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潜意识:收敛与逸出——鲁迅、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比较论 被引量:3
1
作者 杨迎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6-58,共3页
鲁迅与施蛰存都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并且都赞同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理论,将其体现在作品中。但由于他们思想性格和艺术追求的差异,使他们的创作有着明显的不同。施蛰存在表现潜意识时直率而显露,鲁迅则含蓄而隐蔽;施蛰存的小说大多是... 鲁迅与施蛰存都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并且都赞同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理论,将其体现在作品中。但由于他们思想性格和艺术追求的差异,使他们的创作有着明显的不同。施蛰存在表现潜意识时直率而显露,鲁迅则含蓄而隐蔽;施蛰存的小说大多是对自己潜意识的表现,鲁迅则不仅常常解剖自己,也常常解剖别人;施蛰存体现出都会青年的感伤情怀,鲁迅则体现出思想启蒙者的忧患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潜意识 心理分析 比较
下载PDF
精神浮荡下的心灵镜像——郭沫若小说中自我形象的人格特征与隐喻意义论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兴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2-145,共4页
郭沫若前、后期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在精神内质上有一个从“实在化的我”向“虚化的我”亦即逐渐否定自我的转换历程,其人格特征则相对恒一。本文从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二元对立与感觉变形、趋时善变与内在恒一等三个方面对此作了分析。... 郭沫若前、后期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在精神内质上有一个从“实在化的我”向“虚化的我”亦即逐渐否定自我的转换历程,其人格特征则相对恒一。本文从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二元对立与感觉变形、趋时善变与内在恒一等三个方面对此作了分析。本文认为,郭沫若小说中的自我形象与创作主体之间形成了“主体间性”,前者是后者的心灵镜像,其命运际遇可视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叙事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小说 自我形象 心灵镜像 叙事隐喻 艺术风格
下载PDF
新时期施蛰存研究述评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迎平 《中国文学研究》 2000年第1期89-92,共4页
新时期对施蛰存的研究 ,由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逐渐深入 ,范围逐渐拓宽 ;这一研究 ,深刻反映了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前进脚步。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这一研究必将结出新的硕果。
关键词 当代 文学研究 施蜇存研究 综述 现实主义
下载PDF
《红楼梦》:民族生存的悲剧体验──对宗法制婚姻家族在民族生存中的透视
4
作者 吴瑞霞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7-89,共3页
本文认为《红楼梦》通过对以血缘婚姻为纽带,以家族利益为轴心的宗法制大家族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民族生存方式的悲剧体验。
关键词 《红楼梦》 宗法制婚姻家族 民族生存 悲剧体验
下载PDF
漂泊在“之间”的歌者——《关于一种深秋的纪念》评析
5
作者 李兴阳 田文强 《写作》 2004年第4期36-37,共2页
李诗德是一位年青的老诗人,自八十年代初迷恋诗歌创作,至今已二十余年。即使是在诗歌命运低迷的日子,诗德也没有放弃诗歌创作,一写就是二十多个春秋,于是就有了《关于一种深秋的纪念》这样优秀的诗作,就有了负载优秀诗作的《漏网... 李诗德是一位年青的老诗人,自八十年代初迷恋诗歌创作,至今已二十余年。即使是在诗歌命运低迷的日子,诗德也没有放弃诗歌创作,一写就是二十多个春秋,于是就有了《关于一种深秋的纪念》这样优秀的诗作,就有了负载优秀诗作的《漏网之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一种深秋的纪念》 李诗德 诗歌 漂泊精神 意象
下载PDF
一个人的记忆与一代人的记忆——《太阳落山的时刻》评析
6
作者 李兴阳 《写作》 2005年第12期41-43,共3页
饥饿,将一群“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驱赶到村外的小山上,摘芭茅,嚼草根;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又将这群依然饥饿的孩子唤回村里,权威的广播、非同寻常的讣告与哀乐中止了他们各执已见的吵闹。当他们认为“不会死”的“毛爷爷”被证... 饥饿,将一群“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驱赶到村外的小山上,摘芭茅,嚼草根;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又将这群依然饥饿的孩子唤回村里,权威的广播、非同寻常的讣告与哀乐中止了他们各执已见的吵闹。当他们认为“不会死”的“毛爷爷”被证实是真的死了的时候,他们和所有虔敬的人们一样,堕入广漠无边的巨大恐惧中。心灵深处的激荡与那一刻血红的夕阳,就在这一代人的心中定格成了“永恒的时间照”。人们大概不会忘记毛泽东这位历史巨人的逝世及其给中国历史带来的转折,但大都会忽略这一事件在一代人心里形成的如此强烈的精神振荡。陈永华似乎是一个不善于忘却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太阳 个人 六十年代 毛泽东 大都会 陈永华 饥饿 孩子 中止
下载PDF
崛起的西部新小说家群
7
作者 李兴阳 《写作》 2006年第10期21-22,共2页
中国西部文学,在西部多民族文化与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语境中,经过近30年的倡导和发展,现在已进入新的收获时期,其最醒目的标志就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新小说家群的出现与迅速崛起。他们的出现与崛起,成为西部乃至整个中国文坛令... 中国西部文学,在西部多民族文化与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语境中,经过近30年的倡导和发展,现在已进入新的收获时期,其最醒目的标志就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新小说家群的出现与迅速崛起。他们的出现与崛起,成为西部乃至整个中国文坛令人瞩目的文学新景观。新进的西部小说作家,因各自的精神向度、价值选择与艺术追求不同,大致分布在如下几个小说群落里,有的作家则同时活跃在几个新小说群落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部文学 小说家 20世纪90年代 小说作家 西部大开发 多民族文化 时代语境
下载PDF
感情永远不退休——《郑达山退休》评析
8
作者 李兴阳 霍萍 《写作》 2004年第1期42-44,共3页
郑达山是部长级的官人,退休前他以人为的距离疏离感情,退休后他想消除距离拥有感情,但最终陷在感情能否真实拥有的焦虑中。这是《郑达山退休》讲述的故事,它出自一个感情正走向成熟的女大学生之手,笔墨稚嫩,却书写着一个并不稚嫩的话题... 郑达山是部长级的官人,退休前他以人为的距离疏离感情,退休后他想消除距离拥有感情,但最终陷在感情能否真实拥有的焦虑中。这是《郑达山退休》讲述的故事,它出自一个感情正走向成熟的女大学生之手,笔墨稚嫩,却书写着一个并不稚嫩的话题,即对日益荒芜的感情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达山退休》 作品评析 微型小说 人物形象 精神结构 情感体验 角色变换 自恋情结
下载PDF
逃离与狂欢——“网上的日子”评析
9
作者 李兴阳 《写作》 2002年第11期35-36,共2页
《网上的日子》是一位“网络新生代”的生活手记。它不是时下喧嚣不已的“网络文学”,却是与网络有关的文学,初读的感觉颇为新奇怪异。“网络”、“网络生活”、“网络新生代”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中学生的作文与年轻写手的习作中,这似... 《网上的日子》是一位“网络新生代”的生活手记。它不是时下喧嚣不已的“网络文学”,却是与网络有关的文学,初读的感觉颇为新奇怪异。“网络”、“网络生活”、“网络新生代”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中学生的作文与年轻写手的习作中,这似乎不只是一种写作题材的新拓展,却更像在给人们昭示“e时代”网络文化对传统纸介质写作的渗透与颠覆。设若以这样的眼光解读《网上的日子》,“逃离”与“狂欢”作为“网络新生代”的一种精神状态与话语方式,就可意味深长地突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上的日子》 写作题材 左俊 散文 评论
下载PDF
种一棵菩提树给父亲和他的牛——《父亲和他的牛》评析
10
作者 李兴阳 李兴潮 《写作》 2006年第3期37-39,共3页
走出乡村的人们。其实很难走出关于乡村的记忆。曾经生活过的那片故土。故土上的庄稼。庄稼里的父老乡亲.还有晨雾暮霭里的鸡呜狗吠.还有春绿秋黄里的牛羊.还有自己留下的深深浅浅的生命足迹.这一切就像斩不断的流水,奔涌在心灵深... 走出乡村的人们。其实很难走出关于乡村的记忆。曾经生活过的那片故土。故土上的庄稼。庄稼里的父老乡亲.还有晨雾暮霭里的鸡呜狗吠.还有春绿秋黄里的牛羊.还有自己留下的深深浅浅的生命足迹.这一切就像斩不断的流水,奔涌在心灵深处最温暖的一角。不论走到哪里.过去的记忆都会参与到现实的行为中。也会显露在这样或那样关于乡土的讲述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和他的牛》 中国 当代 文学评论 散文
下载PDF
“荷塘”的“流水”?
11
作者 刘晓然 《写作》 2008年第1期43-44,共2页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话: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关键词 《荷塘月色》 流水 朱自清 叶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