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葛洲坝至胭脂坝长江干流段江豚活动规律
1
作者 石小涛 朱梦娜 +8 位作者 王克雄 郝玉江 李冬晴 陈伟 王楠楠 季怀耀 庞凯文 俞晓伟 柯森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3-1172,共10页
长江江豚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其种群数量恢复情况及活动规律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选择长江宜昌段江豚活动频繁的葛洲坝下游至胭脂坝江段为研究区域,于2021年6月2022年5月采用定点目测、水上流动监测与... 长江江豚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其种群数量恢复情况及活动规律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选择长江宜昌段江豚活动频繁的葛洲坝下游至胭脂坝江段为研究区域,于2021年6月2022年5月采用定点目测、水上流动监测与无人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区监测长江江豚的游泳行为,分析长江江豚的活动规律,构建了长江江豚出水头次的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识别影响长江江豚出水头次的关键因素,建立长江江豚出水头次与各因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葛洲坝至胭脂坝长江干流段监测到最大江豚出水头次为19头次,长江江豚集群规模以2~3头最为常见,占比达58.1%;长江江豚主要表现出4种行为特征,各行为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玩耍>休息>摄食>抚幼。(2)长江江豚在葛洲坝下游近坝区(A区,葛洲坝至至喜长江大桥)出水头次最多,且在秋冬季节累计出水头次多于春夏季节,冬季累计出水头次最高,达252头次。(3)长江江豚出水头次与电站下泄流量呈显著负相关;浊度增大,长江江豚出水的概率减小。本文研究结果对长江江豚生态保护策略及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豚 活动规律 电站下泄流量 葛洲坝
下载PDF
基于关键点检测的鱼类游动轨迹提取
2
作者 石小涛 马欣 +2 位作者 黄志勇 胡晓 威力斯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6,53,共8页
针对现有的鱼类游动轨迹提取方法不能兼顾轨迹提取效率和准确率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鱼类关键点识别与定位的鱼类游动轨迹提取方法。该方法在RetinaFace算法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网络结构和损失函数、优化锚框的尺寸设计、编解码鱼类关... 针对现有的鱼类游动轨迹提取方法不能兼顾轨迹提取效率和准确率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鱼类关键点识别与定位的鱼类游动轨迹提取方法。该方法在RetinaFace算法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网络结构和损失函数、优化锚框的尺寸设计、编解码鱼类关键点(头部点和形心点)、为鱼类目标的关键点添加额外的标注并制作成鱼类关键点数据集等改进策略,构建了基于关键点识别的鱼类轨迹提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对鱼体关键点识别的精度很高,准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均值3项精度评价指标分别为97.12%、95.72%、96.42%;所提取的轨迹坐标平均相对偏差为MRE x(0.065%,0.092%)、MRE y(0.112%,0.011%),与鱼类的实际游动轨迹基本吻合;鱼类目标关键点的识别速度可达32帧/s,能够满足实时提取鱼类轨迹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鱼道监测 鱼类关键点检测 鱼类游动轨迹提取 RetinaFace模型
下载PDF
鱼类行为生态水力学模型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敏讷 王妍 +5 位作者 王新源 李晓兵 林晨宇 陈小龙 陈求稳 石小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3-1335,共13页
水利工程运行与鱼类资源保护如何协同发展,是我国水电开发与水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重点开展的研究,其中基于鱼类行为学、生态水力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鱼类行为生态水力学模型为水电开发背景下鱼类行为响应及其生境质量演变提... 水利工程运行与鱼类资源保护如何协同发展,是我国水电开发与水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重点开展的研究,其中基于鱼类行为学、生态水力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鱼类行为生态水力学模型为水电开发背景下鱼类行为响应及其生境质量演变提供了研究技术及评估新方法。鱼类运动模型的基本原理为以水动力环境为基础,通过融合鱼类行为规律实现鱼类运动过程的模拟。本研究系统调研和梳理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鱼类行为生态水力学模型的相关研究,重点聚焦模型如何准确构建及合理运用。首先介绍了模型的基本结构及主要组成要素,重点阐述了不同生境尺度中鱼类行为规则设置时考虑的因素,包括过鱼设施微生境、坝区水环境及河流生态系统;然后详细剖析了鱼类运动模型科学构建及运用过程中的难点,包括鱼类行为规则的复杂多样性、行为模型与水动力模型的融合以及模型的有效和合理运用;最后从人工智能算法、多尺度与多维度信息融合以及模型对生境要素的预测运用3个方面对未来运动模型研究进行展望,为开展符合我国坝情、水情及鱼情的鱼类行为生态水力学模型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行为 生态水力学 运动模型 不同生境 模型构建 模型运用
下载PDF
玉曲河流域裂腹鱼类游泳能力及其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瀚文 谭均军 +9 位作者 王永猛 李阳希 王猛 柯森繁 石小涛 谭红林 王渊洋 李卫东 蒲进 金志军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3,共9页
探究玉曲河流域裂腹鱼类的游泳能力,为过鱼设施建设和鱼类游泳行为学提供基础参数。以该流域优势种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贡山裂腹鱼(S.gongshanensis)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现场通过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对裂腹鱼的感应流速... 探究玉曲河流域裂腹鱼类的游泳能力,为过鱼设施建设和鱼类游泳行为学提供基础参数。以该流域优势种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贡山裂腹鱼(S.gongshanensis)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现场通过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对裂腹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及持续游泳速度、耐久游泳速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怒江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的绝对感应流速相近,分别为(0.18±0.01)m/s和(0.18±0.06)m/s,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1.05±0.12)m/s和(1.11±0.14)m/s,绝对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1.45±0.26)m/s和(1.40±0.21)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8.47±0.95)BL/s和(9.21±2.45)BL/s;二者的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均突破了10倍体长(BL),分别为(11.90±2.31)BL/s和(10.80±3.16)BL/s;怒江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最大持续游泳速度均为0.63 m/s,最大耐久游泳速度分别为0.93 m/s和0.73 m/s。当以此2种裂腹鱼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建议鱼道入口及竖缝处流速为1.05~1.40 m/s,过鱼设施内部整体平均流速设计为0.24~1.05 m/s,休息池主流流速为0.18~1.05 m/s。研究结果可为西藏玉曲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及过鱼设施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裂腹鱼 贡山裂腹鱼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突进游泳速度 鱼道设计 玉曲河
下载PDF
基于水科学与水工程的地方高校科普基地构建
5
作者 石小涛 李婉仪 +3 位作者 李璐 彭辉 蔡宜洲 谢晓庆 《长江技术经济》 2023年第1期116-120,共5页
地方高校是社会科普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科普基地在地方高校科学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不仅可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还可以引领科研创新,成为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以三峡大学水科学与水工程求... 地方高校是社会科普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科普基地在地方高校科学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不仅可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还可以引领科研创新,成为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以三峡大学水科学与水工程求索溪科普基地为例,提出了多种具体的实践思路和科普形式,探讨地方高校特色科普基地的构建,旨在与其他高校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科普基地 水科学 水工程
下载PDF
基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的自由游泳草鱼动力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国党 胡晓 +3 位作者 张奔 龙泽宇 张永年 石小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3-841,共9页
为研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在自由游泳状态下的动力形成过程与高效推进模式,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和涡量分析原理,在静水条件下对直线、转弯和后退3种游泳状态下的草鱼幼鱼(平均体长4~10 ... 为研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在自由游泳状态下的动力形成过程与高效推进模式,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和涡量分析原理,在静水条件下对直线、转弯和后退3种游泳状态下的草鱼幼鱼(平均体长4~10 cm)周身受力特征及推进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线和转弯游泳时,草鱼幼鱼主要依靠尾部聚集的正涡形成推力,该部位的推力转化率最高可达73%,而后退时的幼鱼则主要依靠中部负涡产生的反向力来推动鱼体;试验数据显示,当头部偏角为9°~10°时,直线游泳的草鱼幼鱼整体推进效率最高可达83%,其次为转弯和后退游泳状态,这两种状态下的幼鱼最高推进效率分别为74%和65%。研究表明,尾部聚集的正涡是幼鱼前进推力形成的主要来源,且较小的头部偏角更有利于草鱼幼鱼的高效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 涡量 推进效率 动力学
下载PDF
红河(元江)流域的典型鱼类游泳能力探究及在过鱼设施流速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永猛 柯森繁 +5 位作者 林晨宇 张奔 杨国党 雷青松 邓晓川 石小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20-1831,共12页
为探讨红河(元江)流域的典型洄游鱼类游泳能力,给过鱼设施修建设计和鱼类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参数,本研究以该流域的野生暗色唇鲮(Semilabeo obscurus)、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和红魾(Bagarius rutilus)3种鱼类(体长范围0.... 为探讨红河(元江)流域的典型洄游鱼类游泳能力,给过鱼设施修建设计和鱼类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参数,本研究以该流域的野生暗色唇鲮(Semilabeo obscurus)、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和红魾(Bagarius rutilus)3种鱼类(体长范围0.05~0.45 m)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现场布置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分别测试了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突进游泳速度.研究结果表明:(1)对比绝对游泳能力与体长相关性,3种鱼的相对游泳能力与体长的相关性更高,均呈显著负相关;(2)3种鱼之间的游泳能力存在差异,红魾的感应流速最大,为(0.10±0.01)m/s,华南鲤的临界游泳速度最大,为(0.66±0.01)m/s,华南鲤的突进游泳速度最大,为(1.48±0.18)m/s;(3)拟合趋流率与水流速度的相关曲线,所有测试鱼的趋流率与流速的函数关系为Pre=19.80 V-1.13(R 2=0.96,P<0.05),得出95%目标鱼的趋流速度为0.11 m/s;利用生存分析方法,得出95%目标鱼累积疲劳的临界和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0.58、1.01 m/s.(4)当以暗色唇鲮、华南鲤和红魾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建议过鱼设施的内部流速不应小于0.1 m/s,入口的设计流速范围为0.6~1.0 m/s,休息区域的流速范围为0.1~0.6 m/s,孔口或竖缝等高流速区的设计流速不宜超过0.8 m/s,若过鱼设施孔口边壁或底部加糙,可适当增至0.8~1.0 m/s.本研究中红河(元江)流域鱼类游泳能力等资料为过鱼设施修建及珍稀鱼类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唇鲮 华南鲤 红魾 游泳能力 过鱼设施 生存分析 红河(元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鱼类游泳能力的鱼道设计流速解析 被引量:6
8
作者 仲召源 石小涛 +5 位作者 谭均军 柯森繁 李志敏 雷青松 成必新 石迅雷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99,共8页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是黑水河流域重要的保护鱼类,为了使过鱼设施取得最佳过鱼效果,鱼类有更好的上溯路径,需要针对性探究过鱼对象的游泳能力指标;基于鱼道的水力学特性,对短须裂腹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是黑水河流域重要的保护鱼类,为了使过鱼设施取得最佳过鱼效果,鱼类有更好的上溯路径,需要针对性探究过鱼对象的游泳能力指标;基于鱼道的水力学特性,对短须裂腹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以及游泳耐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的感应流速为(0.09±0.03)m/s,相对感应流速为(0.39±0.15)BL/s,流速0.04-0.14 m/s,趋流率(F)随流速(V)增大而显著增大,F=0.7576 lnV+2.485(R^(2)=0.97,P<0.01);临界游泳速度(U_(crit))为(1.41±0.18)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U'_(crit))为(6.27±1.14)BL/s;递增流速法测得的爆发游泳速度(U_(crit))为(1.83±0.23)m/s,相对爆发游泳速度(U'_(burst))为(7.95±1.04)BL/s;固定流速法测得爆发游泳速度为1.8 m/s,持续游泳速度为1.2 m/s,在1.2-1.8 m/s耐久游速区间,持续游泳时间(T)随水流速度(V)增大而减小,lgT=-4.5015V+9.468(R^(2)=0.69,P<0.01)。结合鱼道水力学特性,推荐鱼道最小流速为0.20 m/s,高速区流速小于1.44 m/s,鱼道进口部分流速为1.20-1.44 m/s,休息池段流速为0.20-1.16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爆发游泳速度 鱼道
下载PDF
噪声对鱼类影响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占慧芬 李晓兵 +8 位作者 尼玛旦增 张占 达瓦 王艳 刘振彪 刘媛媛 何晨睿 石小涛 刘国勇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147,共6页
噪声会对鱼类行为和生理造成各种负面影响,研究噪声的影响在鱼类资源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噪声对鱼类听力、信息掩蔽、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影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的研究在实验声场场景、声波粒子运动、实验设置形式和试验周期监... 噪声会对鱼类行为和生理造成各种负面影响,研究噪声的影响在鱼类资源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噪声对鱼类听力、信息掩蔽、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影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的研究在实验声场场景、声波粒子运动、实验设置形式和试验周期监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当前的研究缺陷,提出了模拟真实声场场景、探测声波粒子运动对鱼类的影响、开展多样化形式的噪声暴露实验并进行周期性监测等建议,为噪声对鱼类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 鱼类行为 鱼类听力 信息掩蔽 鱼类生理 声波粒子运动
下载PDF
全双工射频识别技术的过鱼效果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陶宇 石小涛 +4 位作者 张健 姜泽文 罗金梅 雷青松 柯森繁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90,共7页
全双工射频识别系统(RFID)相较于半双工具有操作简便、数据传输方便等优势,国外广泛应用于鱼道过鱼效果评价。针对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的现状,以植有PIT标签的仿野生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识别与否作为评判系统监测效率高低... 全双工射频识别系统(RFID)相较于半双工具有操作简便、数据传输方便等优势,国外广泛应用于鱼道过鱼效果评价。针对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的现状,以植有PIT标签的仿野生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识别与否作为评判系统监测效率高低的依据,定量分析鱼体入射角度、鱼体入射范围、鱼体长大小和游泳速度对全双工射频识别系统监测效率的影响,以接收到监测数据作为因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AIC模型准则筛选出最优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游泳速度(P=0.001)和鱼体长大小(P=0.03)与系统成功监测概率呈负相关。鱼体入射角度(0°~90°)对系统监测效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鱼体入射范围0~10 cm的监测效率显著高于入射20~30 cm和30~40 cm(P<0.05)。为进一步提高鱼道监测效率,建议在开展实际鱼道工程监测前,应掌握鱼类基础参数(如体长)和行为(如游泳速度)数据,合理布置天线位置,将有助于为监测评估后的鱼道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双工射频识别系统 鱼道 PIT标签 监测效率 过鱼效果
下载PDF
金沙江支流黑水河松新电站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过坝后上溯行为 被引量:2
11
作者 焦易林 石小涛 +7 位作者 许家炜 李冬晴 白天翔 陶宇 王永猛 孙干 朱冬舟 柯森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2-631,共10页
鱼类过坝后的上溯行为对鱼类寻找适宜的产卵、索饵等功能性栖息地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研究聚焦于鱼类上溯通过鱼道的游泳行为量化,而过坝后的上溯行为分析鲜有报道。本研究在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松新坝址处利用PIT(passive inte... 鱼类过坝后的上溯行为对鱼类寻找适宜的产卵、索饵等功能性栖息地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研究聚焦于鱼类上溯通过鱼道的游泳行为量化,而过坝后的上溯行为分析鲜有报道。本研究在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松新坝址处利用PIT(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遥测技术对松新电站过鱼对象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过坝后的上溯行为开展监测,考虑监测过程中水文情势变化对过坝后上溯行为的影响,采用生存分析方法,构建了耦合多因素(流量、水温、河道涨落水率、昼夜节律、肥满度等)的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利用AIC模型准则筛选出最优模型参数,识别了影响鱼类过坝后上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短须裂腹鱼在松新鱼道的上溯效果显著优于河道;(2)水温及河道涨落率是影响短须裂腹鱼过坝后上溯效果的关键因素;(3)水温与短须裂腹鱼过坝后河道上溯成功率呈负相关,当水温超过短须裂腹鱼最适温度后,河道上溯成功率随着温度的上升呈递减趋势;河道涨落水率与短须裂腹鱼过坝后河道上溯成功率呈正相关,其中涨水情势下短须裂腹鱼河道成功上溯的概率高于落水,河道上溯成功率随着涨水率增大呈递增趋势;(4)尽管昼夜节律对短须裂腹鱼过坝后河道上溯成功率无显著影响,但从数据结果发现有61%的短须裂腹鱼选择在夜间上溯。本研究旨在为恢复鱼类栖息地和优化小水电生态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水电 短须裂腹鱼 上溯行为 河道流量涨落水率 水温 金沙江 黑水河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松新电站幼鱼下行过坝研究
12
作者 李冬晴 柯森繁 +7 位作者 许家炜 焦易林 白天翔 成必新 陶宇 王永猛 石小涛 孙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85-997,共13页
梯级小水电的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河流连通性并阻碍了鱼类洄游通道。黑水河流域松新坝址为了满足鱼类上行产卵修建了松新鱼道,然而作为洄游物种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行为,鱼类下行洄游的需求也同等重要。为了寻求一种可行、高效、低损伤的... 梯级小水电的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河流连通性并阻碍了鱼类洄游通道。黑水河流域松新坝址为了满足鱼类上行产卵修建了松新鱼道,然而作为洄游物种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行为,鱼类下行洄游的需求也同等重要。为了寻求一种可行、高效、低损伤的下行过鱼方式,了解河流中不同环境因素对鱼类下行效率的影响,本研究在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松新水电站补水通道开展鱼类下行过坝效果评估研究。针对两种鲤科鱼类(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和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幼鱼和两种鳅科鱼类(短体副鳅Paracobitis potanini和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us)幼鱼各放鱼90尾,定量分析鱼种、水体透明度、放鱼位置、流量、水温、水位等因素对鱼类下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棒花鱼、短须裂腹鱼、短体副鳅、红尾副鳅的下行率依次为22.22%(20尾)、28.89%(26尾)、8.89%(8尾)、15.56%(14尾);幼鱼下行成功率与上游河道水温呈正相关趋势,且放鱼位置、鱼种、上游河道水温和流量均对鱼类下行成功率有显著影响。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出影响鱼类下行效率的关键因子,并基于AIC准则筛选出最优模型,以放鱼位置、鱼种、上游河道水温和上游河道流量为自变量的模型最优。本研究可为梯级小水电背景下的河流连通性修复、水库调度方案和下行过鱼设施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水通道过鱼 水体透明度 LOGISTIC回归模型 AIC准则 金沙江 黑水河
下载PDF
静水环境下草鱼幼鱼摆尾-滑行动力学研究
13
作者 胡晓 陈伟 +4 位作者 黄慧玲 张奔 杨国党 石小涛 龙泽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89,共8页
为研究静水环境下幼鱼摆尾-滑行时的推、阻力形成过程和鱼体周身流体作用机理,以草鱼幼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研究对象,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测量了草鱼幼鱼周身流场,计算了草鱼幼鱼周身由流体正压和流体负压产生的作用力... 为研究静水环境下幼鱼摆尾-滑行时的推、阻力形成过程和鱼体周身流体作用机理,以草鱼幼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研究对象,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测量了草鱼幼鱼周身流场,计算了草鱼幼鱼周身由流体正压和流体负压产生的作用力,比较了草鱼幼鱼头、中、尾部产生的推、阻力占比和游泳效率。结果表明:摆尾阶段的幼鱼推力主要来源于流体负压;滑行阶段的幼鱼则主要依靠鱼体周身流体正压形成的推力推动自身前进。整个摆尾-滑行周期内,草鱼幼鱼尾部流体形成的推力占总推力的48.81%,是推力的主要产生部位,且尾部的平均游泳效率(77.28%±16.87%)要明显高于头部和中部;草鱼幼鱼中部集中的阻力最多,占总阻力的67.82%,是幼鱼的主要阻力形成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幼鱼 摆尾-滑行 推力 阻力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 流体压力 游泳效率
下载PDF
集群对草鱼、鲢幼鱼克流上溯行为的影响
14
作者 石小涛 石尚上 +4 位作者 罗佳 林晨宇 张金玉 向露露 常文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6,共14页
为修复河湖中鱼类的洄游通道和栖息生境,国内外已建设各型护鱼措施并开展大量水力学与生态学相关研究。集群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生物种群行为,解析其在鱼类洄游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意义重大。本研究营造低湍动能、非均匀流场,针对我国重要... 为修复河湖中鱼类的洄游通道和栖息生境,国内外已建设各型护鱼措施并开展大量水力学与生态学相关研究。集群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生物种群行为,解析其在鱼类洄游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意义重大。本研究营造低湍动能、非均匀流场,针对我国重要淡水经济鱼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展开研究。本研究通过在3种流速工况(0.25~0.50m/s、0.30~0.60 m/s、0.35~0.70 m/s)下,考察5尾处理组和单尾处理组的实验鱼持久上溯能力及上溯行为特征,量化集群对其克流能力的影响并解析原因。研究显示,集群对草鱼持久上溯能力的影响因流速而异,当流速为0.30~0.60m/s和0.35~0.70m/s时,5尾组持久上溯能力分别显著高于(P=0.030)和低于(P=0.048)单尾组;而集群能够普遍提高鲢的持久上溯能力,当流速为0.25~0.50 m/s(P=0.004)和0.35~0.70 m/s(P<0.001)时,5尾组持久上溯能力提升显著。集群多数情况会增加2种鱼的上溯耗时,只有当流速为0.35~0.70m/s时,鲢的首次上溯时长在集群时显著下降(P<0.001)。集群能够帮助草鱼节能上溯,却会增加鲢的上溯累积耗能。综上所述,集群既可提高也可抑制鱼类上溯能力,其对上溯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耗、视觉反应及克流能力等方面,研究结果可为鱼类保护设施的设计、运行进一步提供可靠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科鱼类 集群行为 克流能力 上溯轨迹
下载PDF
繁殖洄游期青海湖裸鲤雌雄个体及群体对栖息地底质偏好选择的差异
15
作者 石小涛 卢建雨 +7 位作者 柯森繁 李冬晴 季怀耀 焦易林 王渊洋 祁洪芳 高生辉 涂志英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80-1788,共9页
为明晰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对栖息地底质的偏好,研究通过青海湖裸鲤栖息地调查筛选出5种典型栖息地底质类型,在青海湖支流沙柳河刚北干渠搭建配置有5种底质类型的青海湖裸鲤生境模拟池,采用偏好指数量化法,确定了雌雄... 为明晰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对栖息地底质的偏好,研究通过青海湖裸鲤栖息地调查筛选出5种典型栖息地底质类型,在青海湖支流沙柳河刚北干渠搭建配置有5种底质类型的青海湖裸鲤生境模拟池,采用偏好指数量化法,确定了雌雄个体偏好底质类型及偏好强度,分析了影响青海湖裸鲤底质选择的内外因素。结果表明:(1)单尾青海湖裸鲤雌鱼个体沙砾底质访问时间最长(2540s),雄鱼个体中小卵石底质访问时间最长(1960s);(2)青海湖裸鲤雌鱼只偏好沙砾底质(PI=6595.8),雄鱼偏好3种底质类型,其中中小卵石偏好程度最高(PR=10.3);(3)青海湖裸鲤雄鱼在群体底质选择中会跟随雌鱼的选择偏好,沙砾底质访问时间最长(2051s)。研究旨在为青海湖裸鲤河道底质改造、“自然”栖息地的营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群体 栖息地 底质偏好 偏好指数 青海湖裸鲤
下载PDF
草鱼敏感的负趋音筛选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吉 邬玉娇 +9 位作者 李晓兵 尼玛旦增 达瓦 张占 刘国勇 许家炜 柯森繁 李卫东 李冬晴 石小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1-230,共10页
声学屏障是一种阻拦鱼类进入危险区域进而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手段,为筛选鱼类敏感的负趋音作为声学屏障,本研究采用6种单频音(500~3000 Hz)和1种宽频音(扬子鳄吼叫声)作为实验用音对草鱼幼鱼进行负趋音的筛选研究,通过在水槽两端交替播... 声学屏障是一种阻拦鱼类进入危险区域进而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手段,为筛选鱼类敏感的负趋音作为声学屏障,本研究采用6种单频音(500~3000 Hz)和1种宽频音(扬子鳄吼叫声)作为实验用音对草鱼幼鱼进行负趋音的筛选研究,通过在水槽两端交替播音来对比草鱼幼鱼对不同声音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大多数实验鱼对声音有反应,扬子鳄吼叫声与其他声音组的差异显著。单频音实验组中播放500 Hz单频音时平均反应次数最大,为(1.7±0.6)次,而播放扬子鳄吼叫声时平均反应次数高达(5.0±0.9)次,显著高于其他实验音。在总平均速度中,宽频音组中草鱼的总平均速度显著高于其他组,表明草鱼对扬子鳄吼叫声敏感,产生逃窜行为。研究表明,草鱼对扬子鳄吼叫声具有负趋音性,扬子鳄吼叫声是一种对草鱼具有驱赶、威慑作用的声音。本研究可为过鱼设施中辅助诱驱鱼手段及水利结构中避免鱼类的夹带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幼鱼 扬子鳄 负趋音性 单频音 宽频音
下载PDF
D形柱对摆动水翼水动力性能影响分析
17
作者 舒蒋鹏 石小涛 +4 位作者 陈小龙 周柳青 王思莹 胡晓 张立胜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7,共9页
为了研究D形柱对摆动水翼的水动力性能影响机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利用Fluent的动网格技术,计算均匀流场和D形柱尾流场中摆动水翼的水动力性能。通过改变摆动水翼的摆动频率和升沉振幅,计算摆动水翼在均匀流场下以及D形柱尾流... 为了研究D形柱对摆动水翼的水动力性能影响机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利用Fluent的动网格技术,计算均匀流场和D形柱尾流场中摆动水翼的水动力性能。通过改变摆动水翼的摆动频率和升沉振幅,计算摆动水翼在均匀流场下以及D形柱尾流场中的推进性能,并结合流场的压力分布云图和涡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摆动频率和升沉振幅的增加均可以提升摆动水翼的平均推力;D形柱尾流场中摆动水翼的平均推力始终大于均匀流场中摆动水翼的平均推力;D形柱脱落的涡与摆动水翼前缘涡发生挤压作用,使摆动水翼的尾涡区域增大,脱落的涡耗散得更快,涡对之间诱导作用更强,产生更大的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摆动水翼 水动力性能 动网格 D形柱 涡结构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支流湘曲湘河鱼道声驱鱼效果初探
18
作者 李嘉欣 李晓兵 +9 位作者 白艳勤 石小涛 张占 尼玛旦增 达瓦 杨吉 李新宇 孙攀 王艳 刘国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1-172,共12页
为探求野外场景下利用声驱鱼技术能否提高鱼道进口的通过数量,本研究在雅鲁藏布江支流湘曲湘河鱼道进口2~#上游的河道布置水下扬声器并24 h循环播放捕食者的声音(扬子鳄吼叫声),利用PIT遥测系统对湘河水利枢纽的过鱼对象:拉萨裸裂尻鱼... 为探求野外场景下利用声驱鱼技术能否提高鱼道进口的通过数量,本研究在雅鲁藏布江支流湘曲湘河鱼道进口2~#上游的河道布置水下扬声器并24 h循环播放捕食者的声音(扬子鳄吼叫声),利用PIT遥测系统对湘河水利枢纽的过鱼对象:拉萨裸裂尻鱼、双须叶须鱼和斯氏高原鳅的负趋音行为进行监测。为考虑监测过程中水文情势和环境因子变化对负趋音行为的影响,实验通过构建耦合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AIC模型准则筛选最优模型,并识别影响鱼类负趋音行为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1)实验组进入鱼道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声音和鱼道流量是影响鱼道进口通过率的关键因素;(3)声音开启后,拉萨裸裂尻鱼和双须叶须鱼的鱼道进口通过率显著高于斯氏高原鳅;(4)监测期间2~#鱼道进口流量在0.81~1.32 m~3/s的区间内变化,在此区间内鱼道流量和鱼道进口通过率之间呈负相关趋势(P=0.007),当鱼道流量过高时,鱼道进口通过率会随鱼道流量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表明,声驱鱼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鱼类进入电站尾水等危险区域并增加鱼类进入鱼道的概率。本研究可为声驱鱼技术在鱼道工程的应用和湘河水利枢纽过鱼设施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威慑系统 负趋音行为 AIC准则 LOGISTIC回归模型 扬子鳄吼叫声 湘河水利枢纽 雅鲁藏布江
下载PDF
竖缝式鱼道桩柱结构过鱼效果探究
19
作者 柳松涛 李广宁 +2 位作者 石凯 孙双科 石小涛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8,共11页
为优化鱼道池室结构,提升鱼类洄游效果,以常规竖缝式鱼道为原型,以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为试验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和对照性过鱼试验,比较分析了4种池室内部增加与未增加桩柱的水流结构。结果表明,在鱼道主流中间增设桩柱结... 为优化鱼道池室结构,提升鱼类洄游效果,以常规竖缝式鱼道为原型,以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为试验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和对照性过鱼试验,比较分析了4种池室内部增加与未增加桩柱的水流结构。结果表明,在鱼道主流中间增设桩柱结构,可以有效减小回流区面积,减幅达49%,并可减小竖缝处的紊动能,最大减少18%;增加鱼类上溯路线分布,提高了池室空间利用率。2种结构的上溯轨迹分析发现,齐口裂腹鱼多选择回流区外侧上溯,避免进入回流区中心,即选择较高的水力应变与紊动能区域作为上溯方向,且上溯路线中偏好较低水力因子区域,上溯偏好流速为0.01~0.09 m/s,紊动能为0.001~0.008 m^(2)/s^(2),水力应变为0.2~3.0/s。体型Ⅱ鱼道通过在主流位置增加桩柱结构,形成了多股水流,有效减小回流区的占比,提高了鱼道池室空间利用率,为鱼类的上溯路径提供了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缝式鱼道 桩柱结构 数值模拟 水力学特性
下载PDF
不同声音对草鱼幼鱼负趋音性行为反应影响研究
20
作者 何晨睿 李晓兵 +8 位作者 达瓦 尼玛旦增 张占 王艳 占慧芬 刘媛媛 胡晓 石小涛 刘国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96,共11页
声驱鱼技术作为辅助过鱼措施之一,承担着保证鱼类洄游顺利通过过鱼设施,继而保护鱼类资源和恢复河流连通性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交替播音的形式,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为研究对象进行负趋音性实验,旨在探究草鱼幼鱼面... 声驱鱼技术作为辅助过鱼措施之一,承担着保证鱼类洄游顺利通过过鱼设施,继而保护鱼类资源和恢复河流连通性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交替播音的形式,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为研究对象进行负趋音性实验,旨在探究草鱼幼鱼面对不同声音的行为反应。实验水槽(3.6 m×1.1 m×1.0 m)布置于下牢溪周围水域,平均水深为0.5 m,平均流速为0.06 m/s。实验使用1种单频音(1 000 Hz)和5种复杂音(鱼游动声、引擎声、短吻鳄叫声、打桩声和游艇声),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为(117.69±2.77) dB re 1μPa,对照组为未播放声音时草鱼的行为反应数据。结果显示,播放复杂音时,草鱼的反应次数、趋音速度、运动时间比均显著高于单频音和对照组(P<0.001),草鱼的初次反应时间、平均反应时间均显著低于单频音和对照组(P<0.001);复杂音中,受到游艇声刺激的草鱼反应次数和趋音速度最大,受到鱼游动声刺激的草鱼反应次数、趋音速度最小;复杂音中,受到游艇声刺激的草鱼初次反应时间最短,为(23.40±5.13)s;受到引擎声刺激的草鱼初次反应时间最长,为(146.00±7.82) s,显著低于其他复杂音(P<0.05);受到游艇声和打桩声刺激的草鱼平均反应时间最短,分别为(26.52±3.01) s和(28.76±4.07) s;受到鱼游动声刺激的草鱼平均反应时间最长,为(64.76±17.82)s;复杂音中,受到鱼游动声刺激的草鱼运动时间比最高,为(98.47±0.48)%;受到引擎声刺激的草鱼运动时间比最低,为(94.58±0.54)%;播放单频音时,草鱼的反应次数、初次反应时间、平均反应时间、运动时间比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5种复杂音(鱼游动声、引擎声、短吻鳄叫声、打桩声和游艇声)对草鱼幼鱼具有驱赶效果。本研究在丰富鱼类负趋音性研究的同时,为实际工程中声驱鱼辅助过鱼设施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趋音性 草鱼 声驱鱼技术 开放水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