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孤立性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
1
作者 童成文 罗小琴 +1 位作者 郭鹏 李胜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488-489,共2页
病人,男,14岁。因左上腹疼痛2天于2022年5月17日入院。病人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呈间断性钝痛,无畏寒、发热等不适。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病史,否认外伤史。血、尿常规、胸部X线片、心电图检查无异常。腹部超声检查提示... 病人,男,14岁。因左上腹疼痛2天于2022年5月17日入院。病人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呈间断性钝痛,无畏寒、发热等不适。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病史,否认外伤史。血、尿常规、胸部X线片、心电图检查无异常。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脾脏内实性包块,其内可探及丰富血流信号。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图1 A~E)显示,脾脏内侧可见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影,大小约6.3 cm×5.8 cm,肿块边界尚清,CT值约32 HU,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密度高于脾脏,其内可见小片状低强化区,静脉期持续均匀强化,与脾脏呈等密度,平衡期强化稍减退,密度稍高于脾脏。CT诊断脾脏富血供肿瘤,首先考虑血管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窦岸细胞血管瘤 影像特征
下载PDF
乙状结肠神经鞘瘤1例
2
作者 童成文 李胜 刘源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1803-1804,共2页
患者男,63岁。下腹部疼痛不适4月入院。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不适,呈间断性胀痛,不向他处放射,大便形状及习惯无明显变化,无畏寒、发热等症状。直肠指诊未触及肿块,指套无染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肿瘤标志物(CEA、AFP、CA... 患者男,63岁。下腹部疼痛不适4月入院。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不适,呈间断性胀痛,不向他处放射,大便形状及习惯无明显变化,无畏寒、发热等症状。直肠指诊未触及肿块,指套无染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CA125)阴性。电子肠镜:乙状结肠内见大小约3.3 cm×2.5 cm肿块,触之较硬,有弹性,易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结肠 神经鞘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超声联合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损害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胡培 肖彬 +4 位作者 薛锐 王家镜 胡天鑫 董正森 刘振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9年第4期338-344,共7页
目的利用超声及神经电生理技术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神经损害的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治和预防DPN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25例,分为DPN组(110例)和单纯糖尿病(NDPN)组(115例),另取120例健康志愿者... 目的利用超声及神经电生理技术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神经损害的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治和预防DPN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25例,分为DPN组(110例)和单纯糖尿病(NDPN)组(115例),另取1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及神经传导速度(NCV)分析DPN神经损害特点。结果三组对比中,DPN组患者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减低;而DPN组患者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横截面积(CSA)值明显增大[(8.68±1.89)mm^2比(6.79±1.69)和(5.82±1.57)mm^2、(10.59±1.82)mm^2比(7.98±1.97)和(7.25±1.71)mm^2、(21.24±2.53)mm^2比(16.54±2.49)和(15.40±2.20)mm^2];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量中,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异常构成明显高于运动神经[34.54%(38/110)比18.18%(20/110)、36.36%(40/110)比20.90%(23/110)、52.72%(58/110)比20.00%(22/110)]。在超声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中,45岁及以上或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发生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损害的比例均较高(P<0.05),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较大的患者发生正中神经损害比例较高(P<0.05);在超声异常表现中:MAGE较大的患者,其尺神经、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发生超声异常表现的比例明显高于MAGE小的患者(P<0.05);超声测量CSA结果显示:MAGE>4 mmol/L的患者,其尺神经、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增厚较明显。结论DPN首先累及感觉神经,且损伤比例明显高于运动神经;下肢神经比上肢神经更易受到损害;45岁及以上或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发生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损害的比例较高;MAGE较大(>4 mmol/L)的患者发生正中神经损害比例较高。上述神经损伤的特点可为DPN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糖尿病神经病变 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神经传导速度 横截面积
原文传递
3D-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杨丽 刘振华 +2 位作者 徐俊 曾照军 张自力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年第4期423-426,共4页
目的探讨3D-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4年8月-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72例,都进行常规MRI、MRA与3D-MRA检查,记... 目的探讨3D-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4年8月-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72例,都进行常规MRI、MRA与3D-MRA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大脑动脉狭窄情况.结果在172例患者中3D-MRA诊断为脑动脉闭塞22例,重度狭窄18例,中度狭窄20例,轻度狭窄26例,无狭窄86例.病灶部位的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CBF)值显著低于健侧部位(P<0.05).3D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动脉闭塞、重度狭窄、中度狭窄、轻度狭窄的敏感性分别为88.0%、90.0%、90.9%和92.9%,特异性分别为92.7%、93.6%、95.8%和96.2%.结论3D-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可以客观反映病灶区域血流灌注状况,判断大脑动脉的狭窄情况,诊断敏感性、特异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脑血流量 动脉狭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