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酸安非他酮联合盐酸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疲劳感的治疗效果
1
作者 杜晖 戴立磊 +4 位作者 陈佳悦 何欣芙 张伟 舒婧 阳广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6期801-806,共6页
目的:探讨盐酸安非他酮联合盐酸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疲劳感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收集10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盐酸舍曲林治疗,研究组在盐酸舍曲林基础上联合盐... 目的:探讨盐酸安非他酮联合盐酸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疲劳感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收集10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盐酸舍曲林治疗,研究组在盐酸舍曲林基础上联合盐酸安非他酮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后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疲劳量表(FS-14)进行心理评估,明确治疗效果。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前PHQ-9、GAD-7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研究组的PHQ-9评分比对照组降低的更明显,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治疗后两组PHQ-9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显著(F_(时间)=447.956,F_(组间)=4.305,F_(交互)=30.358;P<0.05);两组患者GAD-7评分的在治疗2周及4周后均明显降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治疗后两组GAD-7评分的时间效应显著(F_(时间)=229.364,P<0.05),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无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FS-14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研究组的FS-14评分比对照组降低的更明显,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治疗后两组FS-14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显著(F_(时间)=784.133,F_(组间)=149.191,F_(交互)=66.486;P<0.01);③两组患者治疗前每日平均卧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每日平均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治疗后两组每日平均卧床时间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显著(F_(时间)=319.977,F_(组间)=5.965,F_(交互)=6.929;P<0.05);④研究组的坐立不安、激越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2,4.914;P<0.05)。结论:盐酸安非他酮联合盐酸舍曲林可以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抑郁情绪及疲乏感,尽早缩短卧床时间,有利于疾病治疗,但需监测坐立不安、激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盐酸安非他酮 盐酸舍曲林 疲乏感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下临床一线护士躯体化症状的现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陈鹏莉 戴立磊 李芬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第5期359-361,共3页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临床一线护士的躯体化症状,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20年2月28日至3月10日通过网络问卷对本院抗击新冠肺炎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进行调查,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及健康问卷躯体...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临床一线护士的躯体化症状,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20年2月28日至3月10日通过网络问卷对本院抗击新冠肺炎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进行调查,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及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对一线工作的护士的躯体化症状进行评估,并对引起躯体化症状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调查对象220人,有效问卷220人,有效率100%,其中73.6%的一线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化症状,主要为疼痛、睡眠障碍、疲乏感等。一线护士PHQ-15评分与性别、一线工作时间等呈正相关(P均<0.05),与居住状态呈负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时长以及每天工作时长是躯体化症状的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在新冠肺炎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化症状,以躯体疼痛和睡眠障碍为主。女性护士、每天工作时间越长、在一线工作时间越久,躯体化症状会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临床一线护士 躯体化症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首发抑郁症患者出院后“寻医问药”行为与情绪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戴立磊 栾融融 +2 位作者 邹韶红 何欣芙 杜晖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年第1期42-44,47,共4页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首发抑郁症患者的出院后“寻医问药”行为及情绪状态。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对154例首发抑郁症患者疫情封城期间的“寻医问药”行为及情...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首发抑郁症患者的出院后“寻医问药”行为及情绪状态。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对154例首发抑郁症患者疫情封城期间的“寻医问药”行为及情绪状态进行评估。结果:有效问卷150例,已有52.2%患者部分药品断药或减药,63.64%患者目前购药不方便,81.82%的患者对减药或断药后情绪波动或病情复发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心。按照有无断药或减药行为分未规律服药组78例,规律服药组72例,未规律服药组的PHQ-9、GAD-7等量表评分明显高于规律服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新冠肺炎疫情下部分首发抑郁症患者在“寻医问药”方面存在不便,52.2%患者已经减量或断药,因疫情及服药不规律的双重影响,部分患者出现病情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首发抑郁症 寻医问药 情绪状态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首发未服药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家庭功能对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胡曼娜 阿地拉·阿吉 +3 位作者 马晓华 吴玲 杜晖 戴立磊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8年第3期157-161,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首发未服药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家庭功能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对我院门诊就诊,诊断为抑郁症且为首次发作、未服用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单纯采用rTMS对患者进...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首发未服药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家庭功能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对我院门诊就诊,诊断为抑郁症且为首次发作、未服用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单纯采用rTMS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4周,5次/周,共20次,于治疗前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II—CV)对患者抑郁程度及家庭功能进行调查,治疗4周末再次应用HAMD评估治疗效果,并分析家庭功能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最终完成本次研究患者89例。结果(1)治疗前患者HAMD评分为(27.08±5.32)分,治疗后为(14.52±4.76)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93,P〈0.01);(2)按照FACESⅡ-CV评分标准,本研究中极端型34例,中间型31例,平衡型24例,3种家庭HAMD评分在治疗前、治疗4周末及差值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极端型家庭在治疗前后HAMD评分均高于中间型及平衡型家庭,治疗前后差值变化低于中间型及平衡型家庭,中间型与平衡型家庭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HAMD评分与家庭亲密度(r=-0.230,P〈0.05)及家庭适应性呈负相关(r=-0.220,P〈0.05),治疗前后HAMD差值与家庭亲密度(r=0.230,P〈0.05)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家庭亲密度及治疗前HAMD评分是治疗前后HAMD差值的影响因素。结论单纯rTMS治疗可以改善首次发作且未服药患者的抑郁程度,但可能仅限于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而对于抑郁情绪严重的患者,单纯的rTMS治疗效果可能并不理想;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影响抑郁发作时的严重程度,极端型家庭患者抑郁发作时抑郁程度更重,家庭亲密度低影响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家庭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戴立磊 杜晖 +2 位作者 李芬 邹韶红 杨玉清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2年第10期715-719,共5页
目的探讨家庭及其他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住院的12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近6个月内是否有自杀行为分为自杀组(n=76)及非自杀... 目的探讨家庭及其他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住院的12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近6个月内是否有自杀行为分为自杀组(n=76)及非自杀组(n=50)。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评定量表(FACESⅡ-CV)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抑郁程度、自杀意念、家庭分型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患者自杀行为与一般资料、PHQ-9、SIOSS、FACESⅡ-CV评分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自杀组饮酒者占40.8%(31/76),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占27.6%(21/76),分别高于非自杀组的20.0%(10/50)、12.0%(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组患者PHQ-9评分、SIOSS总分、绝望因子评分及睡眠因子评分高于非自杀组[19.0(15.0,21.8)分比15.0(10.8,19.0)分、15.0(14.0,16.8)分比13.0(11.0,15.0)分、12.0(10.3,12.0)分比10.0(7.8,12.0)分、3.0(2.0,3.0)分比2.0(1.0,3.0)分],家庭亲密度评分低于非自杀组[50.5(43.3,57.0)分比57.5(48.8,6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组患者中极端型家庭占67.1%(51/76),高于非自杀组的44.0%(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自杀行为与家庭亲密度呈负相关(r=-0.224,P<0.05),与PHQ-9评分、SIOSS总分、绝望因子评分、睡眠因子评分、饮酒、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呈正相关(r=0.346、0.373、0.361、0.324、0.206、0.217、0.186;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OR=3.066,95%CI=1.184~7.941)、家庭适应性高(OR=1.126,95%CI=1.034~1.227)、PHQ-9评分高(OR=1.197,95%CI=1.087~1.317)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亲密度高是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OR=0.878,95%CI=0.813~0.948)。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较高,家庭分型更多见于“僵硬-松散”的极端型家庭,有饮酒行为、严重抑郁、家庭关系不良者更容易自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自杀 家庭分型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