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内镜下经胃、十二指肠乳头引流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王道蓉 吕龙 +1 位作者 高山 张卫国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3-86,共4页
目的探究超声内镜(EUS)下经胃或十二指肠乳头置管引流治疗胰腺假性囊肿(PP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100例PPC患者,按临床治疗指标对其中的80例进行EUS下经胃穿刺置管引流,20例行EUS下经十二指肠乳头穿刺置... 目的探究超声内镜(EUS)下经胃或十二指肠乳头置管引流治疗胰腺假性囊肿(PP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100例PPC患者,按临床治疗指标对其中的80例进行EUS下经胃穿刺置管引流,20例行EUS下经十二指肠乳头穿刺置管引流。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的手术中成功率为95.00%,其中囊肿完全消失率为84.00%。100例患者中共有10例发生术中出血,3例发生支架移位堵塞,另有7例术后出现囊肿内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00%。结论对PPC患者进行EUS下经胃、十二指肠乳头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十二指肠 胰腺假性囊肿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前内镜超声标准超声探头检查避免微探头对食管胃间质瘤大小的误判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晓凡 李峥 +4 位作者 高山 谭诗云 沈磊 陈明锴 操寄望 《胃肠病学》 2017年第2期70-74,共5页
背景:上消化道间质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前常规行内镜超声检查(EUS)时如使用微探头(频率12、15、20 MHz),常出现术中病灶大小、深度与术前判断不符的情况,从而增加手术难度甚至导致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目的:探讨ESD术前标... 背景:上消化道间质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前常规行内镜超声检查(EUS)时如使用微探头(频率12、15、20 MHz),常出现术中病灶大小、深度与术前判断不符的情况,从而增加手术难度甚至导致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目的:探讨ESD术前标准超声探头(频率5、7.5 MHz)EUS检查判断上消化道间质瘤大小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所有经胃镜和EUS检查初步疑诊食管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95例接受ESD治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5例接受ESD治疗者中145例术后病理证实为间质瘤,其中由标准探头EUS诊断者37例,微探头EUS诊断者108例,14例患者因ESD治疗失败而转外科治疗。ESD治疗失败者中,原因为标准探头EUS误判病灶起源者1例,微探头EUS误判病灶大小者9例,标准探头误判率低于微探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对8.3%,P>0.05)。9例微探头误判病例显示的病灶大小与实际严重不符[(1.22±0.51)cm对(3.97±1.06)cm,P<0.01]。另有3例患者因标准探头EUS准确判断病灶结构层次或血流而避免或及时终止ESD。结论:对于拟行ESD治疗的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术前选择行标准探头EUS检查能更准确地了解病灶大小、起源和血流情况,从而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超声检查 标准探头 微探头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肠道间质肿瘤 诊断
下载PDF
腹腔镜下切除吻合术治疗结肠癌并发肠梗阻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吕龙 刘俊泽 丁祥武 《中国医药》 2017年第4期558-561,共4页
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不同分期结直肠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44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TNM分期0~Ⅰ期216例,其中行腹腔镜手术治疗118例(腹... 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不同分期结直肠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44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TNM分期0~Ⅰ期216例,其中行腹腔镜手术治疗118例(腹腔镜A组)、行开腹手术治疗98例(开腹A组);TNM分期Ⅱ~Ⅲ期233例,其中行腹腔镜手术治疗101例(腹腔镜B组)、行开腹手术治疗132例(开腹B组),末次随访截至2015年5月,分析不同分期患者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手术情况、肿瘤学指标、术后并发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1年、3年生存率。结果腹腔镜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开腹A组(t=-4.256、-6.548,均P〈0.001);腹腔镜B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B组(t=-5.216,P〈0.001)。腹腔镜B组共9例中转开腹,其中结肠癌患者5例,中转开腹率为6.2%(5/81),直肠癌患者4例,中转开腹率为20.0%(4/20)。腹腔镜A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A组(χ2=4.855,P=0.040),腹腔镜B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B组(χ2=5.368,P=0.022);腹腔镜A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为2.8%,远处转移率为1.3%,1年生存率为98.4%,3年生存率为94.5%;开腹A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为2.4%,远处转移率为1.2%,1年生存率为98.8%,3年生存率为95.3%。腹腔镜B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为4.8%,远处转移率为5.3%,1年生存率为94.9%,3年生存率为85.8%;开腹B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为4.1%,远处转移率为4.3%,1年生存率为95.3%,3年生存率为87.9%。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1年和3年生存率,腹腔镜A组和开腹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58、0.911、0.856、0.977,P=0.618、0.632、0.674、0.598),腹腔镜B组和开腹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14、1.256、1.014、1.325,P=0.415、0.402、0.389、0.231)。结论腹腔镜技术在0~Ⅲ期结肠癌及0~Ⅰ期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应用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Ⅱ~Ⅲ期直肠癌患者的中转开腹率仍然较高,手术安全性存在风险,应严格做好术前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肠梗阻 腹腔镜
下载PDF
非侵入性分子标志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内镜活动度的判断价值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金敏 高山 童旭东 《胃肠病学》 2019年第5期298-301,共4页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复发与缓解交替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及时判断疾病活动度对指导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评估非侵入性分子标志物对UC患者内镜活动度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复发与缓解交替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及时判断疾病活动度对指导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评估非侵入性分子标志物对UC患者内镜活动度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3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UC患者,以25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测定粪钙卫蛋白(FC)浓度,评估临床活动指数(CAI)评分,检测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以Mayo评分评估内镜活动度。分析非侵入性标志物对UC内镜活动度的判断价值。结果:UC患者FC浓度明显高于IBS患者(P<0.001)。活动期UC患者FC、CAI、CRP、ESR均显著高于缓解期UC患者(P<0.001)。UC患者FC、CAI、CRP、ESR与Mayo评分均相关(r分别为0.814、0.724、0.610、0.657,P均<0.001)。FC临界值为200μg/g时,预测UC内镜活动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和94.1%。结论:与CAI、CRP、ESR相比,FC能更有效地发现UC患者的内镜下活动性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粪钙卫蛋白 内镜活动度 C反应蛋白质 血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