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效果及手术方式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78
1
作者 张宏伟 丁威 +2 位作者 张琴 彭博 胡芳 《中国综合临床》 2018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临床疗效及手术方式安全性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选择在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SAP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临床疗效及手术方式安全性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选择在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SAP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两组都给予CT引导下穿刺引流术治疗,对照组在术后1 d开始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术后1 d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术后营养支持均为14 d。 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手术时间(156.33±16.39) min,对照组(151.02±14.99)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8,P=0.060)。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5.02±11.95) ml,对照组(46.04±18.44) 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8,P=0.713)。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7.20±1.55) d,对照组(14.88±2.15)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99,P=0.000)。观察组术后14 d出现胆漏1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消化道瘘1例;对照组术后14 d内出现出血2例,胆漏3例,胰腺假性囊肿3例,消化道瘘3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3,P=0.023)。观察组治愈50例,好转12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35例,好转20例,无效8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63,P=0.016)。观察组术后1 d的白蛋白(30.95±5.11) g/L,对照组(30.58±6.96) 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0,P=0.734);观察组术后14 d的白蛋白(36.65±3.00) g/L,高于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35,P=0.000);对照组术后14 d的白蛋白(33.36±3.85) g/L,高于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4,P=0.007);两组术后14 d的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0,P=0.000)。观察组术后1 d的前白蛋白(155.36±52.12) mg/L,对照组(154.63±41.96) m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7,P=0.931);观察组术后14 d的前白蛋白(193.52±55.88) mg/L,高于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4,P=0.000);对照组术后14 d的前白蛋白(171.52±50.85) mg/L,高于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3,P=0.044),两组术后14 d的前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1,P=0.022)。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SAP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重症急性胰腺炎 并发症 营养状况
原文传递
脓毒症患儿内生吗啡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2
作者 徐晶 张宏伟 +2 位作者 刘骏 程维华 褚骏雄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8年第23期4430-4433,共4页
目的:检测脓毒症患儿血清内生吗啡(EM)动态变化,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EM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30例伴有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患儿作为脓毒症组,30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 目的:检测脓毒症患儿血清内生吗啡(EM)动态变化,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EM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30例伴有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患儿作为脓毒症组,30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作为SIRS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脓毒症组、SIRS组及对照组分别于入组后第1、3、6、9天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EM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结果:SIRS组、脓毒症组患儿的第1、3、6天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延长PCT水平逐渐降低,至第9天降至正常水平(P<0.05),而脓毒症组与SIRS组间血清P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脓毒症组第1、3、6天血清EM水平均高于SIRS组(P<0.05),第9天两组血清E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EM水平随时间延长而降低,至第9天降至SIRS组的水平(P<0.05)。与SIRS组相比,第1天脓毒症组的CD3^+T细胞数量增多(P<0.05),两组CD4^+、CD8^+T细胞数量、CD4^+/CD8^+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中血清EM水平较高,有可能作为诊断脓毒症特异性较高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内生吗啡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生物标志物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