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短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刘传才 陈文习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5期522-525,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短中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90例ITP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短中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90例ITP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hTPO,两组均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1、3个月的临床疗效,记录两组血小板峰值、平均起效时间,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采血检测两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22%、73.33%,均高于对照组的62.22%、5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峰值高于对照组,平均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3个月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1个月的血小板计数高于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78%,对照组为1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采用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能缩短药物起效时间,提高短中期疗效,进一步改善血小板计数,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地塞米松 血小板减少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采用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的生存随访及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传才 李建琦 陈文习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年第8期941-944,共4页
目的分析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采用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的生存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MDS患者66例,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低剂量地西他滨组和支持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资料、不同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绘制Kaplan-M... 目的分析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采用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的生存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MDS患者66例,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低剂量地西他滨组和支持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资料、不同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反映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截止疗程结束,低剂量地西他滨组有25例患者达2个疗程以上;支持治疗组29例患者治疗达2个月以上,经Mann-Whitney秩和检验(Z=-2.902,P=0.00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完成随访52例,低剂量地西他滨组存活12例,支持治疗组存活7例。低剂量地西他滨组无进展生存情况优于支持治疗组,两组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3.911,P=0.048)。两组完成随访52例患者3级以上血红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减少差异无显著性(P>0.05)。3级以上感染、因不良反应死亡例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低危MDS患者接受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均优于接受支持治疗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后者,有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不良反应 生存分析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联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15
3
作者 卫琴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_2O_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治疗的APL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单用... 目的观察并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_2O_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治疗的APL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单用ATRA诱导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AS_2O_3诱导。统计两组患者早期死亡(EDR)发生率、完全缓解(CR)率、复发率、达CR时间、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总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EDR、CR和达CR时间分别为4.2%(2/48)、91.7%(44/48)和(24.2±4.1)d,对照组为6.3%(3/48)、79.1%(38/48)和(36.4±4.6)d,观察组CR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达CR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总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22.9%(11/48),对照组为16.7%(8/4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联合AS_2O_3诱导方案治疗APL可缩短达到CR时间,让患者尽快解除痛苦,其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疗效
下载PDF
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常规六项参数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刘传才 《当代医学》 2011年第3期12-14,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白细胞(WBC)及血红蛋白(Hb)六项血常规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拜耳ADVIA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并追踪32例初诊AL患者血...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白细胞(WBC)及血红蛋白(Hb)六项血常规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拜耳ADVIA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并追踪32例初诊AL患者血常规四疗程以上,其中25例完全缓解(CR),7例未缓解(NR)。首疗程化疗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分别测初诊时、首疗程化疗后骨髓抑制最重时、第一次骨髓缓解时的PLT、PCT、MPV、PDW、WBC及Hb的数值,同时也观察首次化疗后血小板最高值及最低值。结果 25例CR组中初诊时(观察组1)及CR组中骨髓抑制最重时(观察组2)PLT、PCT、MPV、Hb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7例NR组中初诊时(观察组3)PLT、PCT、Hb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观察组1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NR组中骨髓抑制最重时(观察组4)患者的PLT、PCT、WBC及Hb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但与观察组2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32例AL患者中首次化疗后PLT最高值≥100×109/L的CR率明显高于PLT最高值<100×109/L(P<0.05),PLT最高值/最低值(PLTH/L)≥10者CR率明显高于PLTH/L<10(P<0.001)。结论血常规多项参数的测定可以早期预测AL患者疗效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血常规参数 预后
下载PDF
艾曲泊帕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莉 黎纬明 +4 位作者 黄知平 张江召 卫琴 付娴婕 赵哲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886-887,共2页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由特异性染色体突变导致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的血液肿瘤。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的早期,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其中以血小板减少最为常见,达到4级血小板减少时则需停用TKI治疗,而对...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由特异性染色体突变导致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的血液肿瘤。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的早期,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其中以血小板减少最为常见,达到4级血小板减少时则需停用TKI治疗,而对于难治性TKI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反复减少TKI剂量或停药会影响CML控制情况,甚至有发生疾病进展的风险,因此维持血小板水平在安全范围是这类患者维持最佳TKI有效治疗剂量的前提。艾曲泊帕是一种口服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目前艾曲泊帕治疗TKI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报道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艾曲泊帕 血小板减少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联合维甲酸治疗初诊APL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刘传才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8期1348-1349,共2页
目的分析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初诊APL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5)单用ATRA治疗,观察组(n=35)给予As2O3联合ATRA治疗,随访1年,比较2组患者治疗完全缓解(... 目的分析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初诊APL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5)单用ATRA治疗,观察组(n=35)给予As2O3联合ATRA治疗,随访1年,比较2组患者治疗完全缓解(CR)率、缓解时间、复发率、生存率及毒副作用。结果观察组患者早期病死率(11.4%)和达到CR时间(25.4±4.4)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6%,(38.7±6.2)d],而CR率(88.6%)明显高于对照组(71.4%)(P<0.01);观察组患者复发率(6.5%)明显低于对照组(32.0%),总生存率(93.5%)明显高于对照组(68.0%)(P<0.01);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54.3%)与对照组(5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2O3联合ATRA较单用ATRA具有CR率高,达到CR时间缩短,复发率低,生存率提高,毒副作用无明显增加等治疗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全反式维甲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