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析探讨多排螺旋CT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柏平 陈鹤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4期2009-2011,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检查和MRI检查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图像质量的比较。方法选择入院治疗的PCC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64排螺旋CT机常规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而后再进行MRI常规平扫加动态增强...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检查和MRI检查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图像质量的比较。方法选择入院治疗的PCC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64排螺旋CT机常规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而后再进行MRI常规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观察两种诊断方法的影像学表现,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正确率和显示的图像质量情况。结果MRI对PCC的定性诊断准确率(96.67%)高于CT(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对PCC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00%,MRI对PCC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PCC图像1级、2级和3级分别为25例(83.33%)、5例(16.67%)和0例(0.00%),和MRI检查[1级12例(40.00%),2级11例(36.67%),3级7例(23.3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PCC的诊断率高于CT,但64排螺旋CT显示的图像质量更高、更清晰,随着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应将两种检查方法结合起来,更大程度的发挥对胆道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MRI 诊断 图像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征象及其病变危险度分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柏平 陈鹤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5期2189-2191,共3页
目的探究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征象及其病变危险度分级。方法选取从2008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海南省农垦总医院进行治疗并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20例,对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其病变危险度分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20例胃肠道间质... 目的探究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征象及其病变危险度分级。方法选取从2008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海南省农垦总医院进行治疗并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20例,对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其病变危险度分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低度危险患者60例;中度危险患者36例;高度危险患者24例;低度、中度和高度危险性患者其胃肠道间质瘤在肿瘤生长方式、最大径、边界、平扫密度及瘤内血管影、与胃肠道相通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其与肿瘤所生长的部位和强化的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对于其病变危险性分级具有重要的意义;肿瘤边界不清、体积较大、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内或者瘤周血管丰富、且与胃肠道相通者,一般情况下出现这些情况均属于高度恶性肿瘤;通过CT扫描判定有无恶性肿瘤,能够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T影像学 危险度分级
下载PDF
螺旋CT在食源性食管异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3
作者 贺长斌 茹小莉 张进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6期3017-3020,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在食源性食管异物诊断及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食管镜、手术证实的食道异物患者,比较MSCT薄层+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荐现(VR)在临床诊断、治疗中价值。结果:经食管镜或手... 目的:探讨螺旋CT在食源性食管异物诊断及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食管镜、手术证实的食道异物患者,比较MSCT薄层+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荐现(VR)在临床诊断、治疗中价值。结果:经食管镜或手术证实的25例患者的食管异物为鸡鸭骨、鱼骨;MSCT检查均清楚显示异物,MSCT薄层+三维重建成像对异物位置、形态、大小及食管损伤程度、异物与食道及周围结构的关系能清楚显示。结论:MSCT薄层+三维重建成像异物检出率高,可清楚评价异物形态、位置、食管损伤程度,有无并发症,异物与食道及周围结构的关系等,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食管 异物 三维重建技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食源性食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贺长斌 李林 《微创医学》 2013年第4期431-433,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食源性食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5例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低剂量MSCT轴扫及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在食源...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食源性食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5例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低剂量MSCT轴扫及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在食源性食管异物诊疗中的价值。结果经食管镜或手术证实的25例患者的食管异物为鸡鸭骨、鱼骨;7例钡棉透视、5例食管镜检阴性;低剂量MSCT轴扫加三维重建均清楚显示异物的形态、大小、位置及异物与食道及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低剂量MSCT轴扫加三维重建成像异物检出率高,可清楚地评价异物形态、位置、食管损伤程度、异物与食道及周围结构的关系、有无并发症等,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辐射剂量,在食源性食管异物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异物 多层螺旋CT 低剂量 三维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