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级综合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骨科门急诊防控措施
1
作者 段连鸿 张鹏 王小武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27期168-171,共4页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COVID-19)开始肆虐武汉市及湖北省,并且蔓延至全国各地。我院作为湖北省十堰市COVID-19感染定点接收治疗单位,要求各科室、各部门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全面做好抗疫防疫工作。通过查阅国家卫...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COVID-19)开始肆虐武汉市及湖北省,并且蔓延至全国各地。我院作为湖北省十堰市COVID-19感染定点接收治疗单位,要求各科室、各部门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全面做好抗疫防疫工作。通过查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政策法规和最新文献报道,根据COVID-19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遵循国家、医院制定的防控方案,结合我院骨科临床防控工作经验,制定出适合三级综合医院骨科临床实践的普通门诊及急诊COVID-19防控措施,希望能够为骨科各亚专业及其他外科专业防控COVID-19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骨科 防控措施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卫春 唐冰 +2 位作者 熊敏 李军 曾云 《骨科》 CAS 2014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移植治疗各类骨科疾病的最新进展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方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归纳整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及其在治疗骨科疾病中的应用与进展,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 目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移植治疗各类骨科疾病的最新进展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方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归纳整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及其在治疗骨科疾病中的应用与进展,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尚无一个明确有效的标准,其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明确。近年来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科疾病方面取得较多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广阔的研究前景。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获取和分离培养,可快速扩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为骨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骨科 综述文献
下载PDF
BOPPPS教学模式在骨科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段连鸿 曾云 韩珩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28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BOPPPS教学模式在骨科理论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2016级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4班)的10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分为实验组(55名)和对照组(52名),分别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和传... 目的探讨BOPPPS教学模式在骨科理论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2016级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4班)的10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分为实验组(55名)和对照组(52名),分别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及理论考试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实验组在“学习兴趣浓厚,主动性强”“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内容生动直观,参与性强”“学习压力增加,课程紧张”“教学目标完成,能力提升”方面的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理论考试总分、实操考试总分及基础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按照BOPPPS模式设计理论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能提升教学效果,值得在骨科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PPPS 教学模式 骨科 理论教学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孕酮应用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志刚 郑启新 熊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6-302,共7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合孕酮应用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协同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孕酮组、BMSCs组、BMSCs+孕酮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为采用改良的Allen法建立...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合孕酮应用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协同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孕酮组、BMSCs组、BMSCs+孕酮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为采用改良的Allen法建立的脊髓损伤(SCI)模型鼠。按上述分组分别在脊髓损伤后立即将BMSCs移植到损伤部位,和(或)在脊髓损伤后第1~5天腹腔注射孕酮(8mg/kg)。脊髓损伤术后第0、3、7、14、21、28天用BBB评分法评价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脊髓损伤后第0天和第28天局部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髓磷脂碱性蛋白(MBP)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孕酮或BMSCs移植单独应用均可以有效促进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二者联合运用效果更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第0天各脊髓损伤组局部组织BDNF、MBP和GAP-43的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第28天孕酮组、BMSCs组和BMSCs+孕酮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孕酮+BMSCs组的表达水平最高。结论单纯孕酮或BMSCs移植均能促进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之一可能是上调损伤局部BDNF、MBP和GAP-43的表达水平,促进髓鞘和神经元再生,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孕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脊柱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被引量:9
5
作者 张俊 余化龙 +2 位作者 刘亚东 黄晓华 管景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9期90-93,102,共5页
目的研究脊柱内镜下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2013年8月~2015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所有患者均在... 目的研究脊柱内镜下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2013年8月~2015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所有患者均在脊柱内镜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组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后均获得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术后不同时间腰背疼痛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卧床休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7 d及1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3个月及1年的OD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同时可明显改善疼痛及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椎旁肌间隙入路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钢板内固定联合喙锁韧带修复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6
作者 徐昕 董耘 田大为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1106-1108,共3页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联合喙锁韧带修复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粉碎性锁骨骨折患者76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锁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在常规锁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喙锁韧带修复。对比两组术...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联合喙锁韧带修复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粉碎性锁骨骨折患者76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锁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在常规锁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喙锁韧带修复。对比两组术中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肩锁关节评分及总体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且肩锁关节解剖复位,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局部感染、血管损伤、钢板断裂、疼痛性关节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两组的肩锁关节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但研究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研究组的总体优良率为97.4%,高于对照组的81.6%(P<0.05)。结论喙锁韧带修复不增加对粉碎性锁骨骨折患者的创伤,且会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改善肩锁关节的近期与远期稳定性,提高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粉碎性 喙锁韧带 修复
下载PDF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镇痛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戴繁林 张鹏 +3 位作者 时晓亚 黄晓华 王小武 王丹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第12期1121-1124,共4页
目的观察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arthroplasty,TKA)中,关节周围注射镇痛方案对不同骨量患者镇痛作用的差异性。方法前瞻性观察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间行单侧初次TKA的女性患者120例,年龄48-78岁,平均65.6岁。根据骨... 目的观察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arthroplasty,TKA)中,关节周围注射镇痛方案对不同骨量患者镇痛作用的差异性。方法前瞻性观察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间行单侧初次TKA的女性患者120例,年龄48-78岁,平均65.6岁。根据骨量情况平均分为三组,每组40例;A组:骨量正常;B组:骨量减少;C组:骨质疏松。记录三组术后8h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和术后24~36h初次下地后的VAS,A组平均评分分别为4.3分和4.4分,B组5.2分和5.7分,C组6.9分和7.4分。观察三组之间评分的差异性,结果三组疼痛评分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关节周围注射镇痛方案对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越低的患者镇痛效果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成形术 关节周围注射 疼痛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下肢关节运动功能锻炼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辉 曹素 董文君 《骨科》 CAS 2017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康复期下肢关节的运动功能锻炼方法与效果。方法2011年7月至2015年1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骨科择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10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的平行对照原...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康复期下肢关节的运动功能锻炼方法与效果。方法2011年7月至2015年1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骨科择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10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的平行对照原则分为常规组和改进组各52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改进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流程化运动功能锻炼。比较两组病人首次下地时间、最长步行距离、髋关节Harris评分、并发症和36条目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的情况。结果改进组病人首次下地时间明显早于常规组,术后2周改进组的最长步行距离比常规组长(均P<0.05)。康复后,改进组病人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6.5%优于常规组的61.5%(P<0.05)。改进组康复期间的尿潴留、便秘、感染、褥疮、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康复后在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等方面,改进组的得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康复期下肢关节的运动功能锻炼能减少病人术后卧床时间,提高髋关节康复的速度,降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术后病人康复更好,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康复期 下肢关节 运动功能锻炼 并发症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局部不同给药方式控制术后出血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戴繁林 熊敏 +4 位作者 张鹏 黄晓华 田大为 赵辉 王丹 《骨科》 CAS 2015年第6期298-301,共4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注射液局部不同给药方式对术后出血的控制情况。方法2012年4月至2014年11月间行单侧初次TKA的患者共计80例,年龄55.0~78.0岁,以抽... 目的前瞻性研究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注射液局部不同给药方式对术后出血的控制情况。方法2012年4月至2014年11月间行单侧初次TKA的患者共计80例,年龄55.0~78.0岁,以抽取密闭信封的方式随机等分为两组,术中采取不同的局部给药方式:试验组(40例,行TXA关节周围注射)和对照组(40例,行传统关节腔灌洗处理)。观察两组TKA术后术腔引流量的差异性,对比两组术后24 h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指标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术前Hb及H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术腔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Hb及HCT复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TXA关节周围注射的止血效果优于关节腔灌洗的局部给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局部注射治疗 失血 手术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亚东 李汉湘 +1 位作者 胡岚翔 陈虎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435-438,共4页
肱骨近端骨折是包括肱骨外科颈骨折以远1~2 cm在内及其以上部位的骨折,是常见骨折,国内报道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2.5%[1],国外报道为4%~5%[2],其中大部分为无移位或微小移位的骨折,治疗上多选择保守治疗即可达到愈合。肱骨近端骨折若伴... 肱骨近端骨折是包括肱骨外科颈骨折以远1~2 cm在内及其以上部位的骨折,是常见骨折,国内报道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2.5%[1],国外报道为4%~5%[2],其中大部分为无移位或微小移位的骨折,治疗上多选择保守治疗即可达到愈合。肱骨近端骨折若伴有明显移位,关节脱位以及粉碎性骨折,治疗上比较棘手,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存在争议,既往选择克氏针、骑缝钉以及普通钢板治疗,逐渐发展到应用三叶草钢板、AO'T'形钢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治疗 内固定 关节置换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郭卫春 周升 熊敏 《临床外科杂志》 2017年第12期926-929,共4页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分析可能影响术后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39例,根据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病人VAS、ODI、JOA及改良的MacNab标准...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分析可能影响术后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39例,根据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病人VAS、ODI、JOA及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并对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12~18个月)。依据MacNab标准,优良率为82.1%;腰腿疼痛VSA评分由术前(7.33±1.01)降至术后(2.69±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功能ODI由术前(59.08±7.16)降至术后(13.54±3.36),JOA评分由术前(14.92±3.37)升至术后(26.05±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病人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和不合并侧隐窝狭窄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症病人疗效显著,不适症状持续时间及侧隐窝狭窄是影响疗效的重要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 BEIS技术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舒适护理对腰椎患者术前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云 毛丹 +2 位作者 易蕊 李红珍 熊敏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368-37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舒适护理对择期行腰椎手术患者术前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96例拟行腰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n=98),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舒适护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2组患者睡眠质量... 目的:探讨应用舒适护理对择期行腰椎手术患者术前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96例拟行腰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n=98),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舒适护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2组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主观评价睡眠质量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对腰椎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实施舒适护理,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增加舒适感,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护理 腰椎手术 睡眠质量
下载PDF
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卫春 李军 +3 位作者 熊敏 余化龙 曾云 唐冰 《骨科》 CAS 2015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与颈椎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 Central(PMC)、MEDLINE、OVID、Google Sch...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与颈椎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 Central(PMC)、MEDLINE、OVID、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电子检索及手工检索,纳入TDR(置换组)与颈椎融合术(融合组)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根据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项目的质量。采用Rev Man5.2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8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计1 1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置换组术后2年的患者满意率、颈椎活动度(ROM)、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优于融合组,置换组术后2年的再手术率及并发症低于融合组,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DR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较颈椎融合术有优势,但仍需更多的大样本RCTs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间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脊柱融合术 META分析
下载PDF
颈椎人工间盘植入与融合固定后生物力学有限元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志勇 余化龙 +5 位作者 何宁 刘志刚 曾云 韩珩 郭乐运 熊敏 《骨科》 CAS 2014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研究颈椎人工间盘植入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后颈椎邻近节段的活动度、椎体及椎间盘内应力改变等生物力学分布的差异。方法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脊柱外科采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螺旋CT扫描分别获取在前... 目的研究颈椎人工间盘植入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后颈椎邻近节段的活动度、椎体及椎间盘内应力改变等生物力学分布的差异。方法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脊柱外科采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螺旋CT扫描分别获取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几种状态下的颈椎椎体、椎间盘、韧带断层图像,在Mimics软件中重建三维结构,然后导入Ansys10.0软件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并求解计算,分析术后患者的颈椎结构变化及椎体终板接口的位移变化和应力分布,比较研究载荷传导、生物力学分布及稳定性情况的差别。结果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后患者的邻近节段活动基本正常,融合术后患者邻近节段的活动丧失达65%~7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患者邻近节段椎体及椎间盘内应力变化较小,融合术后患者在受到压力时,邻近椎间盘内应力增加明显,内植物与终板接口处应力集中。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很小,并不影响颈椎的正常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手指操对指骨外伤术后患者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项征 田大为 《现代临床护理》 2016年第7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手指操对指骨外伤术后患者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8例指骨外伤患者,根据入院顺序编号,单号设为治疗组,双号设为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指关节训练,治疗组进行手指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效... 目的探讨手指操对指骨外伤术后患者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8例指骨外伤患者,根据入院顺序编号,单号设为治疗组,双号设为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指关节训练,治疗组进行手指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效果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手指操能促进指骨外伤术后患者手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外伤 手指操 手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不同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6
作者 沈小辉 杨菲 +1 位作者 喻伟 刘志刚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髋关节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均行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行生物固定假体植入治疗,对照组行骨水泥假体... 目的探讨不同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髋关节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均行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行生物固定假体植入治疗,对照组行骨水泥假体植入治疗。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2.1%和68.4%,切口感染、神经损伤、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和2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髋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64.22°±22.16°和134.24°±19.92°,较术前的69.33°±15.29°和71.39°±16.02°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骨水泥型假体,基于生物型假体的下肢重建在骨质疏松性髋关节骨折置换术的应用能提高术后关节活动度,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生物假体 骨质疏松
下载PDF
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志刚 熊敏 +1 位作者 余化龙 曾云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8期1048-1050,共3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相关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每组各10只。实验组在造模前1h尾静脉注射外源性CORM2。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方...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相关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每组各10只。实验组在造模前1h尾静脉注射外源性CORM2。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方法造模。对照组造模后1h注射与实验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空白组仅完成开腹和关腹操作,并术后1h注射与实验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在术后不同时间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arlov评分)、脊髓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结果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实验组Tarlov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但实验组和对照组Tarlov评分均低于空白组(P<0.05)。缺血再灌注48h后,对照组脊髓组织标本可见损伤及坏死神经元,表现为细胞核固缩或溶解,细胞质中的尼氏体消失;空白组脊髓组织标本中可见正常神经元,表现为结构呈多角形,细胞质中可见尼氏体;实验组脊髓组织标本中的神经元坏死表现介于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缺血再灌注48h,实验组与对照组IL-6、TNF-α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但实验组IL-6、TNF-α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CORM2可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卫春 周升 熊敏 《医学综述》 2017年第5期882-886,共5页
脊髓损伤(SCI)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患者及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传统的药物及手术减压等治疗疗效甚微。随着干细胞治疗研究的深入及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SCI研究的焦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因其良... 脊髓损伤(SCI)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患者及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传统的药物及手术减压等治疗疗效甚微。随着干细胞治疗研究的深入及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SCI研究的焦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因其良好的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取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和自体移植无免疫源性等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干细胞移植修复SCI的重点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BMSCs治疗SCI有了广泛的认识,这为SCI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BMSCs恢复脊髓功能的作用是确切的,但仍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骨肉瘤与骨良性病变组织中Smurf1、BMP-2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志勇 熊敏 +5 位作者 曾云 余化龙 何宁 刘志刚 韩珩 陈森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359-361,364,封2,共5页
目的:研究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1(Smad ubiquitin regulatory factor-1,Smurf1)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在骨的良性病变及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以此分析Smurf1蛋白在骨肉瘤的发生、侵袭、转移中的... 目的:研究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1(Smad ubiquitin regulatory factor-1,Smurf1)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在骨的良性病变及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以此分析Smurf1蛋白在骨肉瘤的发生、侵袭、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共收集骨组织标本120例,其中良性病变36例,骨肉瘤84例。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Smurf1和BMP-2含量,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结果:骨肉瘤组织Smurf1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织[(0.786±0.214)vs.(0.583±0.183)],BMP-2蛋白表达水平则相反[(103.57±13.23)vs.(152.19±19.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murf1与BMP-2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98,P<0.05)。结论:Smurf1可通过抑制BMP-2的表达来促进骨肉瘤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1 骨形成发生蛋白-2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双钢丝四隧道法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刚 张鹏 +3 位作者 黄晓华 王小武 赵辉 胡立新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362-364,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钢丝四隧道法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对12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行关节镜下PCL胫骨止点双钢丝四隧道固定。在关节镜监视下从胫骨内侧向撕脱骨折块两侧钻骨隧道,通过骨隧道...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钢丝四隧道法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对12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行关节镜下PCL胫骨止点双钢丝四隧道固定。在关节镜监视下从胫骨内侧向撕脱骨折块两侧钻骨隧道,通过骨隧道向关节腔穿入两根钢丝,复位骨折块,双钢丝经隧道固定骨折块。结果:12例患者均随访6~12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6周,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无骨折移位、血管神经等损伤,后抽屉试验(-);术后半年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9.60±4.03)分。结论:关节镜下双钢丝四隧道法治疗后交叉韧带撕脱性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双钢丝四隧道 膝关节 后交叉韧带 撕脱性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