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四个着力点
1
作者 焦敏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82-84,共3页
新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应以队伍建设为切入点,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以课程建设为关键点,筑牢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以机制建设为支撑点,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以环境建设为着眼点,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感召力。
关键词 高校 意识形态教育 队伍建设 机制建设 环境建设
下载PDF
网络意识形态视阈下高校“微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晶 占子晗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年第1期64-66,共3页
随着智能终端网络4G、5G的普及,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视频、微公益等为媒介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现阶段大学生主流思想出现异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危机,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承担起传播主流思想的重任。为强化大... 随着智能终端网络4G、5G的普及,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视频、微公益等为媒介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现阶段大学生主流思想出现异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危机,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承担起传播主流思想的重任。为强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微时代信息的传播机制相融合,探索具有互联网时代特点的"微思政"教育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意识形态 高校思政教育 微思政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经验 被引量:1
3
作者 文大稷 宋明珠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8-11,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重视思政课建设并致力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健全和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重视思政课建设并致力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健全和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经验,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意识形态教育的育人功能,推动高校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 意识形态教育 基本经验
下载PDF
“中国之治”的制度创新逻辑及其效能转化 被引量:1
4
作者 田妍 张新 刘勇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3-42,64,共11页
“中国之治”取得举世瞩目的两大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制度优势,“中国之制”成就“中国之治”。本文从六个方面诠释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创新逻辑,即:“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理论源... “中国之治”取得举世瞩目的两大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制度优势,“中国之制”成就“中国之治”。本文从六个方面诠释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创新逻辑,即:“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度创新的现实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制度创新的终极主体是人民群众;制度创新的效率标准是人民满意不满意;制度创新的奋斗目标是民族复兴。这一制度创新逻辑是“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成功“密钥”。其治理效能转化的路径为:厘定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率;加强治理评价,凸显“人民至上”的治理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之治 制度创新 逻辑 效能转化
下载PDF
新时代青年文化认同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理路
5
作者 文大稷 刘仪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22-328,共7页
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认同,是增进民族团结的精神之钥。新时代加强青年文化认同培育是赓续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价值体认、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锐利武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动力。当前,中华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培育... 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认同,是增进民族团结的精神之钥。新时代加强青年文化认同培育是赓续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价值体认、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锐利武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动力。当前,中华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培育青年文化认同正遭受着“文化失根”“文化圈层”“文化汉奸”等“假文化形态”的侵袭。为此,培育新时代青年文化认同要坚持中华文化主体地位、培养青年群体文化自信,厚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铲除文化虚无主义土壤,打造“三位一体”教育生态、革新青年文化认同场域,推动新时代青年对中华文化从认知、理念到行为的传承发展,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青年 中华文化 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文化教育
下载PDF
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路灯的发展及改进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晶 刘小寒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49-53,共5页
智慧路灯作为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发挥着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联系的纽带作用,是智慧城市建设最自然的切入口。介绍路灯的演化历程,分析智慧路灯的发展方向,提出智慧路灯的改进思路:一是增加环境自净功能,使智慧路灯不仅具有道... 智慧路灯作为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发挥着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联系的纽带作用,是智慧城市建设最自然的切入口。介绍路灯的演化历程,分析智慧路灯的发展方向,提出智慧路灯的改进思路:一是增加环境自净功能,使智慧路灯不仅具有道路照明的功能,同时兼具粉尘及空气净化、湿度调节的功能;二是在路灯原有自洁功能中,增加路灯寿命反馈功能和天气监测系统,以便监测路灯使用寿命并及时更换,保护路灯免受暴雨的侵害。智慧路灯的2种改进思路对适应新生态智慧城市建设化水平,缓解城市环境压力,推动智慧城市进一步向前发展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智慧路灯 路灯建设
下载PDF
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究
7
作者 文大稷 杨桦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41-147,共7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奋斗历程,汲取了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思想精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发展。其中“现实的人”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逻辑起点,“人的价值”彰显...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奋斗历程,汲取了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思想精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发展。其中“现实的人”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逻辑起点,“人的价值”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人的发展”表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目标指向。在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深入探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揭示百年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内在根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凝聚起团结奋斗的人民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人学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评《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王玉婷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I0007-I0007,共1页
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开放、互动与高效的网络信息交互模式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也起到了长远的影响作用。基于网络环境,高校思政教育正力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教学... 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开放、互动与高效的网络信息交互模式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也起到了长远的影响作用。基于网络环境,高校思政教育正力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以便更好地应对网络时代带来的新冲击与新挑战。方文和黄荣华合著的《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聚焦于互联网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发展,对网络思政教育的时代内涵、主客体关系、教学运行机制、创新路径进行了全面地论述,并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探索下有效总结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德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效办法,切实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网络环境 青年大学生 高校 教育策略 思政教育 社会思想文化 教学运行机制
下载PDF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构建研究——兼析《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晶 王金行 《教育评论》 2020年第10期16-22,共7页
在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全员育人筑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基,全过程育人搭建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之梁,全方位育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渠,这三方面体系的构建有助于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融入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培养高校学生为民族复... 在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全员育人筑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基,全过程育人搭建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之梁,全方位育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渠,这三方面体系的构建有助于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融入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培养高校学生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责任感,加强在为民族复兴奋斗过程中的个人与国家融为一体的归属感,培养一批批能够为实现民族复兴做贡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体系构建 民族复兴
下载PDF
高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英 唐忠义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7-89,共3页
近年来,由于多元思想文化的反向冲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隐蔽性和欺骗性、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虚化等原因,致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滋生并传播,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校师生的政治认同,扭曲了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削弱了高校师生... 近年来,由于多元思想文化的反向冲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隐蔽性和欺骗性、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虚化等原因,致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滋生并传播,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校师生的政治认同,扭曲了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削弱了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对此,高校应打造校园思想文化高地,构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网络阵地,推进高校教师加强"四史"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建设,从而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批判 高校 意识形态安全
下载PDF
高校思政课“慕课”学习效果和满意度研究--基于武汉地区1188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晶 何颖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第11期112-117,共6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慕课背景下,大多数学生对慕课式的思政课模式比较满意,但学习效果不佳;个人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对慕课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思政课慕课的使用感受与学生的推荐意愿具有显著正相...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慕课背景下,大多数学生对慕课式的思政课模式比较满意,但学习效果不佳;个人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对慕课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思政课慕课的使用感受与学生的推荐意愿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应鼓励高校加强师生互动,丰富和完善思政课慕课的内容与形式,逐步形成有颜有料的思政课慕课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慕课 SPSS 学习效果 满意度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三进”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晶 覃金铭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75-79,共5页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三个方面描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紧跟世界潮流的治国理政新理念的基本涵义,深入讨论这一新的理念成果“三进”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以人类命运共同...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三个方面描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紧跟世界潮流的治国理政新理念的基本涵义,深入讨论这一新的理念成果“三进”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域,对如何创新思政教育教学体制、建立高校思政立体化教材、开展多渠道理论实践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高校思政课教学 “三进”
下载PDF
高校“青马工程”开展现状及建设新思路——以“青马扶贫讲习云服务”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晶 徐依依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46-48,共3页
“青马工程”是我党始终贯彻的在高校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工程,推动了当前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开展。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青马工程”的建设发展是当下高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关键问题所在。同时,针对当代青年马克思主... “青马工程”是我党始终贯彻的在高校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工程,推动了当前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开展。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青马工程”的建设发展是当下高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关键问题所在。同时,针对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扶贫的讲习新方案“青马讲习云服务”进行具体分析,并以其为突破点探究高校建设问题的解决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马工程 青马扶贫讲习云服务 青年大学生
下载PDF
思政课“学生助教”模式研究——以武汉科技大学思政课MOOC“学生助教”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晶 覃金铭 《教育评论》 2019年第6期99-103,共5页
从传统课堂到MOOC、SPOC网络课堂,国内不少高校在思政课“翻转课堂”中引入了学生助教制度,但国内高校学生助教体系仍然存在不足。文章以武汉科技大学思政课MOOC为例,分析思政课“学生助教”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一体化... 从传统课堂到MOOC、SPOC网络课堂,国内不少高校在思政课“翻转课堂”中引入了学生助教制度,但国内高校学生助教体系仍然存在不足。文章以武汉科技大学思政课MOOC为例,分析思政课“学生助教”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形成学习共同体、建立助教云平台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C SPOC 思政课 学生助教
下载PDF
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15
作者 郑琼梅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4,共4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体现出鲜明的整体性特色。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助于防止片面、孤立、静止地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体现出鲜明的整体性特色。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助于防止片面、孤立、静止地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美,进而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伟大梦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 “四个自信”
下载PDF
微博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力研究
16
作者 张晶 杨莉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年第6期29-35,共7页
微博已经成为高校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但是由于微博信息鱼龙混杂,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就要求高校探索出一条最适合学生且最能被学生广泛接受的服务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利用微博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 微博已经成为高校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但是由于微博信息鱼龙混杂,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就要求高校探索出一条最适合学生且最能被学生广泛接受的服务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利用微博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通过对研究生微博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到研究生在使用微博过程中具有受众广、用频高、盲从与个性共存、参与度高、参与效能较低等的特征,进而提出运用微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微博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先秦儒家思想的社会治理价值现实借鉴研究
17
作者 张晶 吴文锦 刘勇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9-23,共5页
先秦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社会治理价值,具体表现在:在德主刑辅中构建社会治理的制度基础,将安居乐业作为民生的物质基础,引导仁者爱人成为社会治理的伦理基础,以和为贵作为破解社会矛盾的思想基础,在齐之以礼过程中夯实社会治... 先秦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社会治理价值,具体表现在:在德主刑辅中构建社会治理的制度基础,将安居乐业作为民生的物质基础,引导仁者爱人成为社会治理的伦理基础,以和为贵作为破解社会矛盾的思想基础,在齐之以礼过程中夯实社会治理的社会基础。这些思想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对当前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提供启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物质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治理,树立“和而不同”的社会治理发展理念,并高度重视德育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社会治理 德治
下载PDF
微博民意与刑事司法良性互动的制度保障
18
作者 张晶 吴文锦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1-57,共7页
微博民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刑事司法的公开透明,民意的及时有效表达可以促进刑事司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微博民意对于刑事司法公正也存在一定消极影响,比如,微博民意可能会侵犯公民隐私、干扰侦办程序、妨碍审判公正... 微博民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刑事司法的公开透明,民意的及时有效表达可以促进刑事司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微博民意对于刑事司法公正也存在一定消极影响,比如,微博民意可能会侵犯公民隐私、干扰侦办程序、妨碍审判公正、损害司法权威等。合理的公众参与则是平衡微博民意与刑事司法公正的关键。实现微博民意与刑事司法公正之间的良性互动,应当完善民意甄别机制、人民陪审制度、庭审公开制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民意 刑事司法 公众参与 实名制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域下培养创新型时代新人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晶 陈雨凡 《教育评论》 2023年第2期7-13,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创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依靠人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如何把时代新人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教育领域的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创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依靠人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如何把时代新人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文章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从健全创新体制、培育创新文化、坚定创新信念三个维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客观条件,助力时代新人创新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提高人才创新素养能力,是培养德才兼备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 时代新人 创新
下载PDF
“五个精准”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晶 吴文锦 刘勇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47-55,共9页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思维给思政课教学革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文章首先从精准定位对象、精准内容供给、精准教学管理、精准融通资源以及精准育人格局等五个方面,界定“五个精准”内涵;其次,从差异...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思维给思政课教学革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文章首先从精准定位对象、精准内容供给、精准教学管理、精准融通资源以及精准育人格局等五个方面,界定“五个精准”内涵;其次,从差异化教学的坚固基石、育人共同体的关键抓手、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障等三方面,阐述“五个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现实意义;最后,在具体实践路径方面,从学生发展需求与思想行为分析精准定位对象;从内容的政治性、针对性、时代性以及生活性阐述精准内容供给;从教学时间管理、空间管理、方法管理说明精准教学管理;从衔接线上与线下资源、贯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对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概括精准融通资源;从全成员精准、全过程精准以及全方位精准描述精准育人格局。因此,“五个精准”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有益尝试,具有逻辑与现实的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个精准” 高校思政课 精准思维 教学有效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