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普清 刘焦枝 +6 位作者 王勇 柳娟娟 曹治华 王安平 王璞 郝世胜 丁志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11-814,共4页
目的探寻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脑卒中机制。方法发病后48 h内行MR弥散成像(DWI)证实在椎基底动脉(VBA)供血区有急性梗死灶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按相关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 目的探寻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脑卒中机制。方法发病后48 h内行MR弥散成像(DWI)证实在椎基底动脉(VBA)供血区有急性梗死灶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按相关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并对两组的脑梗死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症状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15例,其中动脉主干狭窄>50%的脑梗死患者58例(50.4%),心源性脑栓塞患者10例(8.7%)。动脉粥样硬化组最常见狭窄部位是椎动脉V4段(51.7%),其次是基底动脉中段及VBA接合处(41.4%)。多发性梗死在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分别为60.3%和70%(P=0.820);双侧梗死在两组分别为43.1%和50%(P=0.951);基底动脉终末支的远端梗死在两组分别为50%和70%(P=0.408)。结论后循环动脉病变以颅内段为主;多发性梗死是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重要特征;动脉-动脉性栓塞是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的重要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栓塞 脑梗死模式 后循环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汤丽丽 燕敏 +3 位作者 杨文梓 魏宗婷 方芳 王普清 《中国医药》 2016年第12期1871-1875,共5页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ICU收治的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ICU收治的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无菌、口腔、吸痰及心理、呼吸机及鼻胃、药物及营养等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肺部感染控制率、并发症发生率、重症监护时间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总肺部感染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7%(55/60)比75.0%(45/60)、90.0%(54/60)比73.3%(44/60)],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3%(5/60)比23.3%(14/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59例)重症监护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56例)[(46±7)h比(76±11)h],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9±8)分比(76±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肺部感染控制率,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重症监护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脑梗死 重症监护病房 肺部感染 护理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及其危险因素
3
作者 王普清 王安平 +7 位作者 曹治华 王璞 陈华先 宋金辉 黄瓅 周佩洋 王守安 王勇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5期330-333,共4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2)责任动脉供血区新的卒中;(3)服药依从性。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42例,121例(85.2%)完成随访,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6例(13.2%),其中12例(75%)复发位于病变血管同侧。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P=0.017)、糖尿病(P=0.017)和动脉重度狭窄(P=0.030)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OR=3.719,P=0.005)、糖尿病(OR=1.842,P=0.029)和动脉重度狭窄(OR=1.503,P=0.045)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复发明显相关。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较高;有糖尿病、动脉重度狭窄和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部位与危险因素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
4
作者 曹治华 王安平 +6 位作者 陈华先 宋金辉 王璞 黄瓅 周佩洋 王守安 王普清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1年第6期685-687,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危险因素与颅内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和狭窄部位的相关性。方法:以64排CTA作为检测手段,142例患者纳入研究,将狭窄率在中度、重度及闭塞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而血管正常及轻度狭窄(≤29%)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16个因素在观察组... 目的:探讨血管危险因素与颅内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和狭窄部位的相关性。方法:以64排CTA作为检测手段,142例患者纳入研究,将狭窄率在中度、重度及闭塞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而血管正常及轻度狭窄(≤29%)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16个因素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行对比分析,并对危险因素与狭窄部位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高血压史(P=0.00)、糖尿病史(P=0.008)、脑卒中史(P=0.008)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塞史、高血压史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与狭窄部位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有血脂异常史的患者更易在前后循环同时出现狭窄;而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脑梗死史、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与狭窄部位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梗塞史、高血压史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血脂异常史的患者更易在前后循环同时出现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颅内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甲钴胺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守安 李承晏 +4 位作者 张贵斌 周佩洋 王璞 杨军 冯玉华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3-716,共4页
目的评价甲钴胺治疗对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栓塞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神经科自2007年7月至2013年1月收治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动眼神经麻痹患者56例,随访55例,其中27例行单纯动脉瘤栓塞术,28例行... 目的评价甲钴胺治疗对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栓塞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神经科自2007年7月至2013年1月收治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动眼神经麻痹患者56例,随访55例,其中27例行单纯动脉瘤栓塞术,28例行动脉瘤栓塞术+甲钴胺治疗,随访并比较患者术后1年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情况。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年以上。55例患者中31例动眼神经完全恢复(56.4%),19例部分恢复(34.5%),5例(9.1%)无恢复;其中动脉瘤栓塞术+甲钴胺治疗组完全恢复20例(71.4%1,单纯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组完全恢复11例(4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栓塞术结合甲钴胺治疗能促进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栓塞 预后 甲钴胺
原文传递
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在栓塞术后的恢复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守安 李承晏 +4 位作者 张贵斌 周佩洋 王璞 杨军 冯玉华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在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恢复情况以及影响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神经科自2007年7月至2013年1月行动脉瘤栓塞术的随访资料完整的55例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在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恢复情况以及影响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神经科自2007年7月至2013年1月行动脉瘤栓塞术的随访资料完整的55例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情况,以及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探讨可能影响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的因素。结果 随访1年以上,31例(56.4%)完全恢复,19例(34.5%)部分恢复,5例(9.1%)无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栓塞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的相关因素是术前麻痹程度(OR=5.366,95%CI:1.253~22.974,P=0.024)、术前麻痹时间(OR=5.518,95%CI:1.398~21.774,P=0.015)、甲钴胺治疗与否(OR=6.988,95%CI:1.659~29.431,P=0.008)。 结论 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可促进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好转,术前不全麻痹、术前麻痹时间短、使用甲钴胺治疗是影响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栓塞 恢复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栓塞手术前后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守安 张贵斌 +3 位作者 周佩洋 王璞 杨军 冯玉华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30-834,共5页
目的分析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栓塞手术前后的临床特点,为今后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收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神经科自2007年7月至2013年1月开展的“考察甲钴胺对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 目的分析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栓塞手术前后的临床特点,为今后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收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神经科自2007年7月至2013年1月开展的“考察甲钴胺对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中的55例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病特点及术后恢复特点。结果(1)术前完全麻痹组患者与部分麻痹组患者的动眼神经麻痹时间分别为(12.24±5.33)d和(8.90±3.5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55例患者中31例完全恢复(56.36%),19例部分恢复(34.55%),5例(9.09%)随访1年无变化。好转者中大部分病例(41/50)在动脉瘤栓塞术后3月内开始好转,其中术后30d内开始好转者与术后30d后开始好转者获得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3131例完全恢复者中,术后6月内完全恢复25例(80.65%),术后1年内完全恢复30例(96.77%),1年后完全恢复1例(3.23%);从开始恢复至完全恢复持续时间〈3月者24例(77.42%),〉3月者7例(22.58%)。(4)栓塞术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过程是:提上睑肌最先恢复,之后是内直肌、上直肌、瞳孔括约肌、睫状肌。部分恢复患者常遗留有上视时复视及瞳孔异常。结论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是否完全麻痹与术前动眼神经麻痹时间显著相关。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可促进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好转。栓塞术后动眼神经麻痹较早开始恢复者更易获得完全恢复。患者先发生瘫痪的肌肉常常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栓塞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加重的BPV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忠志 王普清 《现代医学》 2016年第9期1211-1215,共5页
目的:探究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发生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血压变异性(BPV)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60例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确诊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将160例... 目的:探究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发生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血压变异性(BPV)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60例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确诊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将160例病例分为恶化组(16例)和稳定组(144例)。比较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BPV,包括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变异系数(24 hCVS_(BP)、24 hCVD_(BP))、白昼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变异系数(dCVS_(BP)、dCVD_(BP))、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变异系数(nCVS_(BP)、nCVD_(BP))。通过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BPV相关因素。结果:恶化组患者的24 hCVS_(BP)、24 hCVD_(BP)、dCVS_(BP)以及dCVD_(BP)均较稳定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40、32.330、29.554、34.584;均P=0.000);两组患者的nCVS_(BP)和nCVD_(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4、1.744;P=0.235、0.08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24 hCVS_(BP)和dCVS_(BP)升高会增加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发生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P=0.0017、0.0295)。结论:24 h BPV和白昼BPV升高是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一大危险因素,因此,在脑梗死的急性期及其二级预防中应密切关注B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梗死 卒中 神经功能 血压变异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