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市某基层医院孕妇产前4种传染病的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杜亚琴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1期1508-1511,共4页
目的分析某院产检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为母婴传播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武汉市江汉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传染病筛查的孕妇共... 目的分析某院产检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为母婴传播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武汉市江汉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传染病筛查的孕妇共1286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进行HCV抗体(抗-HCV)、TP抗体(抗-TP)、HIV抗体(抗-HIV)等指标的检测。抗-TP阳性者再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复检。抗-HIV初筛阳性者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认。对各病原体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总体检出率为6.700%,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总体检出率为0.460%,梅毒总体检出率为1.350%,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总体检出率为0.047%。梅毒检出率逐年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年龄越大,乙肝检出率越高,不同年龄段孕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孕妇合并丙肝/梅毒/AIDS的比例为1.970%;丙肝孕妇合并乙肝/梅毒/AIDS的比例为10.170%;梅毒孕妇合并乙肝/丙肝/AIDS的比例为8.670%;AIDS孕妇合并乙肝/丙肝/梅毒的比例为66.670%。乙肝孕妇的感染模式以“小三阳”(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模式为主,占总体乙肝孕妇的60.210%;其次为“大三阳”(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模式,占总体乙肝孕妇的23.900%。结论孕妇产前应进行这4种传染病的检测,以提高优生优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产前检测 母婴传播 孕妇
下载PDF
孕期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孕妇细菌性阴道病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杜亚琴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4期489-492,共4页
目的分析孕期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孕妇细菌性阴道病(B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进行孕检的孕妇共147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BV孕妇382例(BV组),非BV的其他阴道炎孕妇137例(非BV组),健康孕妇958例(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3... 目的分析孕期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孕妇细菌性阴道病(B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进行孕检的孕妇共147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BV孕妇382例(BV组),非BV的其他阴道炎孕妇137例(非BV组),健康孕妇958例(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并通过Spearman相关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BV之间的关系。结果43.72%的BV组孕妇阴道优势菌群由革兰阳性杆菌变为革兰阳性球菌,菌群密集度和多样性级别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及非BV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BV组与正常对照组阴道微生态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V组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非B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25%的BV组孕妇体内25-羟维生素D水平处于缺乏和不足状态,而60%以上的非BV组和正常对照组孕妇体内25-羟维生素D水平处于充足状态,BV组与非BV组、正常对照组间25-羟维生素D缺乏孕妇所占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25-羟维生素D水平与BV发生之间呈负相关(r=-0.339,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5-羟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OR=1.831,P<0.05)为BV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衡则BV发病率较高,体内25-羟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可以促进BV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维生素D 阴道微生态 细菌性阴道病 孕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