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茶黄素速溶红茶的酶促氧化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刘金鑫 李晓洁 +3 位作者 李建华 谈亚丽 杜维力 李啸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5-194,共10页
为实现夏秋绿茶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以夏秋绿茶为原料,开发一款高茶黄素速溶红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酶促氧化工艺条件,最后对产品的感官评价、理化指标及香气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优工艺为:酶添加量1/1000(... 为实现夏秋绿茶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以夏秋绿茶为原料,开发一款高茶黄素速溶红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酶促氧化工艺条件,最后对产品的感官评价、理化指标及香气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优工艺为:酶添加量1/1000(mL/mL),pH4.90,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4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产品清香可口,汤色橙红透亮,茶黄素含量高达2.11%±0.04%,理化指标均达到相关标准要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共检测出70种香气组分,包括醇类16种,酮类15种,醛类6种,酯类9种,酸类5种,酚类4种,碳氢类5种,其他10种。其中醇类相对含量占比最高,高达32.34%±0.14%,整体香气轮廓主要呈现青草香与花香。该研究结果为我国茶叶深加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溶红茶 茶黄素 响应面法 酶促氧化 香气组分
下载PDF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茶多酚的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晓洁 刘金鑫 +3 位作者 李建华 谈亚丽 杜维力 李啸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14-223,共10页
为优化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对比14种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解吸特性,在筛选出适宜的树脂型号后,利用单因素与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提纯工艺要求,并进一步考察了树脂的重复使用和再生次数。同时,以V_(C)... 为优化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对比14种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解吸特性,在筛选出适宜的树脂型号后,利用单因素与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提纯工艺要求,并进一步考察了树脂的重复使用和再生次数。同时,以V_(C)为对照采用体外实验考察纯化前、后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LX-8树脂对茶多酚的吸附-解吸效果最好,可重复使用5次、再生6次。其最佳纯化工艺条件:100 mL浓度为6.4 mg/mL,pH5.4的茶汤以1.0 mL/min流速上样至LX-8树脂后,经180 mL 76%乙醇溶液以1.0 mL/min流速解吸,在该条件下茶多酚的回收率为86.9%,纯度为74.6%。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纯化后茶多酚的总抗氧化能力、清除DPPH·和·OH的能力均有显著性增加,且随着浓度的增大,其抗氧化能力增强,其总抗氧化能力(1 mg/mL)为80.59 U/mL,对DPPH·和·OH清除能力的IC_(50)值分别为0.0326和0.4167 mg/mL。虽然低于V_(C)的抗氧化活性,但均高于纯化前的茶多酚,说明通过该工艺,能够显著提高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且当纯化后茶多酚浓度为1 mg/mL时,其DPPH·清除率已经接近V_(C)的DPPH·清除率,本研究为茶多酚的工业化生产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大孔吸附树脂 纯化 再生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海拔与树龄对五峰县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丁世宇 刘金鑫 +4 位作者 李晓洁 李建华 谈亚丽 王雪 李啸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36-243,共8页
目的探究海拔、树龄对湖北五峰县夏季茶树鲜叶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方法以湖北五峰县海拔217~934 m之间采集的14份茶树一芽二叶鲜叶样本为研究对象,对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因以及部分儿茶素单体含量进行测定,并结合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究海拔、树龄对湖北五峰县夏季茶树鲜叶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方法以湖北五峰县海拔217~934 m之间采集的14份茶树一芽二叶鲜叶样本为研究对象,对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因以及部分儿茶素单体含量进行测定,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来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茶多酚含量在海拔217~820m范围内随海拔上升而升高,树龄10年时含量最低;咖啡因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树龄无显著相关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海拔610 m处达到最大值;酚氨比结果显示,树龄小于15年且海拔610 m以下的茶叶可能更适合制作绿茶,710 m以上的可能更适合制作发酵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提取出前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6.21%,可以将14份茶树样本以500 m海拔为界限大致分为两类,且500 m海拔以上的茶树鲜叶中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更高。结论不同海拔和树龄的茶叶各生化成分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研究不同条件下茶叶成分含量为五峰县夏季茶树鲜叶的利用和加工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海拔 树龄 生化成分 酚氨比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