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系性的探寻与中国哲学史书写范式的革新——以《墨子》为例
1
作者 周海春 Chi Zhen 《孔学堂》 2015年第3期81-87,214,215,216,217,218,219,220,221,222,223,224,225,共19页
从外在的角度入手解读经典容易导致对经典自身逻辑的忽视,甚至被肢解。内观法叙述文本的出发点是寻找文本的最高哲学范畴和最基础哲学范畴,关注范畴或者观念在整个观念或者思想系统中的层次性和相对地位,关注对文本自身思维进程和思维... 从外在的角度入手解读经典容易导致对经典自身逻辑的忽视,甚至被肢解。内观法叙述文本的出发点是寻找文本的最高哲学范畴和最基础哲学范畴,关注范畴或者观念在整个观念或者思想系统中的层次性和相对地位,关注对文本自身思维进程和思维方法的把握。内观法对文本的书写,其核心线索一定是文本自身的思维进程。《墨子》的最高范畴无疑的是"天"和"天志"。"仪法"显示基本思维进程。《墨子》前半部分思想自成体系,其主要的范畴是天、天志、天意、正、兼、义正、力正、天德、贼、利、三表等等。这些范畴具有体系性。内观法为体系法,其实质即展示哲学个性的个性法和哲学创新的创新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体系 范式
下载PDF
“人情”的道德现象学分析
2
作者 周海春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17年第1期87-93,共7页
人情是一个中国文化中使用广泛的概念,其内涵较为复杂,其中有情,但又无情,其中有公正,但也会制造不公正。人情有两面性,需要克服人情的局限性,发展健康的人情关系。
关键词 人情 公平 需求
下载PDF
《论语》中的父子伦常
3
作者 周海春 《文化发展论丛》 2015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父子伦常的重点应该是对弱者的照顾.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 子女是关照的重点.当然这其中会赋予成年人以较高的付出的期待, 而年幼的子女和年老的父母则处在接受者的地位.这既是正义的,也 是慷慨的.正义的是说这种伦常关系符合付出和获得... 父子伦常的重点应该是对弱者的照顾.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 子女是关照的重点.当然这其中会赋予成年人以较高的付出的期待, 而年幼的子女和年老的父母则处在接受者的地位.这既是正义的,也 是慷慨的.正义的是说这种伦常关系符合付出和获得的对应关系.成 年人对父母的付出对等于父母相应的付出,成年人的付出和从父母那里的获得是对应的.而对子女的付出和将来子女对自己的付出相对 应.这是代际正义的要求.由于时代的原因,这种对应不是一一等值的,不过总体上存在一个模糊的对应性.慷慨和仁爱恰好就在于这种 模糊性要求不计较获得和付出无条件地照顾弱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父子伦常
下载PDF
德福平衡原理视角下的经济不平等与社会公正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海春 《文化发展论丛》 2014年第3期31-66,共36页
价值涉及对不同事物的价值估价,中国文化中的“德”与“福”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对价关系。德福平衡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悠久的历史,《国语·晋语》明确提出这一思想。“德”和“福”的内容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是不断拓展的,“德”是... 价值涉及对不同事物的价值估价,中国文化中的“德”与“福”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对价关系。德福平衡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悠久的历史,《国语·晋语》明确提出这一思想。“德”和“福”的内容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是不断拓展的,“德”是“福”的基础,“德”平衡着“福”,构成了“福”不断增长的基础和动力。在诸多美德中,节俭是具有道德完备性的美德,而过于追求福的享受不具有善的完备性。公正不仅存在于福利多样性之间,还存在于福利和功德之间。当人关注心灵的无限性自身的时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觉悟的时候。对福利的渴望减弱了,福利的不平等的动机因素也减弱了,这一点是中国文化传统避免社会不公带来社会动荡的重要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价值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