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图像伪影及其解决方案 被引量:15
1
作者 赵传军 王烈伟 《中国医疗设备》 2014年第4期166-167,共2页
本文列举了常见的几种CT图像伪影,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旨在为临床科室提供避免伪影以得到高质量CT图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CT图像 图像伪影 容积效应伪影 金属伪影 运动伪影
下载PDF
CT引导下选择性穿刺圆孔射频热凝术在上颌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传军 王烈伟 《中国医疗设备》 2014年第9期116-117,72,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选择性穿刺圆孔射频热凝术在上颌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CT引导下,对18例上颌神经痛患者进行穿刺并对穿刺位置进行验证;确保穿刺位置无误后,对靶区域的上颌神经进行射频热凝毁损。结果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2例,减...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选择性穿刺圆孔射频热凝术在上颌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CT引导下,对18例上颌神经痛患者进行穿刺并对穿刺位置进行验证;确保穿刺位置无误后,对靶区域的上颌神经进行射频热凝毁损。结果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2例,减轻4例,无缓解2例,总有效率88.8%;经6个月随访,4例复发。结论 CT引导下选择性穿刺圆孔射频热凝术治疗定位准确、疗效好、操作简单,适用于上颌神经痛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下穿刺 上颌神经痛 射频热凝术
下载PDF
烟雾病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李杨 杨峰 余河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20-222,封3,共4页
目的:探讨烟雾病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表现,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血管成像检查并临床确诊的烟雾病患者27例,在ADW4.3工作站上对原始图像做二维及三维处理: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剪影后... 目的:探讨烟雾病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表现,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血管成像检查并临床确诊的烟雾病患者27例,在ADW4.3工作站上对原始图像做二维及三维处理: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剪影后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总结烟雾病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特点。结果:27例双侧颈内动脉远段、大脑前动脉及中动脉近端狭窄、闭塞20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5例,双侧大脑前动脉并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2例,5例双侧大脑后动脉代偿性增粗;3例合并基底动脉动脉瘤,2例合并大脑后动脉动脉瘤;27例均可见周围紊乱血管影,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粗大、增多、迂曲延长。VR图像有利于显示狭窄闭塞段与周围骨性结构空间关系,但在显示评价脑底增生小血管和侧支血管方面不及MIP和MPR。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可以清晰的显示烟雾病血管改变特点及周围侧支血管网,检查方法简单、快捷、无创伤,容积再现及剪影后容积再现可以直观显示病变周围空间结构关系,可作为诊断烟雾病的首选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应用CT诊断冠心病引起脑组织病变的临床价值探讨
4
作者 王立莎 《中国医药导刊》 2013年第3期424-425,共2页
目的:探讨CT诊断冠心病引起脑组织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选取的100例冠心病引起脑组织病变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其中老年组54例,非老年组46例,采用CT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检查结果、两组的CT特点和所出现的临床... 目的:探讨CT诊断冠心病引起脑组织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选取的100例冠心病引起脑组织病变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其中老年组54例,非老年组46例,采用CT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检查结果、两组的CT特点和所出现的临床表现。结果:CT检查显示局限性低密度区改变、豆状核边界不清、大脑中动脉区改变和双侧额极低密度改变等病灶非常明确,具有较高的阳性诊断率;非老年组患者CT检查显示的单侧脑组织病灶明显多于老年组,显示的多脑组织病灶则明显较老年组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患者的构音障碍、偏瘫和意识障碍等明显较非老年组多见,而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头晕和头痛等症状明显少于非老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常规CT扫描检查对于冠心病引起脑组织病变的患者的诊断具有比较重要的临床价值,与临床表现结合可对患者做出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诊断 临床价值 冠心病 脑组织病变
下载PDF
双侧小脑梗死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普清 刘焦枝 +6 位作者 王勇 柳娟娟 曹治华 王安平 王璞 郝世胜 丁志刚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4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寻双侧小脑梗死的模式和机制。方法经MRI弥散成像(DWI)证实急性期小脑梗死的患者,根据梗死灶的分布将患者分为单侧小脑梗死组(UCI)和双侧小脑梗死组(BCI),并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血管分布、小脑以外梗死灶以及病因进行了比较。结... 目的探寻双侧小脑梗死的模式和机制。方法经MRI弥散成像(DWI)证实急性期小脑梗死的患者,根据梗死灶的分布将患者分为单侧小脑梗死组(UCI)和双侧小脑梗死组(BCI),并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血管分布、小脑以外梗死灶以及病因进行了比较。结果因急性卒中入院的115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56例为小脑梗死或小脑合并其它部位梗死,其中单侧小脑梗死36例(64.3%),双侧小脑梗死20例(35.7%)。基线资料比较显示,脑卒中史(P=0.002)、纤维蛋白元水平(P=0.036)和入院时NIHSS评分(P=0.001)在双侧小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单侧小脑梗死组。按血管分布区划分,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小脑梗死发生率最高,且更多发生单侧小脑梗死(P=0.006);而双侧小脑梗死更常见于PICA+小脑上动脉(SCA)供血区(P=0.004)。双侧小脑梗死组合并小脑以外梗死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侧小脑梗死组(P=0.002),特别是合并幕下梗死灶常见(P=0.022)。在卒中机制上,双侧小脑梗死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更多见(P=0.041),责任动脉病变主要是在椎动脉V4段、V4段与BA接合处的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双侧小脑梗死并不少见,常见于PICA+SCA供血区;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源性栓塞是其卒中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模式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及其危险因素
6
作者 王普清 王安平 +7 位作者 曹治华 王璞 陈华先 宋金辉 黄瓅 周佩洋 王守安 王勇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5期330-333,共4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2)责任动脉供血区新的卒中;(3)服药依从性。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42例,121例(85.2%)完成随访,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6例(13.2%),其中12例(75%)复发位于病变血管同侧。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P=0.017)、糖尿病(P=0.017)和动脉重度狭窄(P=0.030)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OR=3.719,P=0.005)、糖尿病(OR=1.842,P=0.029)和动脉重度狭窄(OR=1.503,P=0.045)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复发明显相关。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较高;有糖尿病、动脉重度狭窄和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