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3D FIESTA-C联合3D-TOF序列对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1
作者 邓桂芬 杨涛 程敬亮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3期426-428,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3D FIESTA-C联合3D-TOF序列对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磁共振3D FIESTA-C及3D-TOF序列图像,观察症状侧及非症状侧的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 32例症状侧面神经与周围血管表现为接... 目的探讨磁共振3D FIESTA-C联合3D-TOF序列对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磁共振3D FIESTA-C及3D-TOF序列图像,观察症状侧及非症状侧的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 32例症状侧面神经与周围血管表现为接触阳性共26侧,非症状侧表现为接触阳性7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 FIESTA-C联合3D-TOF序列可清晰显示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 诊断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3D FIESTA-C联合3D-TOF序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邓桂芬 杨涛 +2 位作者 程敬亮 顾静华 王成强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3期374-377,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3D FIESTA-C联合3D-TOF序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磁共振3D FIESTA-C及3D-TOF序列扫描的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观察正常侧及三叉神经痛侧的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 45侧三叉神经痛侧中,神经与周围血... 目的探讨磁共振3D FIESTA-C联合3D-TOF序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磁共振3D FIESTA-C及3D-TOF序列扫描的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观察正常侧及三叉神经痛侧的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 45侧三叉神经痛侧中,神经与周围血管表现为压迫及接触关系共36侧;正常侧表现为压迫及接触关系12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 FIESTA-C联合3D-TOF序列可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小肠肠壁增厚的MSCTE征象在不同类型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左开华 何林 仇俊华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7年第3期370-372,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小肠疾病采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表现出的小肠肠壁增厚征象,并对其诊断价值作出分析。方法调取经MSCTE检查后发现小肠肠壁增厚的小肠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诊断,由2名经验丰富的...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小肠疾病采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表现出的小肠肠壁增厚征象,并对其诊断价值作出分析。方法调取经MSCTE检查后发现小肠肠壁增厚的小肠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诊断,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对60例患者的影像学结果进行阅片,分析增厚肠壁的受累肠段、受累长度、强化方式、对称情况和肠周异常情况。结果恶性肿瘤多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和不对称性的局限性肠壁增厚,炎性或感染性疾多表现为均匀强化和对称性的节段性肠壁增厚,克罗恩病则多见于良性病变。增厚肠壁分层状强化在炎性或感染性疾病中较为常见,均匀强化和不均匀强化在肿瘤中较为常见,强化减弱在肠缺血中较为常见,增厚肠壁邻近淋巴结增大在小肠恶性肿瘤、克罗恩病与结核中较为常见,邻近肠系膜血管异常在炎性性或感染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结论不同类型小肠疾病肠壁增厚的受累长度、程度、对称性与否、强化方式情况和肠周异常情况的MSCTE征象不同,可将MSCTE检查作为鉴别克罗恩病、炎性性或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诊断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小肠造影 小肠疾病 肠壁增厚
下载PDF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特点 被引量:9
4
作者 桑玲 母华国 +5 位作者 李冰城 刘超 杨涛 李丹 陈伦刚 徐霖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5-418,共4页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BCA)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特点。方法 搜集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BCA共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CT资料。结果 女4例,男5例,年龄52~78岁,平均66.8岁,病程3~6年,平均4.6年,7例无任何症状,另2例仅表现为右上腹隐...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BCA)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特点。方法 搜集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BCA共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CT资料。结果 女4例,男5例,年龄52~78岁,平均66.8岁,病程3~6年,平均4.6年,7例无任何症状,另2例仅表现为右上腹隐痛不适,患者均无发热,无肝炎、肝硬化,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实验室检查CEA、AFP、CA125均正常。9例均单发,共9个病灶,肝左叶3例,右叶6例。CT平扫均表现低密度、多房、囊性肿块,境界清楚,分叶状,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的囊腔,呈均匀水样密度,囊内均见纤细分隔,粗细均匀,厚约2~3 mm,CT值21~27 HU,囊壁及分隔均见钙化,其中细小斑点状钙化4例,结节状钙化3例,斑点状及结节状钙化2例,直径均≤5 mm,增强动脉期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CT值31~42 HU,门脉期中度强化,CT值51~61HU,延迟期持续强化,CT值62~69 HU。肿块内均无壁结节或乳头状突起,周围及肝内胆管均无扩张、结石。结论肝内BCA虽罕见,但具有一定特点,病程长,进展缓慢,且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实验室检查指标CEA、AFP、CA125正常,CT表现为肝内单发、多房、囊性分叶状肿块,囊腔大小不一,呈均匀水样密度,囊壁及分隔纤细、粗细均匀,并见细小斑点状、结节状钙化,无壁结节或乳头状突起,增强囊壁及分隔呈持续性、渐进性强化,囊液始终无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囊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肾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CT、MRI影像表现 被引量:8
5
作者 周选民 母华国 +5 位作者 桑玲 李冰城 刘超 陈学强 陈平友 陈伦刚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68-1472,共5页
目的探讨肾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CT、MRI影像特点。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盏海绵状血管瘤共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CT、MRI影像资料,CT平扫8例,增强8例;MRI平扫8例,增强7例。结果患者均表现为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间歇反复发... 目的探讨肾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CT、MRI影像特点。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盏海绵状血管瘤共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CT、MRI影像资料,CT平扫8例,增强8例;MRI平扫8例,增强7例。结果患者均表现为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间歇反复发作,其中伴腰痛4例,尿中伴血凝块4例,膀胱镜检查均发现单侧输尿管开口喷血。8例均单发,共8个病灶,左肾3例,右肾5例,其中上组肾盏3例,中组肾盏2例,下组肾盏3例。肾脏大小均正常,局部肾轮廓均无外突,CT平扫均表现为等低密度、分叶分枝状肿块,境界不清,CT值14~30 HU,均无钙化,增强境界均清楚,皮质期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22~39 HU,边缘均示受压、移位的血管,不与肿块相通,髓质期及排泄期仍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分别为26~41 HU、28~46 HU,局部肾盏均受压、变形。MRI平扫均表现为T_1WI等低信号,T_2WI高低混杂信号,境界清楚,增强表现同CT。结论肾盏海绵状血管瘤虽少见,但仍具有一定特点,中青年患者,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间歇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无恶病质表现,CT、MRI表现为肾脏不大,肾盏内单发分叶、分支状肿块,密度、信号不均,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性渐进性强化,周围血管受压、移位,不与肿块相通,肾盏受压、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盏 海绵状血管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