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孝文化传统看贾宝玉的结局 |
陈国学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2
|
经典文学文本解读与人文素质的提高 |
肖朗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3
|
"互文性"理论涵盖的文学基础理论问题 |
郝永华
|
《理论与创作》
|
2005 |
4
|
|
4
|
两种“先锋”都值得肯定——也谈先锋文学的终结与转型 |
余志平
|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
2006 |
0 |
|
5
|
反思语文对话教学的误区 |
王随仁
|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6
|
论萧红小说中的战争书写 |
方华蓉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7
|
论《故事新编》的荒诞感 |
江胜清
|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4 |
6
|
|
8
|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复仇描写 |
王建平
|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9
|
文化复兴与国民性重建——论周作人对古希腊文化的误读 |
黎杨全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0
|
美国NBPTS优秀教师专业标准与评估 |
乐中保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
2008 |
5
|
|
11
|
芥川《南京的基督》:病的隐喻与文化冲突 |
黎杨全
|
《日本研究》
CSSCI
|
2009 |
3
|
|
12
|
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创作的价值分化与价值调整 |
周水涛
|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13
|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山东地方特色 |
王建平
|
《蒲松龄研究》
|
2008 |
4
|
|
14
|
美国高中优秀语文教师专业标准及启示 |
乐中保
|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
2008 |
4
|
|
15
|
中日“怪异儿”故事比较——以中国《豆囝》、《枣孩》与日本《桃太郎》为例 |
贾平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16
|
论汉川善书的传播 |
贾平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7
|
论《水浒传》中的复仇描写 |
王建平
|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18
|
论《亮剑》的英雄塑造对传统军旅小说的突破 |
周水涛
张飞
|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08 |
4
|
|
19
|
论冯镇峦的两段《聊斋志异》评论 |
陈国学
|
《蒲松龄研究》
|
2007 |
2
|
|
20
|
《珊瑚》中的婆母沈氏形象探析 |
王建平
|
《蒲松龄研究》
|
2010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