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痰散结法对感染血吸虫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炎症和纤维化的干预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春先 陈波 +1 位作者 孙舟 陈盛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31-233,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化痰散结中药对感染血吸虫小鼠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感染18头血吸虫尾蚴致血吸虫病肝损伤的72只小鼠分为4组,模型组24只,化痰散结中药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各16只;另16只正常BALA/c小鼠为正常组。制备50mg/kg、... 目的:探讨化痰散结中药对感染血吸虫小鼠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感染18头血吸虫尾蚴致血吸虫病肝损伤的72只小鼠分为4组,模型组24只,化痰散结中药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各16只;另16只正常BALA/c小鼠为正常组。制备50mg/kg、100mg/kg、150mg/kg、中、高3种剂量化痰散结中药提取物(浙贝母、漏芦由乙醇提取),第6周开始对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灌胃不同剂量化痰散结中药提取物0.5ml/次,1次/d,疗程8周;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量蒸馏水,剂量疗程同上。实验结束时取眼球血检测血清ALT、AST,然后颈椎脱臼处死小鼠留取肝组织标本,分别观察肝脏病理和检测18kDa转运蛋白(TSP0)分布与表达。结果:感染第6周时模型组小鼠肝组织虫卵肉芽肿结节形成,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炎症反应明显,说明模型建造成功。实验结束时,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和肝组织虫卵肉芽肿平均面积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其中各指标均以高剂量组最好,中剂量组次之(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组织TSPO表达多于正常组,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肝组织TSPO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浙贝母、漏芦乙醇提取物能减轻血吸虫小鼠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和肝星状细胞TSPO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痰散结中药 血吸虫病 转运蛋白 炎症 肝纤维化
下载PDF
黛矾散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程良斌 余晓丽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观察黛矾散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0例肝内胆汁淤积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治疗组患者以基础治疗加黛矾散(1.5g次/,3次/d)口服;对照组患者以基础治疗加熊去氧胆酸(150mg/次,3次/d)口服。分别... 目的:观察黛矾散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0例肝内胆汁淤积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治疗组患者以基础治疗加黛矾散(1.5g次/,3次/d)口服;对照组患者以基础治疗加熊去氧胆酸(150mg/次,3次/d)口服。分别检测其血清总胆红素(TB il)、直接胆红素(DB il)、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γ-谷氨酰转肽酶(GGT),观察各项临床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28.57%,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分别为14.29%、54.2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TB i、lDB i、lALT、TBA、ALP、GGT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黛矾散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黛矾散/治疗应用 肝炎 病毒性 肝内胆汁淤积症
下载PDF
丹参对内毒素性肝损伤及肝脏微循环障碍大鼠的防护机制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朱建红 廖芃芃 朱丽佳 《微循环学杂志》 2008年第4期14-15,18,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对内毒素性肝损伤及肝脏微循环障碍大鼠的防护机制。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注射后6h、12h、24h组和相同时相的丹参防护组,共7组。丹参防护组于制模前3天经大鼠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剂量为40mg/kg,连续3... 目的:探讨丹参对内毒素性肝损伤及肝脏微循环障碍大鼠的防护机制。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注射后6h、12h、24h组和相同时相的丹参防护组,共7组。丹参防护组于制模前3天经大鼠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剂量为40mg/kg,连续3天,除正常对照组0h处死,肝组织取材外,其它各组均于内毒素注射后6h、12h、24h分别处死,取肝脏组织匀浆,制备肝细胞线粒体悬液,检测肝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三磷酸腺苷(ATP),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内皮素-1(ET-1)。结果:丹参防护组与相应时相内毒素组比较,SOD、ATP活性显著升高(P<0.01),MDA、TNF-α、ET-1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丹参能明显抑制肝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使肝细胞变性坏死减轻,改善生物转化功能,保护肝细胞,改善肝脏局部血液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微循环障碍 内毒素性 肝损伤 防护机制 丹参 肝细胞变性坏死 脂质过氧化反应 大鼠
下载PDF
王鹏从络病论治支气管哮喘经验探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杨宏志 姚欣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年第6期14-15,共2页
探讨王鹏教授从络病理论论治支气管哮喘经验。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络阳亏虚、邪气凝窠,肺络郁滞、绌急气逆;治疗当疏补通络、平挛降逆,以辛药为基,伍用虫类药。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络病 临床经验 王鹏
下载PDF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治疗思路及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辜建勋 肖明中 +1 位作者 李晓东 盛国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84-185,共2页
关键词 慢性重型肝炎 肝炎治疗 乙型 中西医结合 生存质量 临床疗效 感染科 并发症
下载PDF
健脾活血抑癌方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3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吴东 李之清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0年第6期305-306,共2页
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 cancer,PLC)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预后极差,被称为"癌中之王"。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居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二位。笔者采用导师李之清的经验方——健脾活血抑癌方,配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晚期原发性肝... 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 cancer,PLC)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预后极差,被称为"癌中之王"。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居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二位。笔者采用导师李之清的经验方——健脾活血抑癌方,配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3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原发性肝癌 对症支持治疗 健脾活血 抑癌方 疗效观察 恶性肿瘤 临床疗效 病死率
下载PDF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病腹胀44例 被引量:5
7
作者 胡秀碧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重症肝病 腹胀 肝硬化腹水 临床症状 重型肝炎 治疗效果 痛苦
下载PDF
沈忠源理肝健脾法治疗肝硬化的经验 被引量:2
8
作者 辜建勋 计洋 吴登 《湖北中医杂志》 2014年第5期25-26,共2页
沈忠源教授为湖北省中医院感染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首批暨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肝病方面具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师承于沈教授,现... 沈忠源教授为湖北省中医院感染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首批暨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肝病方面具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师承于沈教授,现就沈教授在理肝健脾法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理肝健脾法 专家经验 沈忠源
下载PDF
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慢性肝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楚华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9年第10期42-43,共2页
目的观察BILT肝病治疗仪(下称治疗仪)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1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52例)和治疗仪辅助治疗组(治疗仪组,58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 目的观察BILT肝病治疗仪(下称治疗仪)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1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52例)和治疗仪辅助治疗组(治疗仪组,58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仪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治疗仪照射肝区及针对性护理,连续治疗20d后评价效果。结果治疗仪组治疗后乏力、纳差、腹胀、胁痛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常规组,ALT、AST、TBil含量显著低于常规组(均P<0.01)。结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治疗仪照射肝区及针对性护理,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肝病治疗仪 护理
下载PDF
小檗碱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力铭 刘钟元 +2 位作者 颜鸿宇 李恒飞 张志文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72-1082,共11页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配制含小檗碱终质量浓度分别为0(不含小檗碱)、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160.00μg/mL的小鼠真皮成纤维细胞(MDF)正常糖...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配制含小檗碱终质量浓度分别为0(不含小檗碱)、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160.00μg/mL的小鼠真皮成纤维细胞(MDF)正常糖完全培养基(以下简称常规培养基)。取原代MDF,分别用常规培养基和MDF高糖(30 mmol/L葡萄糖)完全培养基(以下简称高糖培养基)培养,收集第3~6代细胞进行以下实验。取采用常规培养基培养的细胞,饥饿处理12 h后更换为含不同浓度小檗碱的常规培养基培养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筛选小檗碱最适作用浓度(样本数为6),用于后续细胞实验。取2种培养基培养的细胞,将采用常规培养基培养的细胞纳入正常对照组,将采用高糖培养基培养的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单纯高糖组和高糖+小檗碱组。分别用相应的培养基培养48 h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划痕试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24 h迁移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细胞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前述实验的样本数分别为6、3、9、3、6。取15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后在其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为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低浓度(25μg/mL)小檗碱组和糖尿病+高浓度(75μg/mL)小檗碱组,分别作相应处理,每组5只鼠。伤后0(即刻)、3、7、14、21 d,采用ImageJ软件测量创面面积。伤后21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检测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胶原生成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分别检测创面组织中MMP-9、PDGF、TGF-β1、VEGF、CD31和caspase-3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动物实验的样本数均为5。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Tukey检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培养48 h,筛选出小檗碱质量浓度为20.00μg/mL时细胞的活力最大。培养48 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高糖组、高糖+小檗碱组细胞活力均明显减弱(P<0.05);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小檗碱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强(P<0.05)。培养48 h后,划痕试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高糖组、高糖+小檗碱组细胞24 h迁移率均明显下降(P<0.05);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小檗碱组细胞24 h迁移率明显升高(P<0.05)。培养48 h后,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细胞24 h迁移数(141±7)个相比,单纯高糖组、高糖+小檗碱组细胞24 h迁移数的(28±3)、(86±6)个均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117.28、31.80,P<0.05);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小檗碱组细胞24 h迁移数明显增多(P<0.05)。培养48 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高糖组、高糖+小檗碱组细胞中PDGF、VEGF、TGF-β1、MMP-9 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caspase-3 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小檗碱组细胞中PDGF、VEGF、TGF-β1、MMP-9 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培养48 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高糖组、高糖+小檗碱组细胞中PDGF、VEGF、TGF-β1、MMP-9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小檗碱组细胞中PDGF、VEGF、TGF-β1、MMP-9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小鼠伤后14、21 d及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伤后3、7、14、21 d创面面积均明显减小(P<0.05);与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相比,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伤后3、7、14、21 d创面面积均明显减小(P<0.05)。伤后21 d,单纯糖尿病组小鼠创面组织尚未形成上皮,真皮层有大量炎症细胞和肉芽组织;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小鼠创面组织大部分完成上皮化,真皮层有大量炎症细胞;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创面大部分完成上皮化,真皮层有少量毛囊和炎症细胞。伤后21 d,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创面胶原面积均明显增加(P<0.05);与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相比,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创面胶原面积明显增加(P<0.05)。伤后21 d,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创面组织中MMP-9、PDGF、TGF-β1、VEGF和CD3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相比,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创面组织中MMP-9、PDGF、TGF-β1、VEGF和CD3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伤后21 d,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创面组织中MMP-9、PDGF、TGF-β1、VEGF和CD31 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aspase-3 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相比,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创面组织中MMP-9、PDGF、TGF-β1、VEGF和CD31 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aspase-3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檗碱可以通过上调MMP-9、PDGF、TGF-β1、VEGF等因子的表达,下调促凋亡因子caspase-3的表达,从而促进MDF的增殖和迁移以及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糖尿病 实验性 成纤维细胞 细胞因子类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蕲艾提取液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_1及Smad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熊振芳 王伟民 +1 位作者 费新应 张赤志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4-556,共3页
目的探讨蕲艾提取液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蕲艾组、丹参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组,每组6只。其中,蕲艾组用20%的蕲艾提取液灌胃,丹参组用丹参注射液灌胃,3组灌液量均为20ml/kg,每天3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1... 目的探讨蕲艾提取液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蕲艾组、丹参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组,每组6只。其中,蕲艾组用20%的蕲艾提取液灌胃,丹参组用丹参注射液灌胃,3组灌液量均为20ml/kg,每天3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1h后采血取血清,用细胞培养液DMEM配制成体积分数分别为5%、10%和20%的含药培养液。分别检测各体积分数的蕲艾提取液含药培养液对HSC/T6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3、Smad7mRNA和蛋白的影响。结果 5%、10%和20%的蕲艾提取液含药血清培养HSC/T6细胞24h后TGF-β1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空白组的(0.82±0.03)、(0.72±0.03)和(0.67±0.04)倍,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66±0.09)、(0.34±0.05)和(0.31±0.07)倍,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且均下调Smad3mRNA和蛋白水平,同时上调Smad7mRNA和蛋白表达。蕲艾提取液含药血清20%组与丹参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蕲艾提取液含药血清抑制肝星状细胞TGF-β1和Smad3的表达,上调Smad7的表达,从而抑制HSC/T6活化、增殖,降低胶原的表达及分泌,达到抗纤维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蕲艾提取液 肝星状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S蛋白
原文传递
养肝,经常闭目养神
12
作者 陆定波 《老同志之友(上半月)》 2022年第8期53-53,共1页
人们常说“心肝宝贝”从中医角度看,实则反映了肝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素问》中提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作为五脏之一,通过疏泄功能调节人的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平衡水液代谢、调节性与... 人们常说“心肝宝贝”从中医角度看,实则反映了肝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素问》中提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作为五脏之一,通过疏泄功能调节人的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平衡水液代谢、调节性与生殖功能等。这里跟大家讲一讲如何识肝、养肝。肝若不好,会从四个方面“告诉”你:(1)精神症状肢软乏力、容易疲劳;(2)神经症状:失眠、多梦、易醒、睡不踏实或嗜睡:(3)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口干口苦、纳差、腹胀、大便不爽:(4)局部症状:肝区不适(或痛或胀)、尿黄、面色萎黄或嗨暗、巩膜发黄、眼睛干涩、爪甲枯稿或变形、屈伸不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色萎黄 局部症状 水液代谢 屈伸不利 肢软乏力 爪甲 将军之官 肝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