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命教育一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用微笑面对生活》课程设计与实施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水云 朱克美 《基础教育课程》 2008年第4期61-62,共2页
一、课程资源的挖掘 一次作文课,老师让大家以“母爱”为话题进行写作,方云(化名)同学交了白卷。老9币感到很意外,于是找到了她。一提起妈妈,孩子泣不成声,她说:“我不敢听到别人提妈妈,在我生活的14年中,从来没有见过妈妈... 一、课程资源的挖掘 一次作文课,老师让大家以“母爱”为话题进行写作,方云(化名)同学交了白卷。老9币感到很意外,于是找到了她。一提起妈妈,孩子泣不成声,她说:“我不敢听到别人提妈妈,在我生活的14年中,从来没有见过妈妈,也没有叫过妈妈,没有发过‘妈妈’这个音!”后来经过了解得知,原来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她10个月的时候就离婚了,妈妈改嫁他乡,再也没有回来看过她。打开孩子的日记,有一段这样写道:“……多少个夜晚我会偷偷地哭泣,我不知道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活着,我也许是个多余的人,都说天下最善良的是母亲,而我的母亲却不要我了,没有母爱的日子,我没有活下去的勇气……我渴望见到妈妈,哪怕仅仅是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设计 生命教育 生活 心灵 碰撞 “母爱” 课程资源 多余的人
下载PDF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取向
2
作者 李水云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年第5期38-39,共2页
课程是国家、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对未来人才要求认识的反映,也是对教育客观规律认识的产物。课程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念,决定了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体现了人们对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学校课程的设... 课程是国家、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对未来人才要求认识的反映,也是对教育客观规律认识的产物。课程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念,决定了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体现了人们对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学校课程的设置则集中地表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这种价值观念与他们对这一客观规律认识这两者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课程 价值取向 中学 创新精神 科学态度
下载PDF
在数学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3
作者 李贤炎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15年第11期25-25,共1页
由于受传统教学、授课时间的限制,以及各种考试压力的影响,认为课堂上多讲一点好一点,课后作业多布置一点好一点,从而剥夺挤占本应该属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不但有违素质教育的要求,加重学生的课余负担,且这种灌输式的教育... 由于受传统教学、授课时间的限制,以及各种考试压力的影响,认为课堂上多讲一点好一点,课后作业多布置一点好一点,从而剥夺挤占本应该属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不但有违素质教育的要求,加重学生的课余负担,且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效率是极低的。只有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分析的时间,学生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时间 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传统教学 课后作业 教学效率 个性发展
下载PDF
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0
4
作者 罗先礼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 2008年第12期7-9,共3页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而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本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变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变"
关键词 变式教学 数学教学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 思考问题 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分析问题
原文传递
活用法向量 巧解几何题
5
作者 王南兵 罗先礼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 2010年第11期30-32,共3页
说明:证明线面平行可转化为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垂直;证明线面垂直可转化为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共线.只要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求出法向量和直线方向向量的坐标,以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 法向量 空间直角坐标系 几何题 巧解 活用 方向向量 线面垂直 向量共线
原文传递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6
作者 李贤炎 《高考》 2015年第9X期78-78,共1页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或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促使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或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促使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以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学习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