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说家施蛰存对戏剧的关注和贡献 被引量:1
1
作者 杨迎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1-155,共5页
小说家施蛰存是戏剧的"门外汉",从来没有写过一个剧本,但他的外国独幕剧翻译和《外国独幕剧选》的编译出版,对中国现代戏剧是有贡献的,对新时期的现代派戏剧是有着启发和示范作用的,他的现代思想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戏剧朝着&qu... 小说家施蛰存是戏剧的"门外汉",从来没有写过一个剧本,但他的外国独幕剧翻译和《外国独幕剧选》的编译出版,对中国现代戏剧是有贡献的,对新时期的现代派戏剧是有着启发和示范作用的,他的现代思想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戏剧朝着"现代"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翻译 独幕剧 贡献
下载PDF
模糊语言与明晰语言之间的互补性选择 被引量:1
2
作者 黎千驹 《写作》 2006年第8期37-38,共2页
人们在讨论明晰语言与模糊语言的选择之时,往往喜欢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考虑选择哪一种更好。其实,人们在表达某一个意思的时候,并不都只能是在明晰与模糊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相反,常常是把明晰语言与模糊语言结合起来交替使用... 人们在讨论明晰语言与模糊语言的选择之时,往往喜欢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考虑选择哪一种更好。其实,人们在表达某一个意思的时候,并不都只能是在明晰与模糊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相反,常常是把明晰语言与模糊语言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即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时候,往往上文使用模糊语言,下文则使用明晰语言,从而使模糊语言与明晰语言达到互补的功效。例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言 明晰 语言环境 意思
下载PDF
漂泊在“之间”的歌者——《关于一种深秋的纪念》评析
3
作者 李兴阳 田文强 《写作》 2004年第4期36-37,共2页
李诗德是一位年青的老诗人,自八十年代初迷恋诗歌创作,至今已二十余年。即使是在诗歌命运低迷的日子,诗德也没有放弃诗歌创作,一写就是二十多个春秋,于是就有了《关于一种深秋的纪念》这样优秀的诗作,就有了负载优秀诗作的《漏网... 李诗德是一位年青的老诗人,自八十年代初迷恋诗歌创作,至今已二十余年。即使是在诗歌命运低迷的日子,诗德也没有放弃诗歌创作,一写就是二十多个春秋,于是就有了《关于一种深秋的纪念》这样优秀的诗作,就有了负载优秀诗作的《漏网之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一种深秋的纪念》 李诗德 诗歌 漂泊精神 意象
下载PDF
一个人的记忆与一代人的记忆——《太阳落山的时刻》评析
4
作者 李兴阳 《写作》 2005年第12期41-43,共3页
饥饿,将一群“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驱赶到村外的小山上,摘芭茅,嚼草根;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又将这群依然饥饿的孩子唤回村里,权威的广播、非同寻常的讣告与哀乐中止了他们各执已见的吵闹。当他们认为“不会死”的“毛爷爷”被证... 饥饿,将一群“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驱赶到村外的小山上,摘芭茅,嚼草根;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又将这群依然饥饿的孩子唤回村里,权威的广播、非同寻常的讣告与哀乐中止了他们各执已见的吵闹。当他们认为“不会死”的“毛爷爷”被证实是真的死了的时候,他们和所有虔敬的人们一样,堕入广漠无边的巨大恐惧中。心灵深处的激荡与那一刻血红的夕阳,就在这一代人的心中定格成了“永恒的时间照”。人们大概不会忘记毛泽东这位历史巨人的逝世及其给中国历史带来的转折,但大都会忽略这一事件在一代人心里形成的如此强烈的精神振荡。陈永华似乎是一个不善于忘却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太阳 个人 六十年代 毛泽东 大都会 陈永华 饥饿 孩子 中止
下载PDF
崛起的西部新小说家群
5
作者 李兴阳 《写作》 2006年第10期21-22,共2页
中国西部文学,在西部多民族文化与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语境中,经过近30年的倡导和发展,现在已进入新的收获时期,其最醒目的标志就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新小说家群的出现与迅速崛起。他们的出现与崛起,成为西部乃至整个中国文坛令... 中国西部文学,在西部多民族文化与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语境中,经过近30年的倡导和发展,现在已进入新的收获时期,其最醒目的标志就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新小说家群的出现与迅速崛起。他们的出现与崛起,成为西部乃至整个中国文坛令人瞩目的文学新景观。新进的西部小说作家,因各自的精神向度、价值选择与艺术追求不同,大致分布在如下几个小说群落里,有的作家则同时活跃在几个新小说群落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部文学 小说家 20世纪90年代 小说作家 西部大开发 多民族文化 时代语境
下载PDF
感情永远不退休——《郑达山退休》评析
6
作者 李兴阳 霍萍 《写作》 2004年第1期42-44,共3页
郑达山是部长级的官人,退休前他以人为的距离疏离感情,退休后他想消除距离拥有感情,但最终陷在感情能否真实拥有的焦虑中。这是《郑达山退休》讲述的故事,它出自一个感情正走向成熟的女大学生之手,笔墨稚嫩,却书写着一个并不稚嫩的话题... 郑达山是部长级的官人,退休前他以人为的距离疏离感情,退休后他想消除距离拥有感情,但最终陷在感情能否真实拥有的焦虑中。这是《郑达山退休》讲述的故事,它出自一个感情正走向成熟的女大学生之手,笔墨稚嫩,却书写着一个并不稚嫩的话题,即对日益荒芜的感情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达山退休》 作品评析 微型小说 人物形象 精神结构 情感体验 角色变换 自恋情结
下载PDF
逃离与狂欢——“网上的日子”评析
7
作者 李兴阳 《写作》 2002年第11期35-36,共2页
《网上的日子》是一位“网络新生代”的生活手记。它不是时下喧嚣不已的“网络文学”,却是与网络有关的文学,初读的感觉颇为新奇怪异。“网络”、“网络生活”、“网络新生代”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中学生的作文与年轻写手的习作中,这似... 《网上的日子》是一位“网络新生代”的生活手记。它不是时下喧嚣不已的“网络文学”,却是与网络有关的文学,初读的感觉颇为新奇怪异。“网络”、“网络生活”、“网络新生代”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中学生的作文与年轻写手的习作中,这似乎不只是一种写作题材的新拓展,却更像在给人们昭示“e时代”网络文化对传统纸介质写作的渗透与颠覆。设若以这样的眼光解读《网上的日子》,“逃离”与“狂欢”作为“网络新生代”的一种精神状态与话语方式,就可意味深长地突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上的日子》 写作题材 左俊 散文 评论
下载PDF
种一棵菩提树给父亲和他的牛——《父亲和他的牛》评析
8
作者 李兴阳 李兴潮 《写作》 2006年第3期37-39,共3页
走出乡村的人们。其实很难走出关于乡村的记忆。曾经生活过的那片故土。故土上的庄稼。庄稼里的父老乡亲.还有晨雾暮霭里的鸡呜狗吠.还有春绿秋黄里的牛羊.还有自己留下的深深浅浅的生命足迹.这一切就像斩不断的流水,奔涌在心灵深... 走出乡村的人们。其实很难走出关于乡村的记忆。曾经生活过的那片故土。故土上的庄稼。庄稼里的父老乡亲.还有晨雾暮霭里的鸡呜狗吠.还有春绿秋黄里的牛羊.还有自己留下的深深浅浅的生命足迹.这一切就像斩不断的流水,奔涌在心灵深处最温暖的一角。不论走到哪里.过去的记忆都会参与到现实的行为中。也会显露在这样或那样关于乡土的讲述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和他的牛》 中国 当代 文学评论 散文
下载PDF
“荷塘”的“流水”?
9
作者 刘晓然 《写作》 2008年第1期43-44,共2页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话: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关键词 《荷塘月色》 流水 朱自清 叶子
下载PDF
论郁达夫对林语堂及其小品文观的批评
10
作者 曹毓生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6-167,96,共3页
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小品文的论争中,郁达夫对林语堂及其小品文观的批评是最实事求是的。他指出了林语堂身上“叛徒”与“隐士”的矛盾及其原因,揭示了其小品文观与这种矛盾的关系,进而分别对“性灵”“幽默”“闲适”加以分析,肯定它们... 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小品文的论争中,郁达夫对林语堂及其小品文观的批评是最实事求是的。他指出了林语堂身上“叛徒”与“隐士”的矛盾及其原因,揭示了其小品文观与这种矛盾的关系,进而分别对“性灵”“幽默”“闲适”加以分析,肯定它们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匡正它们的偏颇。郁达夫之所以能这样,主要因为他对五四新文学与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认识比较清楚;且处于集团之外并具有非政治化思维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论述 林语堂 小品文观 原因
下载PDF
诗人们,请来拯救歌词
11
作者 杨昌江 《写作》 2007年第9期19-21,共3页
歌曲是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并且一般说来,歌曲是按词谱曲的,歌词是歌曲抒情的主体,对歌词的感受是歌曲使人感动的最主要原因,好歌首先应有好歌词。
关键词 歌词 诗人 艺术形式 音乐语言 文学语言 歌曲
下载PDF
楚国帛书创世神话产生的时代问题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开焱 《东方丛刊》 CSSCI 2009年第2期169-184,共16页
关键词 创世神话 时代问题 中国古代文化 帛书 楚国 三国时代 文字记载 本土性
原文传递
鲧的原初性别:女神还是男神?——屈诗释读与夏人神话还原性重构之四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开焱 《东方丛刊》 CSSCI 2008年第1期86-104,共19页
关键词 还原性 女神 性别 神话 释读 《山海经》 《天问》
原文传递
二元对立格局中中国古代小说文化品格的确认
14
作者 张开焱 《东方丛刊》 2002年第3期56-73,共18页
我在几篇讨论中国古代小说概念定位和定义的文章中,通过相关资料的梳理,证明中国古代小说概念并不是与西方novel或fiction对等的一个文艺学领域的纯文体论概念,而是一个在社会的文化领域定位的知识论和价值论概念,是在社会的意识形... 我在几篇讨论中国古代小说概念定位和定义的文章中,通过相关资料的梳理,证明中国古代小说概念并不是与西方novel或fiction对等的一个文艺学领域的纯文体论概念,而是一个在社会的文化领域定位的知识论和价值论概念,是在社会的意识形态格局中,被统治集团的正统文化系统所歧视排斥的其他文化话语的统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 文化话语 正统文化 文体论 文艺学 二元对立 文化品格 知识论 价值论 社会
原文传递
“入于文心”与“谐于里耳”——冯梦龙小说思想研究之二
15
作者 张开焱 《东方丛刊》 2007年第2期111-124,共14页
冯梦龙就小说美学价值的标准提出过一个很有名的问题,小说应该“入于文心”呢,还是“谐于里耳”?这个问题暗含在他对唐宋小说不同特征的判断中: 皇明文治既郁,靡流不波;即演义一端,往往有远过宋人者。而或以为恨乏唐人风致,谬... 冯梦龙就小说美学价值的标准提出过一个很有名的问题,小说应该“入于文心”呢,还是“谐于里耳”?这个问题暗含在他对唐宋小说不同特征的判断中: 皇明文治既郁,靡流不波;即演义一端,往往有远过宋人者。而或以为恨乏唐人风致,谬矣……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思想 冯梦龙 文心 美学价值 宋人 唐人 通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