首次造影时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双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和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末端的造影剂TTP均明显长于对照组(t分别=2.12、2.28、2.10、2.03、2.39、2.28,P均<0.05);观察组复查造影时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双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和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末端的造影剂TTP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和首次造影(t分别=3.98、4.37、3.94、3.55、6.35、4.59;2.02、2.34、2.11、2.10、3.78、2.34,P均<0.05)。复查造影时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双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和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末端的造影剂TTP明显短于恢复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51、6.62、5.47、6.22、6.30、6.61,P均<0.05)。左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左右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和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末端的造影剂TTP评估SAH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88、0.84、0.88、0.94、0.89。结论iFlow成像技术具有对SAH的患者近期神经功能评估预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low成像技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近期神经功能 预测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