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桃仁红花煎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虞冬辉 王秀虹 +2 位作者 王柳青 欧阳昌汉 刘超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9期1137-1140,共4页
目的探讨桃仁红花煎对慢性全脑缺血诱导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作用。方法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建立慢性不完全性全脑缺血模型,实验组每日灌胃桃仁红花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天分别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30 d后进行水迷宫行为学检... 目的探讨桃仁红花煎对慢性全脑缺血诱导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作用。方法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建立慢性不完全性全脑缺血模型,实验组每日灌胃桃仁红花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天分别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30 d后进行水迷宫行为学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找到平台的潜伏期(20.1±2.5)s比较,模型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33.4±3.9)s,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潜伏期显著缩短([24.5±3.1)s,P<0.05]。模型组在平台所在象限的探索时间为(37.5±3.3)s,较假手术组在平台所在象限的探索时间([20.3±4.0)s]明显延长(P<0.05),实验组在平台所在象限的探索时间为(29.1±3.6)s,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05)。海马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检测显示,模型组MDA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而SOD和CAT活性明显降低,实验组有效地逆转了上述改变。形态学检测显示桃仁红花煎能有效减轻慢性全脑缺血诱导的海马组织神经元的损害。结论桃仁红花煎可有效改善慢性全脑缺血诱导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这种效应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仁红花煎 痴呆 血管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禁食时间对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虞冬辉 程红科 +1 位作者 李勇 刘超 《中国临床医学》 2013年第4期472-473,476,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禁食时间对多次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的影响,探讨其最佳禁食时间。方法:将4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禁食4 h组(F4组)、禁食10 h组(F10组)和禁食16 h组(F16组),每... 目的:研究不同禁食时间对多次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的影响,探讨其最佳禁食时间。方法:将4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禁食4 h组(F4组)、禁食10 h组(F10组)和禁食16 h组(F16组),每组10只。禁食组小鼠按多次小剂量腹腔注射STZ的方法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C组注射等量的柠檬酸盐缓冲液。测定各组小鼠注射STZ前及注射后1、2、3、4周的血糖、体质量的变化,计算小鼠糖尿病模型的成功率。结果:注射STZ2周后,各禁食组小鼠体质量明显降低,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注射STZ2周时,各禁食组血糖水平均>11.1 mmol/L,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血糖水平逐渐升高,自第3周起,F10组与F4组的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F16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禁食10 h后注射STZ,模型成功率为90.0%,同时不引起明显的体质量下降。结论:采用多次小剂量注射STZ的方法诱导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时,每次注射STZ前最佳禁食时间为1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链脲佐菌素 禁食时间 1型糖尿病
下载PDF
复方血竭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忠和 虞冬辉 吴基良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6期714-717,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血竭胶囊(CXJC)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组、CXJC低剂量组(0.14 g.kg-1)、CXJC... 目的:探讨复方血竭胶囊(CXJC)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组、CXJC低剂量组(0.14 g.kg-1)、CXJC中剂量组(0.56 g.kg-1)、CXJC高剂量组(1.12 g.kg-1),每组8只。采用尼龙线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法造成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24 h后,采用5级评分法判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按干湿重法计算脑组织含水量、TTC染色观察梗死灶面积。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CAM-1的表达。结果:CXJC低、中、高剂量组均降低缺血3 h时的神经症状功能缺损评分,其评分与模型组比差异显著(P<0.01);与缺血再灌组比较,CXJC0.14,0.56,1.12 g.kg-1均能明显降低脑组织MDA含量,增加脑组织SOD活性(P<0.01或P<0.05),CXJC 1.12 g.kg-1还能明显抑制ICAM-1表达的增加(P<0.01)。结论:CXJC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和抑制ICAM-1表达而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血竭胶囊 局灶性脑缺血 氧自由基 超氧化物歧化酶 细胞间粘附分子
下载PDF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患者行护理干预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5
4
作者 余妍 《内蒙古中医药》 2014年第32期140-140,共1页
目的:分析探讨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患者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护理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分... 目的:分析探讨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患者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护理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30.0%、92.5%,对照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5.0%,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护理满意度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34/40)(P<0.05)。结论:对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患者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极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栓塞症 护理干预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抗神经胶质瘤细胞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虞冬辉 刘启胜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703-705,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DC-CIK混合细胞抗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免疫作用。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于体外诱导DC和CIK,然后共培养成DC-CIK细胞。实验分DC组、DC-CIK组、DC-T组和CI...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DC-CIK混合细胞抗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免疫作用。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于体外诱导DC和CIK,然后共培养成DC-CIK细胞。实验分DC组、DC-CIK组、DC-T组和CIK组。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1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CCK一8法体外检测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CIK组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1的含量分别为(110.24±2.22)mg/L和INF·Y/(913.46±20.64)mg/L,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5)。DC—CIK组cDi细胞(61.34-1.31)%、CD3/CD56细胞(29.4±1.03)%也明显增加(P〈0.05)。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杀伤活性,DC—CIK组为(54.67±2.62)%,与DC组(19.44±1.07)%、DC—T组(21.27±1.85)%和CIK组(36.52±2.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IK细胞能诱导明显的神经胶质瘤细胞杀伤活性,为颅内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原文传递
脑卒中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柳青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初发患者6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治疗的非脑血管病患者6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人院后1—2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初发患者6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治疗的非脑血管病患者6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人院后1—2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定义为血管直径狭窄50%;同时,采用Gensini积分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共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阳性患者16例(25.4%,16/63),对照组共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阳性患者4例(6.3%,4/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8.56,P〈0.01)。观察组Gensini积分为(3.37±0.72)分,对照组Gensini积分为(0.44±0.1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脑卒中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冠状动脉疾病 发病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