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陵地区基性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1
作者 曾雯 钟增球 +3 位作者 周汉文 江麟生 周忠友 陈铁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1-38,共8页
黄陵地区的基性岩墙群主要由辉绿岩脉和辉绿玢岩脉组成 ,走向主要为NEE向 ,少量为NNW向 .元素地球化学显示其为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下的亚碱性玄武岩特征 ,其很低的Mg# 指示为岩浆高度演化的产物 ,同时Nb、Ta的亏损和Pb的富集表明其受到... 黄陵地区的基性岩墙群主要由辉绿岩脉和辉绿玢岩脉组成 ,走向主要为NEE向 ,少量为NNW向 .元素地球化学显示其为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下的亚碱性玄武岩特征 ,其很低的Mg# 指示为岩浆高度演化的产物 ,同时Nb、Ta的亏损和Pb的富集表明其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 ,这说明可能是在拉张环境下由先前被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源重熔的结果 .根据前人的年代学研究结果 ,它形成于 770Ma左右 ,可能跟Rodinia超级古陆裂解构造背景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墙群 黄陵地区 花岗岩 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
下载PDF
湖北大洪山地区打鼓石群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忠英 赵银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84-89,共6页
湖北北部大洪山地区打鼓石群是一套浅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太阳寺组、韩家洼组、罗汉岭组、陈家冲组、李家咀组和珰铺岭组。本文首次报道打鼓石群的微体植物化石,包括疑源类Leiosphaeridia spp.和Leiofusa sp.,分类位置不明的Clonophyc... 湖北北部大洪山地区打鼓石群是一套浅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太阳寺组、韩家洼组、罗汉岭组、陈家冲组、李家咀组和珰铺岭组。本文首次报道打鼓石群的微体植物化石,包括疑源类Leiosphaeridia spp.和Leiofusa sp.,分类位置不明的Clonophycus biattina D.z.Oehler,及一些炭质膜化石。这些化石保存在李家咀组中部黄绿色、灰绿色粉砂质板岩的岩石薄片中,沿层面分布,均已遭压扁。就已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来说,李家咀组的时代可能属于中、晚元古代。大洪山地区李家咀组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打鼓石群这类生物化石的空白,而且指明在前寒武纪浅变质地层的碎屑岩中有可能找到微体植物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鼓石群 微体植物化石 地层化石
下载PDF
湖北震旦纪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模式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秀恩 曹微 《湖北地质》 1991年第2期13-21,共9页
本文利用氧化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等划分湖北省境内震旦纪各时期的沉积地球化学组合,对各化学组合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综合其特征,探讨了震旦纪沉积地球化学组合特征。该沉积地球化学特征,能明显反映沉积矿产与地球化学组合的... 本文利用氧化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等划分湖北省境内震旦纪各时期的沉积地球化学组合,对各化学组合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综合其特征,探讨了震旦纪沉积地球化学组合特征。该沉积地球化学特征,能明显反映沉积矿产与地球化学组合的相互关系,所划分的地球化学组合具有一定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球化学组合 震旦纪 湖北省
下载PDF
石灰岩采石场边坡安全现状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祖国 黄炜 +1 位作者 江汉发 殷万春 《地质勘探安全》 1996年第1期31-33,39,共4页
关键词 石灰岩 采石场边坡 安全调查
下载PDF
鄂东南铜山口、殷祖埃达克质(adakitic)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拆沉)下地壳熔融与斑岩铜矿的成因 被引量:107
5
作者 王强 赵振华 +3 位作者 许继峰 白正华 王建新 刘成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51-360,共10页
鄂东南地区铜山口花岗闪长斑岩体是与斑岩铜钼矿床共生的岩体,但殷祖花岗闪长岩体是与金属成矿无关的岩体。铜山口和殷祖侵入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类似,如高Al2O3、Sr含量与La/Yb、Sr/Y比值,富Na2O(Na2O/K2... 鄂东南地区铜山口花岗闪长斑岩体是与斑岩铜钼矿床共生的岩体,但殷祖花岗闪长岩体是与金属成矿无关的岩体。铜山口和殷祖侵入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类似,如高Al2O3、Sr含量与La/Yb、Sr/Y比值,富Na2O(Na2O/K2O>1.0),亏损Y与Yb,极弱负Eu异常-正Eu异常以及正Sr异常等。但是铜山口和殷祖侵入岩也存在 明显的差别:前者比后者更偏酸性,但具有较高的K2O,MgO,Cr,Ni和Sr含量,较低的Y和Yb含量,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更明显,并主要显示出正铕异常,区别于后者的极弱负Eu异常-不明显Eu异常。这表明铜山口埃达克质侵入岩的岩浆来源可能比殷祖埃达克质侵入岩的岩浆来源更深:前者可能由拆沉的下地壳熔融形成,残留物主要含石榴子石;而后者可能由增厚的下地壳熔融形成,残留物可能为石榴子石±斜长石±角闪石。另外,热的地幔上涌,底辟(diapir)进入下地壳,导致含角闪石的榴辉岩发生熔融也可形成铜山口埃达克质岩浆。铜山口埃达克质岩浆在穿过地幔的过程中,将会与地幔橄榄岩发生交换反应:一方面由于受橄榄岩的混染而使得岩浆的MgO,Cr和Ni增高;另一方面岩浆中的Fe2O3不断加入到地幔中,导致地幔的氧逸度(fo2)增高,地幔中金属硫化物被氧化并进入岩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KITE 下地壳拆沉 热的地幔底辟 下地壳熔融 斑岩铜矿 鄂东南 中国东部
下载PDF
北大别山adakite型灰色片麻岩的确定及其与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47
6
作者 王强 许继锋 +6 位作者 王建新 赵振华 王人镜 邱家骧 熊小林 桑隆康 彭练红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1017-1024,共8页
研究发现北大别山中酸性灰色片麻岩中存在adakite型岩石,其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高Al_2O_3, Sr, Sr/Y和 La/Yb,低 Y, Yb和 Sc, Sr正异常,铕正异常或微弱负异常.北大别山 adakite型灰色片麻... 研究发现北大别山中酸性灰色片麻岩中存在adakite型岩石,其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高Al_2O_3, Sr, Sr/Y和 La/Yb,低 Y, Yb和 Sc, Sr正异常,铕正异常或微弱负异常.北大别山 adakite型灰色片麻岩由俯冲大洋板片熔融形成.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别山灰色片麻岩主要分布于北大别山且形成于印支期前,因此北大别山adakite型灰色片麻岩的存在表明扬子和华北板块印支期碰撞前存在大洋板片的俯冲,洋壳是向北大别山下俯冲,在俯冲过程中有adakite型的火成岩和超高压榴辉岩的形成.这暗示除了在印支期的超高压变质岩石之外,大别山可能还存在早于印支期的超高压变质作用,扬子和华北板块的俯冲极性可能是扬子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并且两板块印支期碰撞的主缝合线可能应在北大别山以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kite型灰色片麻岩 超高压变质作用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