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及远期全因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陈志丹 杨俊波 +3 位作者 胡知朋 陈德杰 陈家军 谷涌泉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围手术期及远期全因病死率的影响因素,为改善AD患者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D患者10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围手...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围手术期及远期全因病死率的影响因素,为改善AD患者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D患者10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围手术期死亡和是否发生出院后随访期间死亡,将患者分为围手术期死亡组和存活组、随访期间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主要慢性疾病患病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是否吸烟、饮酒等,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生命体征[心率(HR)、收缩压、舒张压、胸痛等]和术前实验室检查资料[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有无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AD类型(Stanford A型、Stanford B型)、手术治疗方式(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外科手术和杂交手术)等;比较不同预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并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及出院后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回归模型分析AD患者围手术期及远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1066例AD患者围手术期院内病死率为13.23%(141/1066),随访期间全因病死率19.51%(208/1066),出院后第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07%、81.36%、71.46%.随访期间失访63例,最终死亡组纳入349例,存活组纳入654例.死亡组AD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的比例、吸烟人群比例、饮酒人群比例、入院时HR、收缩压、胸痛比例、术前NLR、SCr、D-二聚体、入院时有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比例、夹层类型为Stanford A型比例、外科手术治疗比例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而入院时舒张压、术前Hb均明显低于存活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HR增快[优势比(OR)=1.061,95%可信区间(95%CI)为1.026~1.097]、临床症状有胸痛(OR=2.120,95%CI为1.117~4.024)、术前高NLR水平(OR=1.175,95%CI为1.061~1.301)、入院时有胸腔积液(OR=8.432,95%CI为5.330~13.338)、心包积液(OR=13.437,95%CI为9.897~18.243)、Stanford A型AD(OR=5.714,95%CI为4.209~7.758)是影响围手术期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而入院时舒张压水平偏高则是AD患者围手术期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OR=0.925,95%CI为0.907~0.943,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风险比(HR)=1.053,95%CI为1.029~1.078]、入院时HR增快(HR=1.106,95%CI为1.081~1.133)、临床症状有胸痛(HR=1.677,95%CI为1.384~2.032)、术前高D-二聚体水平(HR=2.030,95%CI为1.633~2.523)、Stanford A型AD(HR=4.609,95%CI为3.252~6.533)是AD患者出院后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入院时HR增快、临床症状有胸痛、术前高NLR水平、入院时有胸腔积液、心包积液、AD类型为Stanford A型是患者围手术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入院时HR增快、临床症状有胸痛、术前高D-二聚体水平、AD类型为Stanford A型是患者出院后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病死率 预后 LOGISTIC回归模型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下载PDF
合并高血压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志丹 杨俊波 +2 位作者 胡知朋 陈德杰 谷涌泉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62-966,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短期和长期预后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TBAD患者,通过病案管理系统采集患者入院时的基线...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短期和长期预后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TBAD患者,通过病案管理系统采集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疼痛持续时间,生命体征〔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升主动脉直径〕等。分析合并高血压TBA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高血压对TBAD患者TEVAR术后短期、长期全死因死亡的影响。结果纳入227例TBAD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160例(70.5%),未合并高血压者67例(29.5%)。合并高血压TBAD患者的平均年龄,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的比例,入院时SBP、DBP及SCr水平均高于未合并高血压TBAD患者〔年龄(岁):53.1±11.9比42.8±14.1,合并糖尿病:8.8%比1.5%,合并冠心病:6.3%比0%,SBP(mmHg,1 mmHg=0.133 kPa):147.9±18.1比136.9±15.2,DBP(mmHg):93.9±11.9比89.1±13.8,SCr(μmol/L):97.8±25.4比89.8±23.6,均P<0.05〕。合并高血压TBAD组患者住院期间的短期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合并高血压TBAD组〔6.3%(10/160)比0%(0/67),χ^(2)=4.386,P=0.036〕。227例TBAD患者术后随访3~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合并与未合并高血压TBAD组患者出院随访期间的长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21/160)比9.0%(6/67),χ^(2)=0.784,P=0.376〕。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并未发现高血压是影响TBAD患者术后短期、长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3.477(0.541~330.215)、1.012(0.990~1.035),均P>0.05〕;而年龄、HR是影响TBAD患者术后短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和95%CI分别为15.287(1.051~226.415)、0.026(0.002~0.840),均P<0.05〕,年龄、PLT、D-二聚体是影响TBAD患者术后长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和95%CI分别为1.808(1.205~2.711)、0.555(0.333~0.924)、1.482(1.035~2.122),均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TBAD患者存在年龄更大,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比例更高等特点;但高血压并不是TBAD患者术后短期、长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血管腔内修复术 高血压 临床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