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小麦纹枯病原菌菌丝融合群和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杨小军 杨立军 +3 位作者 赵永玉 喻大昭 徐荣钦 张重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6-111,共6页
1997~ 1999年从湖北省襄樊、黄冈、荆州、宜昌等主要麦区小麦纹枯病病株标样上分离获得丝核菌 6 5株 ,其中双核丝核菌 43株 ,多核丝核菌 2 2株。将所得菌株分别与双核和多核丝核菌融合群国际标准菌株进行融合测试表明 ,湖北省小麦纹枯... 1997~ 1999年从湖北省襄樊、黄冈、荆州、宜昌等主要麦区小麦纹枯病病株标样上分离获得丝核菌 6 5株 ,其中双核丝核菌 43株 ,多核丝核菌 2 2株。将所得菌株分别与双核和多核丝核菌融合群国际标准菌株进行融合测试表明 ,湖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属于Rhizoctoniacerealis的AGD融合群和R .solani的AG5、AG4 、AG2 2ⅢB、AG1 ⅠC融合群 ,相应菌株数分别为 43、12、6、2、2 ;各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 ;菌丝融合群间致病力不同 ,AGD、AG5、AG4 、AG2 2ⅢB、AG1 ⅠC融合群在鄂麦 12上的平均病级值分别为 2 .38、2 .15、2 .0 2、1.0 4、0 .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 丝核菌 菌丝融合群 致病力 综合防治
下载PDF
湖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菌丝融合群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喻大昭 杨小军 杨立军 《湖北农业科学》 2000年第3期39-42,共4页
997~ 1 999年从湖北省襄樊、黄冈、荆州、宜昌等各主要麦区小麦纹枯病病株标样上分离出丝核菌 6 5株 ,其中双核丝核菌 43株 ,多核丝核菌 2 2株。分别与双核和多核丝核菌融合群国际标准菌株进行测试表明 ,湖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属于Rhi... 997~ 1 999年从湖北省襄樊、黄冈、荆州、宜昌等各主要麦区小麦纹枯病病株标样上分离出丝核菌 6 5株 ,其中双核丝核菌 43株 ,多核丝核菌 2 2株。分别与双核和多核丝核菌融合群国际标准菌株进行测试表明 ,湖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属于RhizoctoniacerealisAGD (CAG1)和R .solaniAG5、AG4 、AG2 -2IIIB、AG1-IC,相应菌株数分别为 43、 1 2、 6、 2、 2 ,出现频率分别为 6 6 2 %、 1 8 5 %、 9 2 %、3 1 %、 3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丝核菌 菌丝融合群 病原 菌株
下载PDF
湖北省水稻三化螟发生规律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其志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5-38,共4页
通过对三化螟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特点的试验和观察,并结合湖北省三化螟实际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和为害程度主要受到年度间的气候、栽培制度、品种、越冬作物、防治水平等因子的综合影... 通过对三化螟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特点的试验和观察,并结合湖北省三化螟实际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和为害程度主要受到年度间的气候、栽培制度、品种、越冬作物、防治水平等因子的综合影响。因子间(在生物学上)相协调时,可造成三化螟大发生和严重为害;因子间不相协调时,则维持在一般水平或轻度发生;当因子间作用特别突出时,就会成为当年三化螟种群数量上升或下降的主导因子。掌握这些主要因子年度间的变化,对做好三化螟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三化螟 发生规律 种群数量 防治
下载PDF
苏云金杆菌高效培养基优选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吴继星 陈在佴 +1 位作者 谢天健 钟连胜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4年第3期110-113,共4页
本研究设计一套“正交试验-浓度加倍-生物测定”新的培养基配方优选模型,获得了理想的高效培养基配方。采用79007号菌株和5号配方,用7吨发酵罐进行试验,平均发酵效价达2887×103IU/ml。实验结果表明,该方... 本研究设计一套“正交试验-浓度加倍-生物测定”新的培养基配方优选模型,获得了理想的高效培养基配方。采用79007号菌株和5号配方,用7吨发酵罐进行试验,平均发酵效价达2887×103IU/ml。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苏云金杆菌发酵培养基配方优选中十分简单、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杆菌 模型 培养基
下载PDF
苏芸金杆菌(H_(3a3b))发酵中常见噬菌体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吴继星 谢天健 +2 位作者 陈在佴 黄炳高 林学耀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5-18,共4页
从生产车间周围分离到苏芸金杆菌(H_(3a3b))四种类型的噬菌体,并对其进行了感染能力、pH稳定性、热稳定性及紫外线照射失活试验,尤其对生产危害最大的噬菌体TP-1进行了研究。以H_(3a3b)-85-10-6(S)为供试菌株进行了发酵试验。
关键词 苏芸金杆菌 发酵 噬菌体
下载PDF
苏云金杆菌无芽孢突变菌株的选育 被引量:3
6
作者 吴继星 陈在佴 +1 位作者 谢天健 钟连胜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3年第1期5-8,共4页
采用亚硝基胍、紫外线等处理苏云金杆菌HD-1和7216菌株,获得8663,8714、87085 3株无芽孢突变菌株。分别进行摇瓶试验,并将8663进行7吨发酵罐试验,证明该菌株的发酵性能与原出发菌株基本相当。采用B(?)制剂标准化的程序进行生物测定,效... 采用亚硝基胍、紫外线等处理苏云金杆菌HD-1和7216菌株,获得8663,8714、87085 3株无芽孢突变菌株。分别进行摇瓶试验,并将8663进行7吨发酵罐试验,证明该菌株的发酵性能与原出发菌株基本相当。采用B(?)制剂标准化的程序进行生物测定,效价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杆菌 发酵性能 育种
下载PDF
新抗生素B-(3543)生产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友亮 蒋振海 +1 位作者 万中义 梁翠霞 《湖北农业科学》 1997年第4期34-37,共4页
新抗生素B3543生产菌的菌丝在1号和2号培养基上生长最佳,用溶壁酶酶解经洗涤和过滤纯化,可制得纯度在94%以上的原生质体,其再生率在77%以上。在314株再生株中获得1株高产菌株R203。
关键词 抗生素B-(3543) 菌丝培养基 溶壁酶 原生质体再生 效价
下载PDF
棉铃虫防治指标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樊孝贤 齐立 +6 位作者 石尚柏 王瑞琪 黄民松 万鹏 罗汉钢 李冬梅 王玲 《湖北农业科学》 2000年第5期46-48,共3页
在湖北省荆州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中产棉田两块 ,进行了棉铃虫不同代别防治指标的研究。初步明确棉铃虫第三代危害期间 ,棉株有较强的补偿能力。百株低龄幼虫在 5头以内时有增产的趋势 ;5~ 1 5头之间蕾花铃总数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当百... 在湖北省荆州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中产棉田两块 ,进行了棉铃虫不同代别防治指标的研究。初步明确棉铃虫第三代危害期间 ,棉株有较强的补偿能力。百株低龄幼虫在 5头以内时有增产的趋势 ;5~ 1 5头之间蕾花铃总数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当百株虫量大于 1 5头时 ,则蕾、花、铃迅速下降。第四代发生危害期间 ,棉株补偿能力已衰退或消失 ,当百株幼虫量达到 5头时 ,则蕾、花、铃总数迅速下降。因此第三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低龄幼虫 1 2头 ,每四代为百株低龄幼虫 5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补偿能力 棉铃虫 防治指标 生育期
下载PDF
贮存烟叶化学成分对烟草甲产卵、取食选择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孟国玲 陈茂华 龚信文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16-18,共3页
选用 8个级别的烤烟烟叶及 2个级别的白肋烟叶 ,研究了烟草甲Lasiodermaserricorne(F .)对贮存烟叶的产卵及取食选择性与烟叶所含化学物质的关系。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烟叶可溶性总糖及石油醚提取物含量越高 ,越能吸引烟草甲产卵 ;... 选用 8个级别的烤烟烟叶及 2个级别的白肋烟叶 ,研究了烟草甲Lasiodermaserricorne(F .)对贮存烟叶的产卵及取食选择性与烟叶所含化学物质的关系。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烟叶可溶性总糖及石油醚提取物含量越高 ,越能吸引烟草甲产卵 ;可溶性总糖及石油醚提取物含量越高、纤维素含量越低 ,越能吸引烟草甲取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甲 贮存烟叶 产卵 取食 选择性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三化螟防治指标简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其志 徐显贤 邹家声 《湖北农业科学》 1997年第3期38-40,共3页
通过三化螟卵块田间分布型及卵块数量、水稻被害状与产量损失三者关系的研究,并经数理统计分析,提出了以水稻被害状密度即枯心团数量为防治指标,代替以卵块数量作为防治指标。该简化技术便于农户掌握。
关键词 三化螟 防治指标 简化技术 水稻 害虫
下载PDF
绿豆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文达 倪汉文 《杂草科学》 1991年第2期34-35,共2页
我省绿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于杂草的危害,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稳杀得、盖草能和禾草克在阔叶作物和禾本科杂草之间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广泛地被用于防除阔叶作物田内的禾本科杂草;虎威、杂草焚已用于防除大豆田的阔叶杂草,但未见报... 我省绿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于杂草的危害,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稳杀得、盖草能和禾草克在阔叶作物和禾本科杂草之间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广泛地被用于防除阔叶作物田内的禾本科杂草;虎威、杂草焚已用于防除大豆田的阔叶杂草,但未见报道用于绿豆田。本试验除比较稳杀得、盖草能和禾草克在绿豆田中对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外,还明确虎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田 杂草 化学除草
下载PDF
增加无机盐和表面活性剂对B-3543摇瓶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劲松 潘波 +1 位作者 王丽 万中义 《湖北农业科学》 2000年第3期45-46,共2页
对抗生素B 35 43产生菌F2 1 31 0的摇瓶发酵培养基及其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KH2 PO4 由 0 0 5 %增至 0 1 5 %和 0 2 0 % ,发酵效价提高 1 5 33%和 31 0 1 % ,加入 (NH4 ) 6Mo7O2 4 5 0mg/L发酵效价提高 ... 对抗生素B 35 43产生菌F2 1 31 0的摇瓶发酵培养基及其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KH2 PO4 由 0 0 5 %增至 0 1 5 %和 0 2 0 % ,发酵效价提高 1 5 33%和 31 0 1 % ,加入 (NH4 ) 6Mo7O2 4 5 0mg/L发酵效价提高 38 4 5 % ,加入ZnSO4 1 0 0mg/L发酵效价提高 2 8 0 0 % ,加入MnSO4 2 0 0mg/L发酵效价提高 1 0 30 % ,加入Twen 2 0 1 0 0mg/L以及Twen 80 5 0mg/L发酵效价分别提高 2 2 4 9%和 2 6 6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B-3543 发酵培养基 无机盐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田间为害损失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孔令甲 毛德新 《湖北农业科学》 1996年第6期47-49,共3页
在长江中游棉区,黄萎病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是在病株盛病期,病株损失率达335%,始病期出现的病株损失率为237%,而隐症后出现的病株损失率仅095%。黄萎病田间群体病指与棉花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2649-11... 在长江中游棉区,黄萎病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是在病株盛病期,病株损失率达335%,始病期出现的病株损失率为237%,而隐症后出现的病株损失率仅095%。黄萎病田间群体病指与棉花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2649-1155x±2334。重病田的产量损失率为1854%~2145%,轻病田为545%~547%,病指在10以下的产量损失在5%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产量损失 肥力 补偿作用 黄化萎缩病
下载PDF
江陵稻区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程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其志 谢本贵 刘明贤 《湖北农业科学》 1999年第6期37-39,共3页
对江陵稻区22 年的气象数据逐旬建立变量, 利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了与白叶枯病病情指数相关较密切的变量, 建立了预测当地白叶枯病发生程度的多元回归方程。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气象因素 预测 模型
下载PDF
玉米新型除草剂—isoxaflutole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文达 《农药译丛》 1997年第6期61-63,38,共4页
玉米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一种粮食作物,栽培面积达13100万公顷。目前仅上述面积的30%采用传统的密集型栽培,玉米仍为最大的除草剂市场。美国和欧洲是全球主要的玉米除草剂市场(分别约占70%和20%)。 由于玉米栽培过程中留有较宽的行间... 玉米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一种粮食作物,栽培面积达13100万公顷。目前仅上述面积的30%采用传统的密集型栽培,玉米仍为最大的除草剂市场。美国和欧洲是全球主要的玉米除草剂市场(分别约占70%和20%)。 由于玉米栽培过程中留有较宽的行间距且作物密度相对较小,在出苗前的4~6个星期易于受杂草竞争的为害,如果不加以防除,将有大量的有害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玉米 除草 抗药性
下载PDF
地膜棉田一代红铃虫的发生特点及田间消长动态
16
作者 王瑞琪 黄民松 +3 位作者 樊孝贤 万鹏 齐立 周柏龄 《湖北农业科学》 1998年第5期28-30,共3页
经对1986~1995年田间系统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膜棉一代红铃虫较露地棉发生期早,发生时间长;发生量大,发生程度重;年际间变幅大。在重、中、轻3种年型中,地膜棉一代红铃虫无论在哪一时段,其卵量均高于露地棉... 经对1986~1995年田间系统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膜棉一代红铃虫较露地棉发生期早,发生时间长;发生量大,发生程度重;年际间变幅大。在重、中、轻3种年型中,地膜棉一代红铃虫无论在哪一时段,其卵量均高于露地棉田;田间发生消长峰谷明显,第一次卵峰来得早,来势猛,且有多次卵峰出现。3种年型地膜棉一代红铃虫最高卵峰卵量分别为露地棉田最高卵峰卵量的59、29和1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棉 红铃虫 发生特点 田间消长
下载PDF
优质高产多抗中稻新品种扬稻6号试验示范
17
作者 陈其志 杨盛棣 +5 位作者 钱汉良 朱德元 刘耀华 文振 陈茂华 吕亮 《湖北农业科学》 2000年第1期12-13,共2页
试验和示范证明 ,引进的新品种扬稻 6号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优良综合性状 ,是我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优良水稻品种之一。并总结和提出了在我省种植扬稻
关键词 扬稻6号 中稻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品种试验
下载PDF
37.5%Alert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与小麦锈病田间药效试验
18
作者 褚世海 李儒海 朱文达 《湖北农业科学》 2000年第2期41-42,共2页
37 5 %Alert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为 84 4 %~ 92 1 % ,防治锈病的效果分别达到77 5 %~ 92 5 % (发病前施药 )及 78 2 %~ 89 5 % (发病后施药 ) ,与对照药剂 2 0
关键词 ALERT 小麦白粉病 小麦锈病 药效试验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综合防治试验初报
19
作者 石鹏皋 《湖北农业科学》 1983年第8期18-21,共4页
近年来,小麦白粉病(Erysiphegarminis DC.f.sp.tritici Marchal)已上升为我国麦区的主要病害。1980和1981年,其发生之普遍,为害之严重,均为历史罕见。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的流行程度不仅与气候条件、菌源数量和毒力有关,而且与... 近年来,小麦白粉病(Erysiphegarminis DC.f.sp.tritici Marchal)已上升为我国麦区的主要病害。1980和1981年,其发生之普遍,为害之严重,均为历史罕见。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的流行程度不仅与气候条件、菌源数量和毒力有关,而且与小麦品种的感病性和栽培技术关系密切。然而,目前尚无既免疫(或高抗)而又高产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试验结果 病情指数 产量 小麦病害 感染指数 病虫害防治 综合防治 菌丝层
下载PDF
克稗灵防治稻田稗草试验
20
作者 朱文达 《湖北农业科学》 2000年第6期42-44,共3页
田间试验表明 ,5 0 %克稗灵可湿性粉剂杀稗效果好 ,在稗草 2~ 3叶期施药 ,每 10 0m2 用3 75~ 4 5 0 g ,除稗效果可达 91 6 %以上 ,对水鳖。
关键词 克稗灵 稗草 除草剂 药效试验 稻田杂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